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飞
(辽宁广播电视台 技术发展管理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4)
录音技术包括语言录音、戏曲录音、音乐录音、效果录音和特技录音等。其中语言录音是录音技术的基础,是诸多录音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语言录音的对象是人,使用的是录音设备。对于刚刚从事录音工作的同事来说,一般都要从语言录音学起。一些人往往片面地认为语言录音简单,而忽视了语言录音的基础功能,只有胜任语言录音,才能去完成其他的录音。有些从业人员从事录音工作时间一段时间,就觉得什么都会了,该换新的内容了,殊不知语言录音的深奥。许多年长的同事做语言录音,一做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的功底不是只靠书本就能学来的;语言录音这门学科也不是仅靠短期的实践就能掌握的。
语言录音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呢?语言录音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面很广,要想成为一名好的录音师并不容易。语言录音主要是进行语言记录,实际上就是对人声的记录,这其中就涵盖着语言声学的知识,要求从业者对口腔的构造有所了解。
人的声带只是发声体,声带发出的声音只是基音,缺乏共鸣,声音微弱,既单调也不优美。而声音的美化过程是经过各腔体的共鸣产生的,其中:胸腔、口腔、咽腔、喉腔、鼻腔都可通过改变其形状和大小,形成可变共鸣腔和不可变共鸣腔。受过不同专业训练的人,可以达到有选择的发挥。如:播音员、主持人、歌唱演员、戏曲演员,都会根据不同的需要而发出不同的音色、音量、音调,以达到完美的声音表现。举例来说,辽宁电视台都市频道《健康一身轻》栏目中,有一位较有影响的节目主持人,他的声音就要根据不同节目的不同风格来演绎多种的播音效果,以满足各种节目的需要。
语言录音就是要把最完美的声音信号记录下来,录音师要根据播音员或演员的不同发音特点来选择设备,最主要的是选择不同性能的传声器。例如,有的人齿音较重,咝声很重;有的人气口较足,经常产生扑传声器的现象;还有的人吐字不清,声音头音打不出来;有的人发声靠前;有的人发声靠后。这些种种不同的现象、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特点,录音师都应该有多种的方法去调整,以改变其录音效果。
笔者曾经从事语言录音工作,经常接触的是播音员,他们大多都会注重发音的部位、共鸣的运用、音色的变化,往往录音会觉得很顺手,而且效果也不错,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但实际工作中,也能发现其中的缺欠。有时需要认真去听,细心地调整,用距离调整扑声,用角度调整咝声,用EQ调整音色,用位置调整空间感。那么,调整音色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语言频带一般从100 Hz~3000 Hz就能反映出人的声音。但对于广播电视的语言录音来说,所需要的频带却很宽,保真度要求高,音色要好,所以,音色的调整对艺术性的表现来说要求也高,表现形式也比较复杂。
例如,录制新闻类报道的语言录音就要求有力度、有厚度、有穿透力,目的是让人听着清晰、省力、不刺耳,而且容易记忆。对于力度的调整,男声在180 Hz~500 Hz频带内调整,女声则在210 Hz~500 Hz频带内调整,还要根据不同的播音员来调整。在频带调整过程中,如果加多了会有罐声加重;相反,如果加少了会因为缺乏力度而变得频带很窄,听着缺少底气。针对声音的厚度要在80 Hz~200 Hz频带内调整,当然,这些也需要因人而异,目标是要实现听起来厚而不浑,有弹性,还要不失清晰。对清晰度和穿透力的调整一般是在3 kHz左右,如果增加到5 kHz左右,听起来就像一汪清水,清澈透明。在录音的过程中,要根据每个播音员的不同特点,抓住其最影响音色的频带,适量补充。再根据其播音内容,对所要表达的气氛和效果作一些艺术性的调整,才会得到令人满意的录音作品。
艺术语言的录音必须根据作品的艺术需要进行,这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记录了,而是要把播音员的声音、艺术表现力记录下来,让观众听起来细腻、委婉、富于表现力,这样的调整更加复杂。例如,辽宁台教育·青海频道的《大海热线》节目,内容多样、涉及面广,播音员往往要表现出多样性的声音。这种不同风格的语言录音,除了频带的调整,还需要进行距离的调整,以适应各种不同空间的表现。在不同情节环境中的角色对话,要体现语言的个性化、情节环境化、剧情人物化,而不是普通读稿子的水平。为了节目的需要,有时还要选择一些适合节目内容的音乐以烘托气氛。也就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运用现代化录音技术手段,更完美地展现语言录音的独特魅力。
以上只是简单涉及了语言录音和艺术语言录音的一个侧面,对于想掌握录音学的录音师来说,这些还远远不够,因为诗朗诵、散文、话剧、广播剧、戏曲以及电影和演唱等都是录音的范畴,所以,其涵盖的内容就更加广泛。
语言录音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是录音技术的基础。录音师从语言录音的实践中可以不断积累经验和技巧。因此,如果对录音事业的热爱和向往,就不能忽视语言录音这门在录音学里的基础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