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津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江西南昌 330006)
黄道是一位具有良好知识背景和丰富斗争经验的革命领导人。在其光辉而又短暂的革命生涯中,尤其是在主持闽北苏区工作、坚持闽赣边三年游击战争和参与组织领导东南全民抗日阵线斗争过程中,他视野开阔,识见高远,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致力于动员和组织一切革命力量和抗日力量,为开展革命斗争和推进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展示了一个坚定革命者的超人胆识和智慧。黄道在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统一战线思想,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他面对不同环境都能够精准地领会和把握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精神实质,紧密结合革命实际,从容不迫、沉着应对,积极开展工作,为革命事业的推进创造良好的条件。他的统一战线思想为全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发展与推进积淀了经验,学习与研究他的这些思想对于当前统一战线工作的发展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931年7月,黄道受赣东北特委派遣到闽北新区工作。闽北根据地是1927年创建的,1930年与赣东北根据地合并。在黄道到闽北之前,根据地在李立三“左”倾错误影响下,遭受了较大损失。当时,为了集中力量攻打大城市,闽北红军独立团和各县游击队都集中到红军主力部队,优秀干部也都抽调到红军中去了,地方力量大大削弱,地主武装则乘机反扑,造成许多村、乡的苏维埃政权垮台。因此,黄道初到闽北时,闽北苏区红军只剩下两个连,苏区范围缩小至铅山县石塘以北的车盘地区和崇安县大安山区的狭小地带;党组织成员之间闹不团结和肃反扩大化造成党内人人自危、无暇他顾;而国民党军又加紧向根据地发动进攻,闽北苏区面临完全丧失的危险。面对各种矛盾纠结、内外情势危殆的局面,黄道审时度势,以高超的领导艺术和革命气魄,在改造党组织的基础上,广泛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保证了根据地度过难关。他主持选举成立了分区苏维埃政府,在组建工青妇等核心群团组织外还组建了贫农团、互济会、反帝大同盟等,使各种群众团体成为党和政府动员群众、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把根据地的几乎每一位群众都通过群众组织引导到参加对敌斗争中来,极大地增强了根据地的战斗力。为改善闽北红军部队的战斗装备,黄道决心加强闽北兵工厂建设。他得知闽北土匪卢兴邦部有一支小型造枪队,便派人去做思想转化工作,积极动员并成功引导这批人员加入了根据地的兵工厂,为革命队伍造枪出力。在黄道的关心下,闽北兵工厂发展迅速,制造了大批枪支弹药,为闽北根据地军事斗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闽北兵工厂的自制武器杀伤力很强,一些先进实用的武器后来还传到赣东北,传到了中央根据地。在紧抓对敌武装斗争的基础上,黄道还深知要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就是必须要抓经济发展,在提升根据地经济实力的同时解决根据地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安定民心。为此,黄道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发展对白区的贸易。为消除白区商人的顾虑,使白区商人了解苏维埃的贸易政策和税收政策,让他们敢于和根据地开展贸易,1932年2月,黄道还以苏维埃名义亲自起草了《闽北分区给白区商人的们的信》。信中表示苏维埃欢迎白区商人来苏区做生意,并告诉他们“凡苏区与非苏区商人只要遵照省苏政府的法令纳税,苏区政府力负保证商人安全、自由营业的责任”[1]P116-117。黄道在信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贸易政策,这些政策既紧密结合了闽北根据地的实际,也符合赣东北革命根据地财政政策的总精神。这一做法既团结了一部分中间力量,又扩大了白区与苏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和物资流通,增加了苏维埃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善了苏区人民的生活,同时还在白区商人中产生了积极的政治影响。经过一年半的苦心经营,闽北苏区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并于1932年底达到全盛状况。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黄道领导闽北红军游击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坚定的信念和灵活的策略,与数十倍的敌人作殊死斗争,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初期,国民党军为消灭红军游击队,构筑众多封锁线,采取“移民并村”的方法把老百姓集中到被控制的据点居住,并编成保甲,实行“一户通匪十户连坐”的连环切结法,严密控制人民群众,以此封锁苏区。闽北苏区也进入了最艰苦的斗争阶段,红军战士长期处于饥寒病困当中,部分意志不坚定者甚至投降敌人。面对困难局势,黄道采取新的斗争策略沉着应对。1935年8月,他主持召开闽北分区委扩大会议,指出: “我们要以老区为依托,主动挺进敌后,站稳脚跟,创造新的游击根据地。要逐步学会在新区打仗,研究一套新区政策,这些方面做好了,就立于不败之地,取得闽北游击战争的主动权。”[2]P81会议制定了“以老区为依托,保存有生力量,积极向外开展,开辟新游击区”的总方针,同时确立了新区的战术原则和斗争策略。根据新的方针,红军游击队在新区不没收地主土地,而采取向地主筹款和减租减息的政策,缩小了打击面,避免了地主的强烈反弹和激烈对立,也使新区群众能够得到实际的利益。争取保甲长“白皮红心”,除严惩极少数罪大恶极分子外,对凡不欺压百姓、不给敌人送情报、能为游击队筹款筹粮者一律给予保护,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帮助。在此政策下,多数保甲长愿意接受条件,甚至为游击队搜集情报。对于当地的“绿林”武装,则根据其不同情况,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对被地主豪绅控制的坚决与红军游击队为敌的,黄道要求游击队给予狠狠打击,务必打出红军的威风,使之胆怯;对被“逼上梁山”的则尽力争取。1935年9月,建阳一带的大刀会、九仙会400余人与民团合作,向红军游击队发起疯狂的进攻,游击队奋起反击,将其全部歼灭。而对另一支号称万人并有百余人脱产武装、其头目林熙明与国民党和当地土豪劣绅之间有矛盾的大刀会,黄道则采取了打击与争取相结合的政策。11月,红军在建瓯、屏南、古田三县结合部设伏,一举俘获林熙明大刀会会徒100多人,然后派人送信给林熙明,告之党的政策和主张,并提出只要他不再与红军为敌就可派人谈判,解决被俘人员问题。经过谈判,林熙明接受了红军游击队的主张,并缔结了共同对付国民党军的同盟。此后,这支绿林武装还为红军争取其他大刀会出过力,并与红军游击队联合作战过。争取绿林武装的工作,使部分中间摇摆势力转而支持红军,为红军游击队保存实力,开辟和发展新的游击区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黄道正确的领导下,到1936年底,闽赣游击区发展到20多个县纵横600多里,独立师发展到6个纵队3000多人,成为闽北三年游击战争的最好时期。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从激烈的武装对抗转向团结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两党间的重大战略转变。而南方游击区在三年游击战争中与中共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并长期处于深山密林之中,消息不通。因此,能否准确把握时局变化和中共中央决策,实现好这一转变,对于每个游击区都是一个巨大挑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有的地方思想右倾,对国民党失去了应有的警惕,造成了巨大损失;有的地方思想闭塞,不相信国共之间可能合作,怀疑甚至拒绝下山,部分地方经过细致的思想工作得以转变过来,但有极少数人固执己见,以至酿成悲剧。黄道由于敏锐地捕捉和把握到时局变化,成功地领导闽赣游击区较早同国民党当局独立进行谈判,成为迅速由内战转向抗战的地域典范,有力地推动了南方游击区的和平改编进程。
由于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对于时局和政策的巨大变化,黄道起初也并不知悉。只是在缴获的报纸中,他敏感到局势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并为如何应对一度异常苦闷。为尽快得到中央的消息,1936年8月,黄道决定派省委委员吴华友去白区,希望通过关系与中央取得联系。1937年1月,黄道又从一张用来包盐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标题是《张学良、杨虎城在临潼劫持统帅,以兵谏逼蒋抗日》,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西安事变的消息。为进一步了解时势,他派红军游击队抓来一名土豪,要他做好两件事:一是速订福建《民国日报》和《闽报》两份报纸,给红军寄来;二是购买一批生活书店的书籍。通过这一途径,黄道进一步了解到西安事变发生和和平解决的情况。他进而想到闽北根据地形势近期之所以突然紧张起来,是因为陕北红军主力已同国民党谈判,敌人便想全力消灭南方红军游击队。2月,黄道又收到吴华友的来信和党中央的文件。他如获至宝,立即组织闽赣省委机关同志集中学习。他在学习会上分析判断: “现在国民党的意图很明显,就是 ‘北和南剿’,想集中力量消灭南方游击队。我们要针锋相对,尽可能地保存有生力量,准备迎接新形势。在新的革命高潮到来之前,抓紧思想教育,培养干部,做好准备。”对于思想一时转不过弯的同志,黄道给予了耐心地说服,引导他们领会理解中央精神,转变思想。在此基础上,1937年3月7日,闽赣省委组织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赣省抗日军政委员会,黄道任主席,并发布训令。训令指出:当前党的路线是发动与组织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对付当前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号召人民 “有力的出力,有知识的出知识,有枪的出枪,都参加到抗日阵线上去”。强调对一切知识分子不论身份,只要不是 “反动领袖”,都要保护,并吸引其加入反日阵线;对工商业进行保护,禁止捉大商人罚款,只对反动头子开的商店加以没收;对富农也不应捉来罚款或捐款;对白区的小地主只要民愤不大,同情抗日并自动捐款的不没收财产;对俘虏的国民党下级军官,给予抗日教育并释放回去。[3]P42-43此后,闽赣省委又提出联合不同政治派别的武装力量组成抗日联盟的主张。面对国民党全面、残酷的“清剿”,闽北红军游击队惨重的损失,黄道保持了冷静的头脑,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一面揭露国民党的罪行,并极力避免与国民党军正面作战,保存有生力量;一面通过恢复党在白区的工作,团结各界人士和青年学生,组建抗日救亡团体,扩大党的抗日宣传,并通过地下党员张沐在《闽北日报》大力开展抗日宣传,“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呼声传遍闽北,使国民党当局政治上陷于被动。为宣传发动抗日,抒发胸臆,黄道在1937年写下了不少抗日诗词。“同胞们快联合起来呵,结成反日统一战线,不论他何阶级,不论他何派别,一致团结起,决心去抗日”,“亲爱的同胞一齐起来,赶快团结好,努力杀敌,驱逐强梁,奋斗牺牲,誓保国疆”。[1]P108、111这些诗词既向群众广泛地宣传了抗日救亡主张,又生动地反映了黄道敏锐把握时局变化和中共中央决策,努力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体现了黄道的超人智慧和远见卓识。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国民党军在闽北地区的“清剿”也日趋缓和,加之全国人民抗日救亡浪潮的不断高涨,黄道感觉到与国民党闽赣当局的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势在必行。1937年9月,闽北游击队接到国民党江西省光泽县长高楚衡的一封信,表示他受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的委托要与红军游击队谈判,并随信附上了朱德、彭德怀就任八路军正副司令的“通电”。黄道立即与大家展开了认真研究。虽然当时尚未接到中共中央或中央分局的指示,但黄道认为谈判时机已经成熟,力主与国民党当局谈判,并得到省委同意。在谈判开始前,黄道主持召开会议确定了谈判条件: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二、释放政治犯;三划定我方驻防地点,负责我方粮饷和军需供应,保证我们派一位负责同志安全到达我党中央请示。黄道还与曾镜冰、曾昭铭联名致函国民党江西省主席熊式辉,指出:“在原则上我们要求将与抗日有意义地区归我们……在此区域内抗日的后方动员工作我们当负全责”,“我们要求允许我们向朱、彭等同志通信,请求他们指示,他们的一切指示我们均当服从。”[1]P120-121为向国民党当局表明自己鲜明的立场,9月24日,黄道在给国民党光泽县长高楚衡的信中表示:“我们特再郑重声明,在问题未解决以前,我们自当首先停止军事行动,以表示诚意,如近日我们部队在光泽来往,虽当地无一驻军,我们部队亦无丝毫侵犯,唯在福建地区如崇安、邵武、建阳一带,仍有不少民团与我们为敌,如包围出去的群众仍不放其回家收获,致田园荒芜。群众敢怒不敢言,而且强迫群众封锁我们粮食。他们对于日寇飞机声好似充耳不闻,而对于本国抗日同胞则硬不肯放弃其敌视态度,不知是何居心?我们已再三忍耐,但长此下去,难保不发生纠纷……我们所希望的在能团结一致抗日,我无不乐从,如果破坏抗日,兄弟相戕,我们不但自己不愿为,而且此种行为,也决不加以宽恕。”[1]P123-124根据这些原则立场,闽北游击队与国民党江西当局进行了6天的谈判,并基本达成了协议。谈判结束后,黄道依旧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他向闽赣省委的同志指出:“现在国民党自顾不暇,再也无力‘清剿’我们了。这次谈判取得成效,但千万不能丧失警惕,到铅山后,县城不能去住,河口更不能去住,只能住在石塘,背靠大山,一有风吹草动,随时可以上山。”[4]P128正如黄道所顾虑,虽然红军游击队与国民党江西当局达成合作抗日协议,福建省当局非但不撤走驻军,还利用红军游击队停战之机,屡屡制造摩擦。在这种情形下,黄道认为既要维护合作局面,又不能无原则地让步,给敌人可乘之机,给自己造成损失,和平是求不来的,必要的时候要在斗争中构建和平。10月14日,黄道命令红军游击队展开自卫反击。在饶守坤等人的指挥下,红军游击队一天之内三战三捷,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10月22日,黄道至今国民党崇安县长:“对于任何阶级人士,敝部决不加以丝毫侵犯,即过去仇怨者,亦当完全抛弃……道等为避免发生误会计,帮暂在浆溪一带停留,以候台端复示再行迁移”。[1]P128通过积极地斗争,迫使国民党福建当局承认谈判结果,停止了对游击区的进攻。这一行动也为闽赣地区各红军游击队开展和平谈判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8年2月,根据统一安排,闽北红军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在改编过程中,黄道认为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也同样要保存自己的实力,要做好两手准备,在必要的时候能够以革命的力量对抗反革命的力量。因此,黄道在部队改编的同时也部署了闽浙赣特委的工作,留下一批骨干力量在特委工作,并秘密留下了一部分自卫武装。这部分力量为后来闽、浙、赣边区坚持武装斗争,保证武夷山红旗不倒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黄道的这一举措既坚持了组织原则,又结合实际积极发挥创造,体现出黄道丰富的政治经验,展示了一个革命战士的胆略和风范。
抗战时期,黄道先后担任中央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委员、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主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员兼宣传部长、统战部长,执行好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其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为此,黄道兢兢业业,忘我工作,为上海、杭州失守后以南昌为中心形成东南地区抗战大潮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陈毅在评价黄道这一段工作时指出:“主持新四军驻赣办事处的任务,协助政府抗战动员,参加保卫大江西的工作,调停抗战内部党派关系,黄道同志一样处理得顺手,为党内以及党外人士所满意推许。 ”[5]P2-3
根据东南分局提出的“消除成见,减少摩擦,改善两党关系,加强团结”[6]P212的统战方针,黄道以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主任名义积极开展上层统战工作和社会团体统战工作。在严格执行党的统战政策过程中,黄道积极团结各方人士,但对国民党右派的破坏活动则给予了坚决的反击,赢得了社会的广泛支持与谅解。为争取国民党上层人士和各党派知名爱国人士的支持理解,黄道经常组织举行招待会、恳谈会、演讲会等,在各界人士中广交朋友,建立友谊。1938年1月,黄道与曾山以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名义,邀请国民党及其他党派要员在南昌励志社举行宴会。会上,曾山、黄道阐述了我党抗日立场和政治主张,得到国民党元老李烈钧等人的积极响应。会后,办事处又召开座谈会,与各界人士广泛交换意见,进一步说明我党的抗日态度和统战政策。通过积极的统战政策,扩大了党的影响,赢得了许多进步人士的支持。黄道通过知名人士许德珩,建议熊式辉在省保安司令部增设政训处,之后又安排中共特别党员黄贤度进入该处担任科长,专门了解江西上层人士动态,以便开展统战工作。蒋经国来到南昌后,黄道派夏征农、雷宁等人去做他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蒋经国几次在南昌公开场合发表讲话,表示愿意同中共和新四军团结抗日,共同杀敌。在《中共江西省委关于政治形势和党的工作的综合报告》中这样描述了这一工作的情况:“蒋在南昌时,我们也曾通过一些同志的关系去推动之。他曾发起过好几次的座谈会,企图使该会成为一种统一战线的形式,当时我党是站在采取积极赞助的态度。”[7]P6711938年6月,马当失守后,日寇侵入江西,九江、南昌危急。当时部分人对中国的前途悲观失望。为提振士气,7月26日,黄道与曾山、涂振农等以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名义,在南昌洪都招待所举行招待会,广邀各党派负责人和社会名流共商团结御侮大计。招待会由黄道主持。他扼要地阐述了召开此次招待会的目的,并强调在日寇入侵、江西危急之际,国共必须捐弃前嫌、紧密团结、共赴国难的重要意义。现场还散发了曾山、黄道、涂振农三人署名的《我们对于保卫江西的意见》,驳斥了江西“朝不保夕”的谬论,对部分“缺乏民族自信心”和对“抗战前途悲观”的恐日病份子进行了抨击,并提出了多项具体意见。意见书还呼吁“当局能够网罗全省一切有各种专长的人才,不问其隶属何党派,都能使其共同努力于保卫江西与民族抗战的事业”。[7]P605招待会的召开,赢得了各界人士的支持,并要求国民党当局高度重视意见书所提出的主张,极大地提振了大家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爱国情怀。
在东南沿海失守,上海、杭州等地青年学生、文化人士云集南昌、江西的情况下,为在江西营造东南地区抗日救亡的深厚氛围,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爱国青年的抗日积极性,黄道殚精竭虑。他十分注重开展抗日救国的舆论宣传工作。作为东南分局的宣传部长和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主任,黄道亲自掌握了一批舆论工具,帮助青年办《青年团结》,利用秘密党员创办《妇声》杂志,利用地下党员葛希贤的关系与党外人士合编《剑报》的部分版面。著名爱国进步文化名人邹韬奋在黄道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南昌开办生活书店南昌分店,共产党员陈其襄任经理,成为我党工作的秘密据点。书店为青年提供了大量的抗日救国通俗读物和党的理论书刊,配合党做好宣传工作,为广大进步青年和读者寻求革命真理创造了条件。书店还利用读者广泛的有利条件做了不少统战工作,促进了统一战线的发展。此外,在党的影响下,大众文化社,战时文艺社,省战时书报供应所等一些书店都发行进步书刊。为把各阶层人民汇聚起来,组成坚强有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黄道认为可以借鉴根据地依靠群团的方法,把广大人民组织起来。他提出“总的方针当然是公开的、合法的,但估计江西环境的特点,所以并不放弃在某种情形下先进行秘密或半公开的组织,然后力争公开、合法的办法,这是其一。其次,是利用官办的团体,利用旧的组织形式去进行工作,同时在可能条件下积极创立新的团体。第三,是一再郑重提出要在群众运动中去组织群众。”[7]P680-681在这一总方针的指引下,在黄道的组织推动下,省乡村抗战宣传巡回工作团(简称乡抗团)、江西青年战时工作团、江西青年服务团、省妇女生活改进会(简称妇改会)、省抗敌后援会青年界分会、民族先锋队东南总队、赣江木船业工人抗日救国会、江西救济难民互助会、战时儿童保育院、南昌市商界抗战后援会等民运组织加上由沪迁赣的上海红十字会煤业救护队、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上海职业青年战地服务团都相继发展壮大起来。在这些组织当中,黄道又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地加以引导和改造。为领导好这数以百计的抗日群团组织,充分发挥群众团体在统一战线工作中作用,把握统一战线工作方向,这些组织中均设有中共秘密组织或派有秘密党员。他派遣共产党员高景芝到省妇改会协助该会负责人雷洁琼工作,派遣共产党员范觉陶、艾明到省抗敌后援会协助许德珩工作,使这些团体变成实际由我党控制。在党组织的推动下,全省所有抗日群众团体纷纷深入各地城乡开展宣传,特别是省会南昌,到处都悬挂和张贴抗日标语,抗日义演、座谈会、纪念会、专题讲座遍布南昌城,大力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将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一时间,数以千计的外地爱国青年慕名来到南昌,要求参加革命投身抗日斗争,南昌当时被誉为“南方的延安”。众多爱国青年来到南昌,国民党当局为此一筹莫展。许多流亡团体和青年到办事处见黄道,表达他们的抗战救国热情和愿望。为引导好这些青年,黄道和上海来的文化界人士、中共党员夏征农找到进步人士王忱心,希望王忱心利用与熊式辉的私交,争取成立一个合法的青年组织。在黄道的努力下,取得合法的江西青年服务团正式成立,中共东南分局则暗中派了一批同志到该团担任各大队负责人,并建立党的组织,发展党员30多人。在东南分局和黄道的领导下,大多数参加青年团的进步青年愿意跟共产党走,而国民党当局也因此对青年团处处加以刁难。于是黄道就想方设法把这些进步青年向延安、新四军、闽浙赣特委和赣东北特委输送,同时留一部分继续在江西抗日前线为战地服务。一年多时间,新四军驻赣办事处输送出去的青年干部达到1000多人。
与此同时,黄道也对基层及军队统战工作高度重视,先后派出一批政治坚定,面目灰色的同志深入到国民党基层政权中开展“白皮红心”工作,“好些党员当保甲长”[7]P672。对于国民党军,黄道也从统一战线工作高度给予了大力的帮助,派出大批干部到其部队工作。“第一,我们供给了不少的干部到友军的游击队中去,帮助友军游击队的发展,如鄂南方面。第二,对一三四师、新三军八十二师,我们都供给了一大批干部,特别是政治工作干部。”[7]P676应国民党第六十六军军长的请示,黄道还派遣了贺敏学率10名原闽北红军游击队党员骨干到其所属一六零师工作。后该师在马回岭与日军作战时,该师师长采纳贺敏学建议,不死守硬拼,而是利用地形诱敌深入,围歼了日寇千余人,当时新华社和国民党中央社都曾进行专电报导,并被誉为“马回岭大捷”。
黄道的统一战线思想,源自于革命实践,源自于他对中央精神的准确领会和时局的精确把握。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面对复杂局面和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黄道不是消极等待,也不默守陈规,而是勇于开拓,积极进取,敢于实践,倾注大量心血,奋力推进统一战线工作,进而推动革命事业的深入发展。这生动展示了黄道过人的胆识、深邃的眼光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因此,深入研究黄道的统一战线思想形成发展过程,发掘其思想的精髓,尤其是研究他善于从时局中抓住时机,在危局中求得发展的高超政治艺术和领导水平,无疑能给我们许多宝贵的启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黄道诗文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2]黄知真:黄道与三年游击战争[R].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闽北游击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
[3]闽赣省军政委员会政治部训令[R].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闽北游击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
[4]黄知真:大洲谈判[R].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闽北游击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
[5]陈毅:纪念黄道同志[R].坚忍不拔的革命家黄道[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2000.
[6]中共中央东南局(上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2006.
[7]中共中央东南局(下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