陈 丽,孙 焱
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录井公司,辽宁 盘锦 124010
辽河油田欢127西莲花区块开发至今,累积注汽轮次320轮,平均单井注汽轮次11.4轮,累积注汽67.7337×104t,累积注水24.68×104m3,累积产油 53.6769×104t,累积产水 94.3673×104m3,采出程度36.2%,累积返水率103%,累积油汽比0.79。
辽河油田欢127西莲花构造位置在辽河断陷西斜坡的南端上倾部位。油层整体是一个被两条断层切割的鼻状构造,地层整体自北东向南西方向倾伏,地层倾角2~6°。莲花油层属于扇三角洲前缘相的沉积,纵向上为一套沙泥岩互层沉积,岩石主要为粉沙岩,细砂岩不等粒砂岩。油藏类型为层状构造边水油藏。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油水界面为-1120m。20℃脱气原油密度0.9354g/cm3,50℃ 时粘度369.88mPa.s,原油凝固点为-12.7℃,含蜡量为6.28%,胶质+沥青质含量为23.7%。地层水为NaHCO3型,总矿化度2001.08mg/L。原始地层压力10.53MPa,压力梯度0.96MPa/100m,原始地层温度49.4℃。
欢127块莲花油层属于层状构造边水油藏,边水能量较弱。其中莲Ⅰ3油层分布受构造和岩性控制,油层向东部、北部尖灭,向南部过渡为水层,油水界面在锦采区域,为-1120m。莲Ⅱ1油层分布受构造和岩性控制,油层向东部尖灭,向南、西过渡为水层,油水界面为-1120m。2007年2月本区低部位侧钻井69-477c证实莲Ⅱ1油水界面仍在原始油水界面-1120m左右,边水未侵入。
区域内部分井莲Ⅱ油层有下伏水层,生产证实由于油层封隔性好,下伏水未侵入。如欢127-71-475井,该井莲Ⅱ油层组发育下伏水层,投产时采取避射,共吞吐生产7轮,累注汽14819t,产油9938t,产水6718m3,1997年7月转注水井,转注前日产油5.6t,日产水6.7m3,油井未水侵。综合分析,欢127莲花油藏边底水未侵入,水淹主要为注入热水后水淹,但目前注入水已经基本排出,区块不存在水淹现象。
根据侧钻井测井解释含油饱和度与老井对比,50m位移侧钻井含油饱和度变化不大,确定油藏动用半径在50m左右,区块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井间和油藏边部区域。近年区块侧钻井生产效果较好,验证了区块剩余油的存在。2006~2007年在油藏边部先后侧钻5井次,初期日产油均在10t以上,累产油14133t,生产效果较好,证明边部动用程度差,存在剩余油。
根据近几年油藏吸汽剖面资料统计,莲花油层动用程度较高,平均82.4%,其中莲Ⅰ3为85.4%,莲Ⅱ1为79.9%。
在对区块剩余油分析认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井井间和油藏边部,但边部油层厚度薄,部署直井很难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可以部署水平井增加单井控制储量来挖掘油藏边部剩余油[2,3]。2008年在油藏边部部署实验水平井欢127-莲H1和欢127-莲H2。欢127-莲H1井生产目的层为莲Ⅱ1,生产井段为1215.46~1423.5m,共176m/7层。第一周期注汽2090t,下泵投产初期日产液31.4t,日产油14t,周期生产249d,产油1829t,产水2001.6m3,油汽比0.87,返水率95.7%。该井日产油量是相邻直井的 3~5倍。
欢127-莲H2井生产目的层为莲Ⅰ3,生产井段为1244.67~1367.7m,共123m/4层。下泵投产初期日产液28.2t,日产油15.9t。该井累注汽3795t,产油1665t,产水1798m3,油汽比0.43,返水率47.3%。该井日产油量是相邻直井的2~3倍。
1)区块适合蒸汽驱开发
根据蒸汽驱筛选标准,从原油粘度、渗透率等几个指标来看,欢127莲花油层符合Ⅰ类蒸汽驱筛选标准,适合进行蒸汽驱开发
2)蒸汽驱可以大幅度提高最终采收率
根据欢127-莲H2井导眼岩心在不同条件下油-水、油-蒸汽相渗曲线得知,该块在100℃条件下残余油含油饱和度为24%,当饱和度低于35%左右时油基本上很难流动;而该块目前老井含油饱和度基本在35~40之间,所以需要改变开发方式。由欢127-莲H2井导眼岩心在不同温度驱油效率随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关系曲线得知:在100℃水驱条件下,该块最高驱油效率为60%,而200℃蒸汽驱条件下,最高驱油效率为82.45%,波及体积按80%计算,采收率可达到65.9%,对比蒸汽吞吐开发可提高采出程度20.9%,增加可采储量31.1×104t。
3)利用二次开发井网进行水平井-直井组合式蒸汽驱,易于调整注采剖面
欢127莲花油层基础井网为141m井距正方形井网,直井吞吐有效动用半径50m,井间剩余油较为富集,二次开发水平井部署在基础井网井间,距离老井井距为70m。水平井二次开发井网既可以充分挖掘井间剩余油,又可最大限度利用原141m吞吐井网,进行直井—水平井组合汽驱方式,易于调整注采剖面,使驱替较为均匀,有望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1]张厚福,张万选.石油地质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39-78.
[2]石晓渠.浅薄层稠油吞吐后转蒸汽驱技术研究.石油地质与工程,2008(2):25-29.
[3]杨光璐,唐震,王中元.边底水稠油油藏蒸汽驱注采系统优化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6,13(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