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淇
(沈阳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要搞好经济,发展生产,并且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职工工资收入和人民整体的生活质量。这里说的“职工工资收入”是指职工的实际工资收入。由于我国所处的经济阶段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所以现有条件下我国的基础工作应是重点发展商品经济,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市场调整物价政策,把经济搞好搞活。与以前高度集中的计划和集中指令性经济相对比,现在的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变动显著。因此,观察职工工资的收入情况,只考虑货币工资的数量,不同时考虑物价的浮动变化已不可行。务必要将职工工资收入与物价指数浮动紧密结合,仔细考虑货币工资的真实价值,这样才可以显示出职工工资真实的水平。
职工工资与物价指数的联动关系相协调,确保工资收入水平的提高跟得上物价的上涨,是国家这些年以来多次重点提及的一件事情。要将职工工资的收入与物价的浮动密切结合,可运用“指数挂钩”,即工资的货币数额与物价的浮动相同步。避免了传统方法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这种调整工资水平的方法实现了依据客观规律进行经济决策,有助于促进职工工资组织与工作管理的法制化,同时增加职工对于工资分配的信任和安全感,更加有效地激发和鼓励全体职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积极主动的配合物价方面的改革。
(1)工资同物价挂钩的目的是为了争取保证工资价值不变,并不是为了单纯求取工资的上涨,也就是说职工的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总价值量并没有变动。如此就不会存在需求超出供给的现象,从而就没有必要采取措施促进物价的上涨了。
此处一个重点是正确认识到由于消费品比价关系的变动而导致工资上涨,并不是为了扩大职工需求进而实现供求之间关系的变动。工资的货币数额上升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也可以存在不同的性质,为得出一个合情合理的结论,就有必要认清现象的内在本质,按逻辑具体分清楚。
(2)二者的联动关系中,物价的上涨是前提,职工工资的货币数额相应变动是在物价上涨之后,由此来说职工工资的增加没有超前,因此没有必要引导性的采取措施去实现物价水平的上升。进而可以说,此种做法并不能“反刺激”物价水平的上升,此外应该认识到此种补偿性的提升职工工资货币数额的做法,因为和物价水平上升相比较之下的滞后而导致他们之间的“时间差”,其实正好会发挥压缩居民消费需求的效用。这样的“时间差”越大,压缩的消费需求就会相应增大,因此压缩了消费需求,从而避免物价水平的提高。
另外一些方面的影响也会导致职工工资与物价指数的不断增长,但是在此主要的问题是寻求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相互平衡。若求大于供,也许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若进一步强调工资水平的上升,就会使情况更加紧张,形成消费需求更加膨胀,致使水平再次上升。面对此种情形最好的对策是实现工资货币数额的上升与国民收入总额水平的上升相互协调,相互适应,职工工资的平均增长率与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互相协调互相适应,甚至更广阔的方面,都必须实现一定的平衡关系相互都有弹性变动余地,避免因为无法估计的市场因素导致物价水平的增加,致使职工的基本生活质量受到威胁和损害,甚至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1)对职工工资的补偿办法方面,部分人支持将由于物价上涨导致工资水平相应下降而应加付给职工的工资货币数额用在工资关系的变动方面,也有部分人支持依照旧例依据人数平均发放补贴,但两者都有不妥之处。为协调工资关系而增加工资同因物价上涨做出补偿而上调工资其本质不同。经济关系方面的调整,是由于生产率的变化引起的,物价补偿导致的货币工资的上涨是由于保持职工工资的真实价值的需要。不同性质的问题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解决,尤其是工资处理方面,要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尽量避免因为经济的不平衡处理引发员工心理的不平衡,以达到加强团结激励员工的目的。
(2)人数平均发放补贴的方法,其突出的弊端就是违反了社会主义制度按劳分配的的原则,减弱了工资在经济调节中的杠杆作用,使得工资的发放趋于平均主义,分配制度也朝向供给制这个陈旧的道路上退化。这种做法明显与目前正在强调的工作方针背道而驰。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经济补贴的方法维持物价上涨后工资的真实价值,本质就是职工工资真实价值的保持,所以应当以按劳分配为原则,避开平均分配这一的错误方法,应在职工工资原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等价的工资补贴的发放。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结合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不难看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至关重要,而处理好物价指数和职工工资的联动关系,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一定要把这个问题解决好,真正为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而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