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华 李 艳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论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动员与政治参与
刘卫华 李 艳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内进行了广泛、充分的政治动员,使广大进步和爱国民众不断参与到抗日民主政治体系中来。农民的政治意识及责任感普遍得到增强和提高,政治热情高涨。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并争取最后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抗日战争 根据地 政治动员 政治参与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内进行了广泛、充分的政治动员,使广大进步和爱国民众不断参与到抗日民主政治体系中来。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并争取最后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与政治参与问题,是研究中共坚持并争取抗战胜利历史的重要课题。
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将政治动员作为中心的政治任务提出,主要是出于对广大农民大众的政治参与程度的认识。“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除各党派人士及爱国知识分子等比较清醒外,中国广大老百姓尤其是农民政治意识明显偏弱,民族意识淡薄。如陕甘宁边区初创时期民众文化教育就很落后,封建、文盲、迷信和不卫生。知识分子缺乏,文盲高达百分之九十九;学校教育,除城镇外,在分散的农村,方圆几十里找不到一所学校,穷人子弟入学无门;文化设施很缺,人民十分缺乏文化生活。大多数劳苦大众,对于社会变革,很少关心,显示了我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农民保守观念根深蒂固。抗战初期中国农村民众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地域依附型文化,其特点是民众对政治实体如政党政府、国家等认知程度低,几乎是一无所知,情感淡漠,参与意识差,谈不上对个人角色和政治实体的评价。同时,在抗战中,国民党军队正面溃败,也证明了仅仅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抗战路线,在当时的形势下无法引导人民去争取战争的胜利。国民党脱离民众的教训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动员民众的重要性。
1.以群众团体和工作组为主的组织型动员。在八路军、新四军开赴前线后,一面以主力配合国民党友军进行正面战场的抗战,一面派出工作团分散到各地进行群众动员工作。在根据地,以八路军派出的工作团为基点,各地战地动员委员会不久就普遍建立起来。在每个县、区、村都掀起了动员的热潮。在抗日根据地开辟过程中,各地方党组织也派出工作团或训练班,到各地动员群众参军、参战。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组织了各级工、农、青、妇、儿童团等抗日救国群众团体。在这些组织进行政治动员的过程中,党和政府的组织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各抗日组织相互配合和联结,组成动员人民抗战和建设的系统网络,使人民时时、处处受到抗战的动员与教育。
2.以报刊杂志为主的新闻媒体型动员。抗日根据地各级党政军机构所创办的各种报刊杂志,在及时发表党的方针、政策、主张和政府的法律、条规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政治动员作用。这一时期报刊杂志的数量之多,发行之广,宣传之深,作用之大,影响之久,在中国近代以来是未曾有过的。
3.以戏剧、歌曲、诗画等为主的文学艺术型动员。戏剧是为人民所喜爱的传统艺术形式,各抗日根据地都充分利用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进行政治动员。部队政治部门或地方政府文化部门都组建了艺术水平较高并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剧团,群众也自发地组建了一些规模较小的业余剧团。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动员是成功的。到七大召开时,抗日民主根据地个数、解放区人口、军队人数都得到较大地发展,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动员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因为:
1.从中国国情出发,纵览全局,开展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抗战时期的国情怎样呢?贫穷、文盲以及传统上与政治隔绝,这就难以劝说普通百姓接受在他们身边发生的重大变化的可能。显然,对他们空洞的宣传和说教是毫无作用的,中国共产党对这点认识深刻。他们首先把民族革命和民众利益结合起来,把民众对自我利益的要求融入抗日事业中,使民众明白抗敌自卫所得到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政治动员既注重突击性,又注重经常性、渐进性,适应了中国民众的实际政治文化水平状况。
2.创造性地将政治动员融入民族斗争的实践中,正确处理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民族主义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用以民族整合和政治动员的有力武器。中国共产党继承发扬了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主义传统,摒弃了其中盲目排外的狭隘成分,并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的分析法,认为日本侵华战争并不是所有日本人对中国的侵略,而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阶级对中国的非正义行为。在抗战过程中,仍然重视与日本人民的友好往来,从而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以其正义立场吸引着国际友好人士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无论在政治经济政策还是在宣传教育中,都抵制了左倾思想的影响,坚持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3.中国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怎样才能吸引和领导全国各阶层民众呢?除了要提出基本的政治动员口号外,共产应该提起自己的无限的积极性和忠诚,成为实现这些具体目标的模范。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民主共和国的一切任务而奋斗时,共产党员应该作到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虚心体会情况,依靠群众的多数,得到群众的拥护。
根据地农民的政治参与形式丰富多样,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
1.参加集会。抗日战争时期农民经常参加政治集会,这是根据地的一项重要活动。中共基层党员或群众组织负责人负责组织集会的正常开展,内容批斗地主的批斗大会,有介绍和宣传我们共产党方针政策的大会,同时,各种纪念大会也时常召开。会场气氛庄严有序,使参会者农民真正感受到参与政治的神圣严谨,这都在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农民参与政治的热情程度。
2.积极参加选举。根据地农民积极参与政治一项重要形式就是选举,大规模民主选举在根据地就组织过多次。华北根据地农民很早就开始民主选举活动,参加民主选举的根据地农民热情也很高。根据地政府要求我党的广大党员干部向积极热情地向群众深入宣传村选意义,鼓励他们开展这项竞选运动,选出能真正代表他们利益的代表。
3.加入中国共产党及各种群团组织。抗日战争爆发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根据形势发展需要,重新制定了我党在广大群众中发展党员的方针政策,这样就为根据地农民加入中共党组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农民不但在战场上是主力军,在中共党组织中也是主要成分,并在中共各级党组织中占多数地位。由于中共在根据地实际处于执政党的特殊地位,广大农民群众加入共产党较之加入其他民主党派组织,是一种形式更高的政治参与,加入中共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政治参与的机会,政治参与水平也相应得到提高。同时,中共还领导了很多群团组织,如妇救会、农救会、青救会、儿童团等,这些组织与以往以血缘或地缘为纽带组成的农村传统社会组织有很大不同,它们是我党成立的有明确政治目标和方向的革命组织。通过这些团体的加入不仅提高了农民自身组织化程度,也逐步改变了他们在乡村中的弱势政治地位。凭借这些革命团体,农民可以参与根据地的各项事业活动,所以农民积极要求参加各种群团组织,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
4.参政议政。参政议政是根据地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政治的最高形式。抗战8年时间,革命根据地有相当多的农民群众都参加了政权,按照当时根据地所颁发的选举条例,公民只要年满18岁,除汉奸、特务外,都有选举与被选举权,由此在历次民主选举中,都有大量的农民群众当选政府要职,这些人其中大部分是农救会、妇救会及青救会成员。通过参加政权,参政议政,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
5.监督抗日根据地政府党员、干部工作行为。监督政府工作行为是农民群众政治参与的一项重要形式,它提高了农民民主意识、增强了农民公民意识。抗日根据地民主政府与广大民众走的近,关系好,他们不仅尊重广大老百姓的意愿,而且也希望得到老百姓的监督,切切实实为广大民众服务,成为他们最信赖的依靠。由于根据地政权是真正的民主政府,农民监督政府工作也就有了实现的可能。尽管当时由于条件限制没有专门的行政监察机构,但是参议会较好地行使了监督政府的职能。农民参议员在根据地的各级参议会中比例很高,尤其在县、区两级更为明显。
抗日根据地农民的政治参与,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政治参与达到了制度化、组织化水平。中共领导下建立的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工救会等组织在动员农民政治参与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根据地农民的政治参与都是在这些组织领导下进行的,这也标志着农民政治参与达到了组织化、制度化程度。而且农民政治参与得组织化程度比较高,保证了他们参与政治时行动一致,目标明确,效果明显;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由于农民政治参与形成制度化,使得抗日根据地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保持持续进展。
2.政治参与由被动逐步向主动过渡。抗战初期,很多农民需要动员才能参与政治,基本没有主动参与意识,参与层次也较低,主要参加政治集会。但随着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民觉悟逐步提高,相应的政治参与水平也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从原来的简单集会,到逐步参加各种党群团组织,参加竞选,直至参加政权。农民政治参与逐步由被动向主动过渡,农民的政治热情日渐高涨,对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3.政治参与的整体效果较好。由于农民毕竟是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本性是比较自私自利的,因此,农民在参政上是非常实际的,主要目的在于追求他们自身的利益。加入群团组织、参加民主选举、参政议政主观上是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能为自身利益有说话的机会;参与减租减息、反霸、增资斗争等是直接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如果政治参与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达不到他们所想要的目标,就会极大挫伤他们政治参与的热情,对此,抗日根据地政府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及时采取措施来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从相反方面来说,农民自身政治参与的表现及策略等,也是其政治参与能否达到他们想要目标的重要原因。由于在抗日根据地,具备了这两个方面的条件,所以农民政治参与热情度高,整体效果较好。这也是为什么农民在抗日战争时期政治参与热情持久高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农民政治参与程度较高,它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尽管抗日根据地农民群众的政治参与还没有西方国家群众政治参与的水平,并且西方欧美国家民众的政治参与有截然不同的内容和外观,但它丝毫不影响抗日根据地农民群众政治参与所带来的巨大历史价值。在中共动员下,农民积极进行政治参与,从原来只种自己田,到关注大家事,本身就是个了不起的进步,通过有组织地参加社会政治生活,农民逐步摆脱了小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束缚,开始向政治领域靠拢,目光投向比田间生活更广阔的社会政治生活上来,开始关注国家社会各阶级的相互关系及阶级斗争。通过政治参与,农民的政治意识及责任感普遍得到增强和提高,政治热情高涨。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并争取最后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党史参考资料(抗日战争时期)(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
[6]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料选编(总论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7]]穆欣.晋绥解放区鸟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8]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9]冀鲁豫边区群众运动资料选编(上)[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10]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料选编(农业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刘卫华(1976—),男,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