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改革前后两个时期的比较研究

2010-08-15 00:46:01潘海涛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3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政治

潘海涛

(贵州大学马列主义教学部 贵州 贵阳 550025)

改革前中国的信仰结构具有“一元封闭”的特征,人们在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改革后,中国的信仰结构则具有了“多元开放”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诸多挑战。这一变化跟改革前后的经济、政治、文化土壤有密切关系,如何在吸取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更好地坚持这一信仰?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改革前后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的基本状况比较

1.改革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状况

第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这一时期具体体现为革命信念,因为建国初期社会的主要矛盾还是阶级矛盾,同时由于在信仰教育中没有及时提出建设信念的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信仰还是以革命信念为主。“抓革命,促生产”就是当时这一现象的生动表现;第二,这一时期社会的信仰结构主要表现为“一元封闭”,即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群众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它的一切非科学、反动的信仰、迷信都通过政治手段被肃清了;第三,大多数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比较坚定的,情感是质朴的。第四,老一辈的共产党员经历了革命战争的血雨腥风、建国后的艰苦岁月,大多数都对马克思主义有着坚定的信仰,对共产主义事业有着执著的精神;第五,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大多数人的信仰对当时的社会主义初期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群众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充满了高度的热情,并且马列、毛选的理论、字句充斥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

2.改革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状况

第一,这一时期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使经济建设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这一时期重点体现为建设信念;第二,社会生活的开放使各种价值观念迅速出现,人们在信仰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自由,马克思主义信仰虽然仍然是官方主导信仰,但却不再是唯一信仰,信仰具有了“多元开放”的特征;第三,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出现了淡化甚至漠视的趋势;第四,改革时期新一代的共产党员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继承者,随着生活的变化,在思想上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态度、认识、体验等都较老一辈革命家发生了新的特别是淡化的趋势;第五,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马克思主信仰逐渐淡出,几乎对日常的工作生活没有太多的影响。

二、改革前后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土壤比较

1.经济土壤比较

改革前后,我国的经济制度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但在经济体制上却有了很大不同。不同的经济体制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是复杂的。

(1)改革前计划经济体制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

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我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作为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产物,对当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还是有着积极的影响:首先,从理论上看,计划经济体制相比市场经济体制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有更多的一致性,因为马克思主义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上,社会生产和生活是具有高度自觉性、计划性的,而计划经济恰恰强调计划性、体现人们的自觉性;其次,计划经济在我国战后经济恢复和重建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解放了生产力,所以对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促进作用。当然计划经济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有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当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暴露并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时,又会动摇这一信仰。

(2)改革后市场经济体制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一个由计划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国的信仰结构由“一元封闭”走向了多元化,虽然不能说市场经济是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但却不无影响。市场经济一方面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如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等等。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是功利的,是讲究物质利益、自我实现的,所以容易诱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另外,在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不公正现象促使了一些人到宗教迷信那里去寻求安慰,这些成为了信仰多元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2.政治土壤比较

(1)改革前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因素

改革前的中国是人治社会、权威政治,其中意识形态的强势控制、个人崇拜、党的威信成为当时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

第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依靠强大的政权力量,通过各种措施和战略,消解了其它的各种异质意识形态,甚至还不恰当的运用政治运动作为思想教育的形式,最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实现了高度的一体化;第二,在中国,作为革命主力军的工人和农民很少有受教育的机会,文化和思想水平较低,往往通过对革命领袖的敬仰和崇拜来表达其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党内也有些人人为的制造这种个人崇拜,如林彪大讲天才论,把毛泽东捧为“世界几百年出一个,中国几千年出一个”的伟大天才,并在全国掀起了一场造神运动。在“文化大革命”中,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被鼓吹到了狂热的程度,使得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极度投入”,陷入一种信仰宗教化的狂热中;第三,建国后,中国革命的胜利、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和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以及对思想和组织建设的重视,使中国共产党不仅处于执政党的地位,而且在全国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这成为了当时党带领群众树立科学信仰、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重要因素。

(2)改革后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几个政治因素

改革后中国逐步向法治社会、民主政治转变,具体说来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因素有以下几个:第一,意识形态控制的放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较过去放松,人们在思想观念上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随着思想的解禁,人们开始独立思考问题,积极吸纳各种思想文化,并勇于破除各领域的权威与迷信,信仰领域呈现多元化,信仰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第二,党内腐败现象的滋生。改革开放后,党的自身建设滞后于社会变革发展的要求,以权谋私,行贿受贿、执法犯法、道德败坏等腐败现象在某些共产党员中屡有发生。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作风在党内滋生蔓延,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有所下降,这对当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个最大的瓦解性因素;第三,党的基本路线的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路线的转变,一定程度上也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受到了忽视,意识形态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趋于淡化,马克思信仰不再像过去那样得到重视。另外,改革开放在某种程度上为西方的和平演变提供了有利条件,西方的不良思潮的涌入,影响了相当一部分青年人,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漠视、甚至敌对的现象;第四,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社会阶层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导致了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独立性较改革前明显增加,信仰上也趋于多样化。

3.文化土壤比较

(1)改革前文化单调、思想禁锢

改革前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单调、思想禁锢、鲜有对外思想文化交流的国家。这样的环境容易造成单一信仰。首先,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纲的一体化政治,将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纳入到了政治斗争的轨道,文化成为了政治的附庸,只剩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其次,由于国际上反对中国、反对社会主义的势力,迫使我国在建国后相当长时间里处于与世界隔绝的状态。缺少多元文化碰撞的单调文化使人们的思想变得僵化、单一;再次,严格的政治控制和“极左”的意识形态,使得社会成员不仅在行为上要受到严格控制,而且言论和思想也受到严格禁锢,每个人都必须服从于国家目标以及当时特定的意识形态。在信仰上,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唯一的选择。

(2)改革后文化多元、思想解放

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提出,对各种“左”的意识形态的否定,中国人的个体意识迅速觉醒,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各种传统的、现代的、甚至异端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同时并存,虽然马克思主义仍是官方主导意识形态,但其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对外开放,不仅仅是经济的开放,也是思想文化的开放,过去文化单一的局面不复存在,多元文化的并存不但丰富了人们的视野,也引发了人们对理想、信仰问题的深思,在信仰选择上趋于多元化。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借鉴有益的经验,既不能动辄用政治手段强迫人们统一信仰,也不能在信仰的问题上放任自流,而应该通过科学的途径坚持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发展经济,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从我国过去的现实来看,当建设事业顺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时,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得到巩固和发展,反之就易于产生波动,所以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要坚定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发展经济,努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经济毕竟是信仰的最终基础,人们只能从自身经济生活的感受中来了解社会主义优越性并验证社会主义信念。

2.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从过去的经验看,什么时候党在群众中的威信高,什么时候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于共产主义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所有的共产党员,都要以实际行动来维护党的威信,切实的为人民谋利益。同时必须坚决与腐败等严重败坏党的威信的丑恶现象做斗争,并解决好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问题。有着坚定信仰的真正的共产党员,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是能够在思想上超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

3.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的理论,仅停留在几位经典作家的字句上只能导致本本主义,危害极大,深为群众所厌恶。马克思主义必须扎根现实,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的得到群众认可。同时,在学术上应该贯彻“双百”方针,在学术的争鸣中马克思主义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才更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具体说来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应该着力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主攻方向,深入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调查研究,从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经验并上升为理论,为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第二,贯彻“双百”方针,创造和谐、民主的学术环境。在坚持政治方向和重大原则的前提下,要允许不同的学术观点、流派之间的争鸣,形成有利于知识创新的学术氛围,并把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区分开来,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创造自由探索的宽松环境和条件;第三,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

4.批判错误思潮,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想教育工作

第一,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必须批判各种错误思潮,纠正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机会主义和教条主义态度,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而不是迷信来信仰。在改革以前,各种“左”的错误长期存在,就是没有真正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基本原理同实际国情相结合,而是将马列的本本、外国的模式和领导人讲话加以神圣化、教条化的结果;第二,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信仰教育不如过去那么有效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信仰,它也需要我们主动的去进行宣传和教育,应该像过去那样给与高度的、足够的重视,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和范围,讲究宣传、教育的方式和效果,注重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教育。

5.重在引导,以科学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

从过去信仰宣传的方式方法上看,填鸭式的外在灌输、空洞抽象的宣传口号、居高临下的政治说教和政治运动的方式手段,从结果上看是适得其反的。所以在信仰的教育和宣传过程中,要尊重群众的主体性,应深入群众的生活和心理,着重于内在引导,将马克思主义的理念以通俗易懂的平民化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和讲解,使人们能够自觉自愿的将这一科学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政治
与信仰同行
黄河之声(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信仰
心声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论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