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建中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南京 210004)
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江苏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方建中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南京 210004)
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对于江苏经济发展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当前江苏各种创新要素互动耦合良好,多维度优势逐步形成,已具备推进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的坚实基础和先决条件。应该通过全方位吸引和聚集科技园区创新要素、加强园区的产业组织创新、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打造开放型创新模式等对策措施,使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真正成为江苏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创新;科技园区;江苏经济;增长极
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既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导向,也是落实江苏自主创新战略、打造江苏经济重要增长极的伟大实践。
推动科技园区实施“二次创业”,不断优化科技园区创业环境,建立新型研发体系,是提升科技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全省科技创新的重大举措。因此,江苏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1.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是江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
当前江苏正处于重要的战略转型期。面对国内外宏观环境的深刻变化,江苏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又存在着资源约束加剧、环境负荷加重、人口压力加大等瓶颈制约。促进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其根本目的是要以科技园区为引领,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努力将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是江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关键举措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2006年出台并实施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江苏的科教优势、开放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使江苏成为具有强大创新动力和雄厚创新实力的省份。促进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其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园区业已形成的科技、产业和人才优势,在区域创新体系、人力资源开发、国际国内科技合作、多元科技投入等事关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点领域作出新的探索,以推动全省科技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进而如期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创新型科技园区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栖息地、海内外科技人才创业创新创优的有效载体,以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引领自主创新,大力建设一批创新型科技园区核心区,使之成为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转型发展先行区,将有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
3.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是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保证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江苏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举措,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充分认识发展新兴产业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为重点,加快形成新兴产业发展新优势,加快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型科技园区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锋队、主力军。高新园区、创意园、孵化器,是江苏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抓手,尤其是其中的国家高新区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和创新引擎,发展阶段明显超前于所在区域其他板块。无锡高新区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占无锡全市40%以上;苏州工业园区内就已集聚各类生物医药企业180多家,形成了遍布上、中、下游产业链的生物和医药产业集群。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依赖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
4.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是江苏从整体上加快科技园区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科技园区在江苏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科技园区的转型升级事关江苏能否提升国际竞争力,事关江苏能否继续走在全国又好又快发展的前列。促进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其根本目的是要发挥科技园区的辐射作用,切实把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作为各级各类科技园区的重要发展方向,着力促进科技园区发展路径的战略性、根本性转变,推动科技园区转型升级,努力实现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创新引领发展,不断提升综合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园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江苏省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要素投入和资源支撑。从江苏发展实际看,各种创新要素互动耦合良好,多维度优势逐步形成,已具备推进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的坚实基础和先决条件。
1.政府、企业、高校和研发机构可以提供坚实的支持
(1)1989年,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科技兴省”战略,2006年又确立了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战略目标。(2)江苏企业研发投入连年高速增长, 2009年达到560亿元,居全国第一,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83%,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目前江苏51%的大中型企业都建有内部研发机构,有2000多家企业建立了知识产权制度,形成了165家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4717家高新技术企业、22000家民营科技企业的产业创新“三大梯队”,培育出一批创新型企业群,为建设创新型省份打下了坚实基础。(3)截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22所,有国家“985工程”高校2所、“211工程”高校11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7所,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9个(覆盖11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全省共建有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26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229个;建成国家级高职实训基地3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31个。全省拥有各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4950个,数量均居全国前列。由于政府、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固有的优势与良好的互动耦合,江苏科技创新实力不断提升。2009年,在科技部发布的关于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江苏首次获得综合排名第一,打破了京、沪、粤连续7年占据前三的格局,同时,江苏在“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等重要单项指标上也名列前茅。
2.传统产业、新兴产业衔接良好
(1)江苏传统产业规模大、基础好,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2)新兴产业迅猛成长,逐步成为支柱产业。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新兴产业逆势上扬,成为经济增长的突出亮点,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增长26%以上,其中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占全球的20%以上、全国的60%以上。江苏16个国家和省级高新园区,集中了全省40%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60%的新兴产业产值,光伏、风电、生物医药等90%以上的高技术新兴产业都是从高新区内成长起来,充分显示了园区对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示范带动效应,同时也显示了高科技园区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巨大潜力。
3.科研投入、人才资源优势明显
(1)江苏科研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可达1300亿元,其中R&D经费680亿元,位居全国首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2)截至2009年底,全省拥有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92人,在校研究生11.4万人,在省“双创引进计划”带动下,2009年全省投入引才专项资金10亿元,资助引进人才1000多名。这些,都十分有利于推动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
4.外部环境十分有利
(1)国际产业和技术转移日趋活跃,为江苏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江苏充分利用开放型经济优势,大力吸引国际研发机构在省内落户,截至2009年,已有超过200家外资研发机构落户江苏。(2)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创新能力较强的区域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实施,为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5.科技园区自身已具有了突出的地位
(1)聚集创新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与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2009年,全省科技园区已形成3万家企业群体,从业人员70万人,营业总收入突破2万亿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光伏、软件、生物制药、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产值已占全省总量的60%-80%,带动全省太阳能光伏、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分别占全国的70%和43%。(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行区域。科技园区人均GDP超30万元,万元GDP能耗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1/2,每平方公里GDP近50亿元。2009年,营业总收入年增长25.9%,工业销售产值年增长24.2%,工业总产值年增长24.0%,工业增加值年增长24.9%,净利润年增长32.8%;实现上缴税额年增长22.4%,出口创汇年增长21.9%。近10年高新区研发支出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长,至2009年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5.7%。2009年,国家高新区企业用于科技活动的资金总额已达到200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30%;高新区企业已拥有发明专利数为3000件,占全省企业发明授权专利的45%,每万人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为56.8件。全省高新园区累计承担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03项,占全省的1/4,获得资助资金超过10亿元。(3)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全省科技园区累计吸引外资超400亿美元,年出口额从2000年的49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超1000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比重上升到40.8%。科技园区成为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的重要力量。高新区初步搭建了一些国际化平台,尚德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全省科技园区有海外上市企业达15家。
江苏科技园区发展和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多个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照国家的新要求、兄弟省份的新做法、国际创新园区发展的新潮流和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新形势,江苏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还存在一些较明显的不足。
1.部分科技园区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方面的紧迫感不强
当前,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仍处于大调整之中,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将摆脱低迷状态,总体呈现调整增长趋势,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发达国家高新技术制造业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包括产业上游研发及下游营销服务业等都将向更宽领域拓展、向纵深延伸,这为科技园区新一轮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外部机遇。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发展创新型经济一系列战略部署,为科技园区明确了历史性的使命。但部分科技园区未能在更高的战略层面定位和推动科技园区的新一轮大发展,对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推动产业更新周期不断加快、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缺乏足够的忧患意识,对园区经济总量扩张中掩盖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内涵不丰富等问题认识不足,抓机遇、调结构,抢速度、促转型的紧迫感还不强;对政府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主导作用认识不到位。为此,科技园区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动力不足。
2.部分科技园区主导产业不明朗,产业集聚载体建设步伐不快
科技园区担负着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的重任,但江苏部分科技园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基本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其中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约为24%左右,外资企业的利税率仅为6.75%,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特征不够明显。科技园区产业门类比较杂、分布比较散,主导产业优势不鲜明,对如何聚焦重点产业,集中力量打造产业链,思路不够明确。孵化、集聚科技产业的“园中园”建设步伐不快,大多数还停留在规划阶段。与此同时,江苏由于高新园区较多,地方利益穿插其中,产业发展同质化倾向十分严重。
3.在解决科技园区转型升级的瓶颈难题方面还没有大的突破
科技园区是以政策优势所形成的成本洼地效应发展起来的。1991年国务院12号文件给予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外商投资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了各类生产要素在高新区集聚发展。当前,国家将以引导生产要素为主的区域性政策调整为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产业性政策,从“特惠”走向“普惠”,科技园区政策优势可能会逐渐弱化。新的形势一方面要求高新园区加大工作力度,率先落实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和产业政策,成为落实政策的先行区;另一方面要求各级政府积极探索新的政策措施,通过政策引导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推动科技创新要素向高新区集聚。但是,两方面的要求目前尚未充分落实,所以一些科技园区的新优势尚未形成。由于缺乏新的优势,科技园区转型升级的瓶颈难题就被凸显出来:支撑主导产业的领军企业、一流研发团队偏少;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健全,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公共服务平台功能还不完善,孵化器建设水平不够高;新媒介的开发建设尚未摆上议事日程,等等。
4.江苏科技优势尚未能在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中突显
国内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高新区,都很好地激发了当地高校院所创新能量,形成了知识经济发展强势。江苏拥有普通高校122所,在校生数量居全国第一,科教资源优势十分明显。但相比北京、西安,江苏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创新型科技园区发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根据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的要求,必须着力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活动进入科技园区,建立一批重点实验室、高技术研究院、大学科技园、高校产业园等产学研联合体,在高新园区更多地培育出诸如东大金智、工大中圣高科、苏大维格、南瑞继保、14所恩瑞特、55所国盛等科技人员创办和领办的高科技企业。
5.科技园区的国际合作层次不够高
技术全球化正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是东部沿海省市高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目前跨国公司仍然是绝大多数先进技术的载体、前沿技术的创新者和技术转移与扩散的主体,与跨国公司开展有效合作依然是我们获得技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渠道之一。目前,全省园区中外资企业的研发本土化进程还不快,比重还较低。
6.科技园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创新
随着科技园区功能的转变,现有管理体制已不适应要求。主要是政经不分,行政管理职能和经济运行职能混为一体,造成“两个不到位”:行政、社会事务日益繁琐,行政管理难以到位;作为独立承担经济责任的主体,经济活动大多采用行政手段,已成立的开发总公司,多数作用于土地抵押贷款,企业的诸多功能和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经济运行的市场化不到位。
结合国家对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的目标要求、理论标准和实践的经验,综合考虑江苏有关高新区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的优势和问题,江苏省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1.全方位吸引和聚集科技园区创新要素
(1)强化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各个高新区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吸引社会投资力量,加速创新载体开发速度,大幅提升科技创新的承载力,使创新基础设施呈现出明显不同于工业基础设施的形态;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力度,大力提升、优化江苏的环境形象,结合人文历史积淀的保护和开发,打造人文历史、生态环境与创新创业三者良性互动的和谐园区;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提高带宽水平,充分利用不断丰富的互联网应用类型,打造知识高效流动的高速公路。
(2)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开发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的步伐,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事业的投入和引导力度。为实现总体发展目标,在创新型科技园区全面建设期间,各级要大幅度增加对园区科技创新的总投入。同时,以财政投入为杠杆,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园区科技创新,重点鼓励银行、证券、保险、创业投资公司和天使投资人等金融机构,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
(3)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创新型科技园区在加强与本地高校合作的同时,要拓展与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的合作,积极实施与重点大学的产学研合作计划。着眼于大学与高新区联系日趋紧密的发展趋势,建设综合性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高新区在全球范围内大学创新资源的高度整合,促进区域创新系统国际化,形成区域间联合创新与超越空间的创新组织,诱导新型创新网络的成长发育。
(4)加大高层次知识载体引进力度。结合区域内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引进和发展知识、技术和信息等组织和机构。继续扩大引进国内外一流的研究机构、培训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院、标准检测认证机构等到创新型科技园区落户或创建分支机构,招纳和吸引相关产业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或团队,提高创新型科技园区的知识层次和高智力资源的密集度,从而提升创新型科技园区的知识消化、吸收和创造能力。大力促进由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举办的合作研究中心,提高创新型科技园区知识创造的能力并形成知识流动的良性氛围。
(5)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集聚知识产权、资本运作、中介服务等创新要素,以重质量、打名牌、创品牌为重点,不断提高创新型科技园区实现知识价值的能力。优化专利质量,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着力提升发明专利比重。强化自主知识产权的政策导向,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产出评价指标体系。推进企业专利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全省的专利信息和服务网络。
(6)大力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建设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生活居住、工作选择、价值创造、信息沟通、知识交流等环境条件,协同园区各方力量,建立人才培养和引进的长效机制。推进“人才特区”建设,抓好科技开发、经营管理、科技管理、科技中介服务等各类专业人才队伍,结合创新型科技园区的主导产业,建立高级人才库。运作好人才发展资金,重点用于在全球范围内吸引研发和创业型领军人才,对来园区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给予重点扶持和奖励。利用各种政策扶持手段,积极引进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设立专门机构建立面向海外人才特别是海外留学人员的人才库、联系形式和网络联系渠道。
2.加强园区的产业组织创新
(1)培育创新载体。第一,加强知识创新平台建设。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园区建设研发基地,积极引进国外研发机构来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和技术转移中心,重点发展以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新产品(药品)创制中心等为载体的技术研发平台;加强大学和研发机构等的组织建设。第二,重点打造中试孵化、科技资源共享、产品创新服务、成果转化服务、投融资服务五大创新服务平台。第三,培育创新型企业群。培育大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高成长型企业,具有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品牌的领头企业,具有创新战略和创新文化的标志性企业,形成一批创新能力突出的高新技术企业群。
(2)促进产业创新发展。要大力发展高端产品和新兴产业,全面推进产业创新。第一,促进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演进。重点促进电子信息领域、先进制造领域、新材料领域、生物医药领域的高端产品发展。第二,加快发展知识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技术研发、信息服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品牌营销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有机融合。第三,积极促进科技兴贸。大力发展以软件外包为核心的服务外包业,完善工业外包服务体系。第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延长产业链条。
(3)促进形成创新型优势产业集群。一是要引领区域性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在高新区要着眼于本区域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探索建设专业园,以专业园为依托搭建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专业化集中的创新创业、促进研发和形成知识产权、推进行业标准和形成行业技术与品牌优势。通过专业园的龙头引领进一步提高在区域内的产业聚集。二是要提升集群的组织创新能力。
3.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从世界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来看,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区域创新的核心。江苏省新型科技园区具有良好的跨国企业和科技企业基础,只有通过推动引进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和增强跨国公司根植性,以及提高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创新型科技园区才有望在优势产业上形成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龙头和创新高地,并形成跨国公司和创新能力较强的本土企业的良性互动。
(1)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科技孵化体制,建立“参股”、“风投”利益驱动机制,推进综合孵化向专业孵化、创业中心向创新中心、孵化企业向孵化产业转变。创新科技政策体系,全面梳理、整合、落实已出台的各项科技扶持、创新鼓励政策,建立富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创新科技市场环境,通过投融资、企业信用、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建立起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
(2)实施技术创新引导计划。利用开放型经济优势及外资企业丰富的技术资源,采取配套协作、合作开发、购买专利等方式,大力引进优势产业主导技术、关键技术,通过二次开发、技术集成力求实现一批关键技术的集成和突破。另一方面着力推动外资企业技术外溢,支持外资企业建立本土化的科技团队和科研机构,鼓励独立或联合投资建设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推动本地企业和外资企业互动发展,重点鼓励和支持双方在项目开发、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更深入合作。
(3)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天使计划”。实施以鼓励中小企业创业成长为内容的“天使计划”,与金融机构联合设立种子基金,每年由财政安排种子基金支持创新型科技园区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支持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动漫、光电、生物医药、新能源及环保、先进制造业等的发展。
(4)加快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为满足高成长企业空间和配套服务需求,分别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的试点区和科技企业加速器示范区。在光伏、光电等特色领域形成区域特色创新点,引领这些行业在国内的发展,通过规模集聚和集群效应凸显加速器对国家的贡献。加快实施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和路线图计划,为风险投资提供方便,为高成长性企业的迅速壮大提供支撑,致力打造中国创业板的“江苏创新型科技园区民营科技板块”。
4.打造开放型创新模式
江苏创新型科技园区必须采取开放型创新模式,要通过多重开放创新,形成鲜明的园区品牌、产业旗舰和企业明星,创造强大的创新资源磁吸效应和创新成果溢出效应,打造人文历史、生态环境和科技创新三元良性互动的宜居园区。
(1)推动区域创新一体化。打造创新环境,包括配套产业发展和市场环境建设,不只是一个科技园区的事,而是一个区域性问题。因此要区域一盘棋,这样既能集中力量,也能相互配合。创新型科技园区要参与和推动创新资源的区域融合,支持和鼓励园区创新资源与区域创新网络的有机衔接,建立与区域其他经济体的联系、沟通和交流,促进形成创新资源的共享机制。
(2)加强国际合作,嵌入全球创新网络。充分发挥创新型科技园区产业高度开放的优势,加强与国际创新机构、知名大学、跨国公司等的合作与交流,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举办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国际论坛和讲座,积极举办大型的国际性科技展览和学术活动,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园区交流合作活动,申请加入世界科技园区协会、APEC科技园区协会等国际组织。依托创新型科技园区与美国三角科技园、英国圣约翰创新中心等国际友好园区,对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环境建设、创新区域建设等进行主题探讨和交流,始终保持创新型科技园区与国际创新发展大环境相协调适应。
(3)强化产业扩散与辐射。支持创建跨区域的产业联合协会等组织,协调产业内关系,整合产业内资源,对产业长期的发展进行战略指导,大力支持贷款担保机构,建立企业信用中心,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融资的有效渠道。加强创新型科技园区在区域范围内规模和效率上的领先优势和在关键产业片段上的控制地位,推动创新型科技园区产业和技术向区域外扩散,通过兴建重点产业展览馆、发掘产品文化内涵、推广创新品牌等多种措施,力争成为国际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充分利用区域整体力量,把产业品牌与园区品牌结合起来,将产品和品牌同时推向市场,形成区域品牌效应,引领区域产业发展。□
[1]李钟文.硅谷优势: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钟书华,许顽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顾朝林,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4]李志刚,汤书昆,梁晓艳,肖伟科.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知识创新和扩散绩效[J].系统工程,2007(5).
[5]国家科技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1999-06-29.
[6]吴林海.科技园区的创新应该是集成创新[N].新华日报,2001-01-07.
[7]刘莹,王宇红.我国大学科技园区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5).
[8]常玉,董秋玲.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与绩效的关系研究[J].软科学2006(2).
[9]过国忠.无锡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启动[N].科技日报,2009-9-5.
[10]张晔.以创新述写转型——江苏省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掠影[N].科技日报,2010-04-12.
责任编辑:浩 宇
F127
A
1004-1605(2010)08/09-0113-06
本文为2006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一轮江苏经济增长动力源研究》(06JSA YJ001)阶段性成果之一。
方建中(1957-),男,江苏溧阳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