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康志雄
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加快林业发展是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暖最经济、最直接的途径。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林业发展的机遇,更是历史赋予林业的重大使命。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储碳库”。森林是固态的碳,是地球碳循环的重要载体,是维持空气碳平衡的重要杠杆,也是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其增加或减少都将对大气二氧化碳产生重要影响。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IPCC)的数据显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存储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碳存储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占全球土地面积约30%的森林,其森林植被的碳贮量约占全球植被的77%,森林土壤的碳贮量约占全球土壤的39%。
森林是陆地上最经济的“吸碳器”。全球森林对碳的吸收和储量占全球每年大气和地表碳流动量的90%。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木材,约需要吸收1.83吨二氧化碳。增强碳吸收汇的林业活动包括造林、再造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以提高林地生产力等能够增加陆地植被和土壤贮碳量的措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经营活动增强碳吸收汇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并允许发达国家使用这些活动产生的碳汇用于抵消其承诺的温室气体减限排指标。
森林既是碳汇,又是碳源,破坏和减少森林就会增加碳排放。由于毁林导致森林覆盖率的完全消失,除毁林过程中收获的部分木材及其木制品可以较长时间保存外,大部分贮存在森林中的巨额生物量碳将迅速释放进入大气。据联合国《20 00年全球环境展望》公布的数据,全球森林已从76亿公顷减少到38亿公顷,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了一半。据专家研究,目前,全球毁林引起的碳排放从18 50年的每年3亿吨,增加到20世纪80年代末每年20多亿吨,占同期人类活动碳排放的23%~27%,使其成为仅次于化石燃料的碳排放源。因此,保护碳贮存,主要措施包括减少毁林、改进采伐作业方式、提高木材利用率以及更有效的森林灾害(林火、病虫害)控制。
木材还具有碳替代功能。由于水泥、钢材、塑料等属于能源密集型材料,且生产这些材料消耗的能源以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为主。如以木质林产品替代这些材料,不但可增加陆地碳贮存,还可减少生产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
碳替代还可以用于生物质能源。森林生物质能源主要是用林木的果实或籽提炼柴油,用木质纤维燃烧发电。在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发展森林生物质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选择。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坚定不移地走低碳经济之路。20 07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15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了建立“亚太森林恢复和可持续管理网络”的重要倡议,并承诺到20 10年中国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0%,被誉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方案”。20 09年6月,中央林业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要赋予林业以“特殊地位”。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举行的气候变化峰会上又提出了增加森林碳汇等建议,并承诺到20 20年中国要增加森林面积40 00万公顷,增加森林蓄积量13亿立方米,赢得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11月,我国政府公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到20 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 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其中,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政策措施之一,我国到20 20年的森林增长指标将作为林业的行动目标。12月,在全球瞩目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发表讲话指出,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在“林业与气候变化主题日”的新闻发布会,阐述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特殊地位,宣传我国林业在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的重要贡献。他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近10年来,中国政府已投资70 0多亿美元发展林业,通过发展和保护森林,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减缓气候变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亮点。19 80—20 05年,中国通过持续地开展造林、森林经营和控制毁林,净吸收和减少碳排放累计达51.1亿吨。仅20 04年,中国森林净吸收了约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同期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以上。
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已成为全世界发展的共识。我国在实施低碳经济中确立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之路,这既为林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更是历史赋予林业的重大使命。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谋划林业发展,更加准确的定位拓展林业发展空间,在实施低碳经济中履行好这一重大使命。
林业定位将面临新的调整。进入低碳经济时代,林业不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将会更多地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也会更多地体现在国家、地区的发展战略上,林业的功能和内涵将会不断拓展。一是林业问题已成为国际“碳博弈”中的重要筹码,我国要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抢占制高点,必须全力打好“森林碳汇”这张牌,以提升我国在气候变化外交舞台的话语权;二是由于森林覆盖率、森林质量关系到碳汇功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林业将作为区域环境容量的保障,决定着区域经济的规模、速度和发展质量;三是林业也将成为社会和谐的基础,保护好森林,就是保护好人类生存的家园。
相关政策需加强研究。国家在实施低碳经济中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因此,建议:一是把森林覆盖率、森林质量等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加大财政支持林业的力度;二是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方面,把森林作为环境容量条件,来决定区域开发强度和功能定位;三是研究国内“碳交易”和“碳金融”问题,由发达地区向森林质量高的山区、林区购买碳排放。研究以“碳交易”为导向的生态补偿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生态补偿力度;四是建议实行更加严格的林地和森林资源管理制度,减少毁林造成的碳排放。
社会对森林的关注度将进一步提高。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进一步唤醒了全社会对森林的关注。要因势利导,把民众对森林的关注引导到促进林业发展上来。一是鼓励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建立或捐助“绿色基金”或“碳汇基金”,用于我国的营造林事业;二是研究计算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碳足迹”,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支持有社会责任感的有识之士,捐助支持森林培育和保护,消除自身的“碳足迹”;三是把义务植树活动与公民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与义务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与消除“碳足迹”直接联系起来;四是在“低碳城市”试点建设中,把森林覆盖率、森林质量等纳入考核指标。
森林资源培育的任务将更加繁重。我国在实施低碳经济中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增加森林碳汇,决定了我国森林资源培育的任务将更加繁重。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防护林、退耕还林、城市森林、平原绿化等建设力度;二是要进一步提高森林质量,根据森林可持续经营原则,强化森林健康理念,加大低效林改造,提高现有森林资源的生长量和生态功能;三是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减少毁林和林地退化。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林地和森林资源管理,减少火灾、病虫害等森林灾害。
林业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除了扩大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质量外,林业的碳封存、碳替代和碳保存功能也为林业产业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一是竹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竹子生长快,固碳能力比林木强,符合可持续利用原则。竹加工已实现全竹利用,产品应用各领域,以竹代木、以竹胜木正成为可能,竹化学利用的产品市场也很好。二是耐用木质产品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发挥林木的碳替代功能,以耐用木质林产品替代水泥、钢材、塑料等能源密集型材料。以木质林产品替代这些材料,不但可增加陆地碳贮存,还可减少生产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三是林业生物质能源利用前景广阔。用生物质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可降低碳排放量。我国有种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木本油料树种15 4种,每年还有可利用枝桠剩余物燃烧发电的能源量约3亿吨,发展森林生物质能源前景十分广阔。据张齐生院士研究的成果,每吨木材加工剩余物、废旧木材可发电90 0度,并可获得一定数量的木炭和生物质提取液。四是全球保护森林资源的呼声日益高涨,许多国家开始限制原木出口,木材进口将越来越困难。在木制品出口方面,市场准入要求也越来越高,包括对原料来源合法性的追溯、森林认证的要求及美国《雷斯法案》的实施(甚至“碳关税”)等,将导致我省的实木地板、家具等行业首当其冲地面临着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