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日谈》看薄伽丘的人文主义思想

2010-08-15 00:46:01姚二刚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3期
关键词:十日谈人文主义时代

姚二刚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文艺复兴是西方文明史上的一个新时代。”[1]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是近代欧洲乃至世界新文学的开端,人文主义是整个文艺复兴文学中的指导思想,《十日谈》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十日谈》的作者薄伽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杰出代表,与但丁、彼得拉克二人并称为“文学三杰”。

一、关于薄伽丘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对其思想得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说明

第一,薄加丘所处的时代及其思想状况。一个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还是创作都受其所处时代的影响和制约,这是不需证明的。“14世纪的意大利处在一个新旧时代的过渡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已经逐渐成长了起来,资产阶级的力量正在逐渐壮大,但是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的力量仍然非常强大,仍然顽固的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垂死挣扎……新兴的资产阶级依靠人们的强大动力,掀起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斗争”。[2](p18-30)人文主义思想的潮流已经见到端倪,对于薄伽丘这样的具有较高文学热情的知识分子,尤其如此。

第二,薄伽丘个人的特殊经历对其思想的影响。自幼家庭境况不是太好,给他造成的影响是性格比较内向并且喜欢沉思,不论是文学艺术还是自然社会都是他喜欢的内容。先期学习商业和法律的经历虽然不是他所喜欢的职业,但是毕竟在那样的氛围中很多年,使他的思维方式中讲究条理和简洁,让他看到了人世万象,为其写作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素材,这点我们从《十日谈》的条理化的倾向和丰富多彩的故事中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

第三,早年和纳波利的许多优秀的学者的交往使他目睹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并且了解了上层贵族的生活,这就为其之后的大量的短篇小说创作的繁荣准备了相当多的素材。尤其要着重点明的是他和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一些学者的长期交往,对其思想不断向人文主义靠近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彼得拉克英年早逝之后,薄伽丘非常悲痛,可以看出他将二人的关系看得非常重要。

二、从《十日谈》的具体内容出发看薄伽丘的人文主义思想

《十日谈》以欧洲历史上著名的黑死病为背景,通过一起逃难的十个人所讲的一百个故事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可谓是当时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

第一,《十日谈》反映了薄伽丘人文主义的现实关怀。首先作者把故事的背景放在对地中海地区尤其是佛罗伦萨有着非常重要影响的1348年的黑死病之后,本身就是一种现实关怀,这个所谓的黑死病不仅实指对地中海地区产生灾难性影响的黑死病,而且更深层次暗示着作者生活的年代是病态的,社会的机理是不健康的。另外《十日谈》的许多故事直接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作者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就能够在小故事中反映社会的大问题。

第二,《十日谈》充满了薄伽丘对教会腐朽的揭露和对其宣扬的神权思想的批判。

笔者认为这是《十日谈》从头到尾的主要线索之一,通读读全文,不难发现每天所讲的故事中,都有关于教会的故事。或者讽刺教士的无知和愚昧,或者讽刺教会的肮脏和腐朽。第一天的第一个故事中,将一个教会和教士的面目就非常清晰的展现给了我们。恰泼莱托“…干的是公证人这个行当,可是他的拿手好戏就是编造假文书…法国人民对于发誓是十二分重视的,不敢胡乱发誓;可是每逢法庭上要他出席作证、凭着他的信仰起誓时:他总是毫不在乎地发一个大大的假誓,所以每次他都靠这种无赖手段胜诉。”[3](p28)正是这样的一个人通过一系列非常幼稚的谎言便使教父深信不疑其为圣徒,并将其葬在了教堂的墓地。我们可以想象,一群愚昧的教士视一个无恶不作的人为圣徒,并且都以和他接触为最大的荣誉,是多么荒诞。

第三日的第一个故事中,暴露了当时社会中不仅是男修道院中各种肮脏的男女关系大行其道,即使是在女修道院也难以逃出这一恶劣的行径,马赛托只是女修道院的一个园丁而且是一个“哑巴”修道院的修女们却为了争着和他温存闹矛盾。

第三,歌颂自由的婚姻和爱情,主张人性的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中世纪的欧洲封建神学思想一统天下,它是封建专制政权的思想基础,在整个基督教世界根深蒂固。而我们通过分析《十日谈》的故事的内容便不难发现,薄伽丘通过一个个的故事来讴歌自由的爱情和婚姻,即使是婚外恋或是私情,只要是人本身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这就是作者所支持的和歌颂的。

在第四日第一个故事中唐克莱亲王杀死女儿的情人,取出心脏,盛入金杯,送给女儿。公主把毒液倾注在心脏上,和泪饮下而死。我们可以看出,亲王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代表之一,他同样是教权的维护者,是上帝的忠实子民。对于自己女儿的自由恋情不能容忍,将女儿的情人毒死,并且行径极其残忍。薄加丘的立场在这个故事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说亲王女儿的死是充满了悲壮的色彩,同时是坚贞不屈的真爱对于传统守旧势力的决裂和彻底的反抗。作者对亲王的女儿是无比赞美的,是充满了敬佩的。对亲王是充满了极端的讽刺和蔑视的,一个为了传统的观念竟然不惜杀了自己女儿的亲人的人是不配成为父亲的。

第四,《十日谈》反映出薄伽丘对待妇女是同情的、赞美的,与封建专制制度下妇女中重男轻女的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十日谈》中作者随处可见对于妇女的受压迫、被剥削的现实境况的同情和关怀,对他们应有的各种社会权利和地位的争取和控诉。《序言》中声明这部作品是献给“整天守在闺房的小天地内”的妇女的。对妇女的崇拜和用他的笔和封建势力作战到底的决心,在他心目中几乎成了一回事。作者在《序言》中的表述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社会问题的观察非常深入且能够直达问题的本质,并且找到社会和制度的根源。纵观世界中古史妇女几乎都是被奴役和压迫的对象,在中国尤其如此,她们没有和男子一样接受教育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只能成为男子的附属、成为这个社会的附属。在欧洲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也是如此,这是以教权和神权相互勾结一同愚民的结果。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观察到了这一点,并且在小说中展开了无情的讨伐。

在《十日谈》里有许多故事都是赞扬妇女的善良、深情、机智。第四天第五个故事是一对小市民阶层中的一对苦命鸳鸯的故事。在那个时代里,一个柔弱的姑娘是没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的,她的冲破权势和金钱观念的私恋往往落到悲剧性的结局。一对青年男女怎样两情相悦,作者并没多费笔墨,而且男女二人多么的相亲相爱作者几句话就表现得非常完美。情节集中,薄伽丘把满腔同情都倾注在那个失去了爱情就活不下去的姑娘身上。整个故事就象一首气氛浓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叙情诗,充分展示了那个少女内心所经历的焦急、忧虑、悲痛和绝望的痴恋。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个痴情的女子望着情人的头颅终日以泪洗面,肝肠寸断。最后悲伤而死。这是对旧有制度的一种死一样的控诉,对忠贞爱情的赞美,这个故事的影响非常深远,五个世纪后,英国优秀的浪漫派诗人济慈根据这个故事,写下了著名的故事诗《伊莎蓓拉》,他将原来《十日谈》的主要情节吸收了以后又加入了时代的因素,同样是一个不朽之作。

综上所述,薄伽丘作为新旧转折时代的一个人物,新的人文主义思想已经在他作品中有了非常明显的表现,他也因此成为了一个新时代宣扬人文主义的旗手。但是他的思想中,旧思想的烙印仍然明显的存在。表现在人文主义上,就是人文主义在萌芽时期的局限。正如作者在序言中说的那样,“《十日谈》设想的一个故事会,而这个故事会……明显就是一个等级社会的缩影。”同时人文主义是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这在《十日谈》中有非常明显的痕迹,由此而来的是个人奋斗是不惜一切的,社会道义有时也被放弃。但是以今天后见之明者观之,作为转折时代人物的薄加丘和他的代表作《十日谈》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是可以理解的,瑕不掩瑜。

[1]王挺之.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市的空间布局[J].历史研究,2008,(2).

[2]陈小川等.文艺复兴史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3](意)薄伽丘.十日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十日谈人文主义时代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旅游学刊(2023年3期)2023-06-13 20:34:33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阿来研究(2021年2期)2022-01-18 05:35:24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戏曲研究(2020年2期)2020-11-16 01:21:06
《班主任工作十日谈
———对话家长》
江苏教育(2018年79期)2018-12-19 07:07:58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
十日谈:印度岩画与宗教文物纪行(下)
大众考古(2015年4期)2015-06-26 08:40:04
十日谈:印度岩画与宗教文物纪行(中)
大众考古(2015年3期)2015-06-26 08: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