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在中国第一次交锋的再认识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对于当代中国的时代价值

2010-08-15 00:45雷克非
党史文苑 2010年20期
关键词:思潮胡适主义

雷克非

(西安政治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

1919年7月,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的发表,一度被学界认为是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论战的开端。这段历史公案也成为日后胡适被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屡受批判的铁证之一。1956年,毛泽东在宴请出席全国政协的知识分子代表时提到了胡适,他说:“到了二十一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1]时光荏苒,当极“左”思潮的狂热已经冷却,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冷静、客观地用时代的眼光重新解读这篇挑起论战的反动檄文的时候,就会发现,无论是对于各种思潮纷纷登场的五四前后的近代中国,还是在已经经历了三十年改革开放,政治、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的当代中国,这篇文章闪烁着的熠熠的光芒,都值得我们珍视。

一、走进历史,《多研究问题,少谈点“主义”》的历史考察

(一)《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反思,而不是用以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檄文

将历史的眼光投向五四前后,或者更远的地方——上溯至十九世纪下半叶,就会发现,这是中国思想史上又一次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时期。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互助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思潮都曾在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脑海中产生过重要影响。然而,众多的“主义”引进来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却一天比一天糟糕。这不禁引起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疑惑。《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便是对这对这种现象思考的结果之一,胡适在文中指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都能做的事;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偏向纸上的“主义”,是很容易的。这种口头禅很容易被无耻政客利用来做种种害人的事。胡适认为,“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之所以这样讲,“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2]P645可见,胡适这里对“主义”的批判,是对“有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一切主义”而言,显然没有针对马克思主义的意思。

(二)《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头脑发热式的对主义的盲从,呼吁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胡适排斥的并不是对“主义”的研究、宣传,而是对“主义”不加辨析的迷信和盲从。1919年,他在一次演讲中讲到:“许多空虚的名词,意义不曾确定,也都有许多随声附和,认为天经地义。这便是我说的‘目的热’”。[3]P2-3对于李大钊指出的主义的重要性——宣传主义与与研究问题是交相为用、并行不悖的,研究问题必须有主义做指导——胡适也有着很清楚的认识,他讲到:“我那篇原文自始至终,不但不曾反对理想,而且极力恭维理想。”[4]P220

胡适对于问题的关注无疑具有现实的社会历史环境。辛亥革命曾经带给中国人民以民族复兴的希望。然而,帝制一再恢复,军阀混战不休,旧思想、旧道德死而不僵……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这一点,不但胡适认为如此,即使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那里也得到了认同。李大钊撰文指出:“这一点我们意见稍与先生不同,但也承认我们最近发表的言论,偏于纸上空谈的多,涉及实际问题的少,以后誓向实际的方面去做,这是读先生那篇论文后发生的觉悟。”[5]

(三)《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颠倒了不同层面的方法在救治当时中国社会疾病中的主次地位,脱离了当时中国国情

就当时沉疴已久的中国社会来说,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不对社会的经济基础进行变革,不通过革命的手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都是不行的。胡适公开宣扬“社会改良”,否定社会革命,认为李大钊关于根本解决社会的革命主张是“自欺欺人的梦话”。但是,依据当时的情况来看,按照胡适的药方,正如李大钊在1919年8月发表的《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仅仅依靠“一点一滴的改良”是不行的,社会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二、真理的时空规定性是重新解读《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逻辑基础

无论是真理还是谬误,都有其特定的时间、空间的规定性。当时间、空间发生转移的时候,真理和谬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面对满目疮痍的旧中国,胡适大声疾呼“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代表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在苦闷中的反思。他们反对“鹦鹉和留声机”般的空谈,反对对“主义”的迷信、盲从,主张从研究中国社会的现实具体问题中去探求中华民族复兴的真理。但是,研究问题与宣传主义虽然同为救治方法,但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层面上。就当时中国社会来说,对于主义的关注带有根本性。唯有后者,方能标本兼治。然而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引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旗帜,已经被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实践所证明;而工作中的不实之风、虚假之风,学术理论上的歪曲之风又沉渣泛起。再看《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就会发现,它已经越出了其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谬误”的时空规定性,实现了向真理性认识转化的飞跃。相隔几近百年,假使时光错位,胡适开错的药房,何尝不是留给我们的箴言。

三、回归现实,《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三十年来,中国人民、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这一切都得益于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要坚定不移地同一切反社会主义思潮,尤其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作斗争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他在批评怀疑三中全会路线的“左”的倾向的同时,特别尖锐地揭露了一些人以所谓“社会改革”的名义鼓吹资本主义的本质。在良莠齐全的西方文化连带其“附属品”如潮水般涌入的今天,理论界一些人不是努力对上层建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而是借解决问题之名,行否定社会主义之实。他们故意曲解马列著作中的个别词句,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已经过时了,并试图混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种理论说教借助当前社会上一部分人对现实问题的困惑,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煽动性。这就要求党的理论战线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肃清反社会主义思潮,尤其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让已经为实践所证明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的 “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占领人民的思想。

(三)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现实问题的研究

虽然我们已经有了前行的指路明灯,但是道路上还有这样那样的现实问题需要面对。处理不好,就会引发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旗帜产生怀疑。这要求我们既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主义”的指导,也要以务实的作风,研究一些迫在眉睫的具体问题的解决。如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如何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如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这些问题,都是事关到“主义”是否能真正发挥其指导作用,能否最终被实践证明的重大问题,都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气力,不断地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得到解答的重要问题。任何对于主义纯粹在口号上的呐喊、呼吁,都是有害于主义的发展的。

[1]龚育之.龚育之回忆:“阎王殿”旧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2]胡适.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民国丛书第一编第 96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9.

[3]胡适.胡适的声音 1919—1960:胡适演讲集[M].南宁: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

[4]胡适.三论问题与主义,胡适散文第二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5]李大钊.阶级竞争与互助,1919年7月6日,每周评论第29号.

猜你喜欢
思潮胡适主义
《胡适》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新写意主义
近光灯主义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
冬日 新碰撞主义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