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棉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1)
我区大部分华侨农林场是中国为安置被侨居国迫迁回国的归难侨,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分别在五十、六十、七十年代先后建立起来的。按照当时政治和经济体制的需要,华侨农场在成立伊始就定义为:安置、教育归难侨的生产和侨务工作基地,采取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农业企业的特殊建制,具有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属性。
在农场建场之初,华侨农场的定位就为国营农业企业,建场之初华侨农场的重点即放在发展农业。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到上世纪末的农场的改革,更多的是推进和深化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业生产制度的改革,当然兴起于90年代的发展华侨工业企业的浪潮体现了华侨农场发展城镇化的势头,然而工业化毕竟不是城镇化,工业化只能作为城镇化发展中的一个方面。2002年,《全区华侨农场实现“富侨兴场”实施意见》的制定,让我们看到了华侨农场城镇化的初步设想,但是直到200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充分利用国有农林场土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桂政发【2004】25号),政府才明确地提出广西华侨农场城镇化发展战略。
在人口、地域、经济和制度等方面,广西的华侨农场存在着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特殊情况,构成了城镇化化建设应考虑的因素体系。
(一)华侨农场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工业基础薄弱。广西华侨农场经济结构总体水平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即农业社会的特征比较明显。以浪湾华侨农场为例,就隆安县域产业经济来看,作为支柱财源的工业,规模小发展水平低,优势产品,名牌产品更少。没有成型的工业区,所以没有集中的工业规模,不能形成集聚的产业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发展。
在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下,广西华侨农场依托本地资源,立足比较优势,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是农场摆脱传统经济结构薄弱现状,建立现代化小城镇产业经济结构,带动地方全面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2、基础设施差。华侨农场当初大多设置在边远地区,交通、生活、住房条件都十分恶劣。经过四十五年的建设,现在已经得到大大的改观,但是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还存于不少的华侨农场之中。由于交通不便使得投资回报率低,效益不高,难以吸引投资,招商引资受挫。由于交通问题也影响了归侨侨眷的正常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不仅对归侨侨眷的生活不利,也严重影响了农场的引资发展工作,影响到华侨农场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
3、观念意识落后。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许多农场对如何深化改革,如何调整产品结构,如何参与市场竞争较为陌生,不少农场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希望过多地寄托到国家的支持与援助上,过多地强调华侨农场的特殊性而忽略其企业属性,等、靠、要、怕、闹的思想较为严重。由于观念滞后,许多在农垦和其他国有企业改革管理和经营方面相当成熟的经验,在华侨农场也难以推进。思想不解放、观念滞后已成为华侨农场在城镇化建设中能否获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新时期广西华侨农场城镇化发展的优势
1、进行工业化的要素成本低。华侨农场的土地属于国有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实现规模化与产业化经营。此外一些农场还具有丰富的矿藏,如柳城的氧化镁(白云岩矿),经地质部门勘察,储量总计达40000千吨以上,为一大型矿床,可大规模开发生产新型建筑材料和特种材料。来宾华侨农场则拥有丰富的电力资源。广西大多数华侨农场都是建立在农村周围,附近有着丰富的廉价劳动力。
国有土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廉价劳动力,使得在大城市企业向周边小城镇的迁移成为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的过程中,华侨农场将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华侨农场工业化发展的优势同时也是其城镇化的契机。
2、户籍优势。华侨农场在建场伊始,就定位为国有农业企业,其场内职工都属于国有企业职工,享有非农户口,且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享受着与城市居民无异的医疗养老保险待遇。只是到了后来,由于体制改革的失误才造成了农场职工非农非工的身份,但是其非农业户口一直没有改变。因此,在华侨农场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华侨农场职工在向城镇居民转变的过程中就不会像农村居民那样受二元户籍制度的阻碍。
3、华侨资源优势。广西的华侨农场广大归侨中很多人都有亲戚在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二十几年来他们都没有中断和海外亲人的联系,这种长期的亲缘联络,为农场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更为农场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
华侨农场居民多是从国外回国,都有过漂泊海外的经历,有的甚至经历了好几代。他们很多是客家人,有漂泊迁移的传统,安土重迁的情节相对广西本土农民来说弱很多。这就减少了华侨农场在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城镇化的难度。
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2008年1月,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地位;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区建立。这对华侨农场发展将是一个契机,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建设的展开,必将产生大量的提供就业岗位的转移产业。如何通过自身的各种资源的优势、侨的优势、政策的优势,发挥招商引资的巨大潜力,以“侨”为桥,以“侨”引资,打好“侨”牌,宣传华侨农场(投资区),鼓励全国乃至世界的客商到华侨农场投资置业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政策的支持。政策优势是重要的投资环境,他有助于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更多的吸收外部资金、技术、人才的输入,增添发展活力。
2003起,华侨农场所在的各市、县根据上级的要求,审时度势,把华侨农场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全市、县实施大开放、推进大开发、加快大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促进市、县及华侨农场协调发展,共同繁荣。通过整合华侨农场各种资源,纳入全市县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基地,开发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使之逐步建设成为工业卫星城。实践证明,行政区划的调整,为华侨农场的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巨大的潜能。200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充分利用国有农林场土地推行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各华侨农场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有条件的企业进驻。
200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6号),决定采取多项措施着手解决侨场历史遗留问题。如增加华侨事业费,加快华侨农场基础设施建设,两年内全部解决拖欠职工工资、退休金、医药费问题等,这将为华侨农场的城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由于各个华侨农场的地理位置、环境资源等条件的差异,所以在采取城镇化道路的时间和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华侨农场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既看到各地城镇化的共性,吸收对自己有利的经验,也要看到城镇化过程中的复杂性,选择一条适合自身的最经济最有效的城镇化发展路径。
(一)城镇化目标定位。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加快体制创新,使华侨农场成为所在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把华侨农场建设成为发展成为5-10万人的工业新城镇。将自身打造成为乡村地区的磁力中心,一方面吸引和集聚来自周边农村的人口和资金等生产要素,促进华侨农场城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吸引大城市辐射出来的先进生产要素和现代文明,为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乡村传播架起桥梁,成为联系城乡的纽带。
(二)根据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必须依托本身的优势,特别是农场现有的工业基础,特色资源优势,学习农垦经验,发展特色经济集群,避开与周边工业区的恶性竞争。同时努力培养养竞争优势,努力打造自己的优质品牌,实施以竞争优势逐步替代比较优势的战略。
可以农场场部为中心、建设规划为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建设宜居小城镇,毗邻城镇的华侨农林场可以纳入当地城镇规划范围。在住房方面给予农林场职工优惠价格,积极鼓励和支持广大农工向工业园、开发区和场部落户、聚集。采取免税等优惠政策鼓励职工从事第三产业,尽快适应城镇生活并对繁荣城镇经济作出贡献。统筹安排工业、商业、居住、文化娱乐等各类建设用地,协调好交通、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公用设施规划,提升农林场小城镇功能,增强其对周围农村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华侨农场作为国有的农业企业,一直以来都以农业生产为主。华侨农场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需要农业作为支撑。所以,广西华侨农场城镇化的发展要解决好农业发展问题,使其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才能保证华侨农场城镇化健康顺利的进行。借鉴农垦经验不断整合农业优势资源,优化调整农业结构,针对市场需求培育优势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使农场的土地经营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过度,学习农垦经验,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把华侨农林场建成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提高农林场的生产效益和职工的收入水平。
(四)循序渐进的进行城镇化,兼顾环境和社会效益。作为一个底子薄的新兴的工业区,其对外来人员的吸引力与大城市和其他老工业区相比是很微弱的。不可能出现大量劳动力急速向华侨农场开发区转移的现象。因此,广西的华侨农场在进行城镇化规划的时候要考虑到城镇设施建设与相关产业发展进程的问题。不能滥用耕地,超越本地需求和发展的可能,随意扩大开发区规模,过度建设生活区、道路、广场、行政设施等等。因为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只能是空中楼阁,而产业发展是需要劳力、资源等因素的,在重要的因素劳动力因素没有得到满足时,过度进行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希望借此引进更多的工业产业那只能是徒劳,只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华侨农场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五)加强华侨农场文化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加快城市文化建设步伐。努力建成市民文化素质良好、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文化市场健康发达、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文化强市。”①华侨农场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把文化建设工作做为推动侨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点来抓。
加强文化教育设施的投入,为文化教育事业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证。通过建设图书室、文化室、宣传栏、门球、足球、篮球、排球场等,建成了职工活动中心,文体广场等,组织各种文艺娱乐活动,活跃节假日气氛,逐步改变华侨农场职工思想文化素质,转变落后观念,实现从计划经济的传统思维方式向市场经济思维方式的转变。为华侨农场的城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①陈秋华:《加快推进北部湾 (广西)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的思考》,《当代广西》,2006年第12期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