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德琪
(南通大学 江苏 南通 226019)
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从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统合入手,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元化、开放式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耦合机制。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治、思想、道德的社会传递与大学生个体的政治、思想、道德体验相统一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课程结构、特定的思想政治目标、系统的组织实施规范和严格的考核管理办法。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通常由学校统一设计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旨在通过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环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高校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通过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科技文化服务等形式,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认识国情,了解和服务社会的一系列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尚未成为高校课程教学的一个部分,其组织形态、实施和考核办法均与高校正式课程有着很大区别,程序上没有思政课实践教学那么规范和严格,形式上更多样、组织上更松散、目标上更宽泛。
就内容广度来说,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及大学生社会实践宽泛。思政课教学主要围绕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展开,其特定的课程目标就是德育,实践内容必须与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相关。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包含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内容,但更多的是从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角度,努力挖掘和拓展社会实践的广泛内容,开展全面性的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在一切可能的美学、艺术、体育、科学、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实验和经历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会实践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和主要渠道,两者在内容与形式上有交叉。
思政课实践教学,依学生参与的程度大体有以下三种类型:①认识感知型实践教学。常见的形式是组织参观访问,大体包括革命圣地、重大史迹、大型国企、高科技企业或开发区、新农村典型、先进典型人物等。②参与体验型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内容与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结合起来,如做义工、“迎国庆”、“纪念五四”等。形式可为话剧、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③运用拓展型实践教学。利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布置一定数量的社会实践选题,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个主题开展社会调研,并提交调研报告。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有:科技文化卫生 “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暑期学生分赴老、少、边、穷等地区,进行普法、支教、支农、扫盲、助老、扶贫、科普宣传、法律咨询、技能培训等,为社会提供服务;选派品学兼优、素质过硬的大学生到城区政府机关和大型国有企业挂职锻炼;组织社区援助活动,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和群体优势;开展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科技成果推广、共建精神文明等其他形式。
无论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还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在目标上都强调实践性,在组织形式上有接近甚至相同的地方,在内容上也有相互覆盖和交叉的部分。
在积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今天,可以考虑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会实践互相借鉴对方的优点,逐步走向结合,通过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耦合机制,形成更强大的实践育人合力。一方面将大学生原本就要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兼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吸收思政课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指导。这样既部分地化解高校思政课学时紧、任务重,实践教学经费紧缺、组织实施难度大的困难,腾出原本就紧张的学时、减轻教师实践教学的负担、节约学校教学活动成本,又保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政治方向性,增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力量,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
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借鉴大学生社会实践灵活、多样、自主、自发等特点,积极调动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丰富自己的实践教学组织样式;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借鉴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的严密性和系统性、考核的规范性、指导的全面性,以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从两者的发展趋势上来看,它们将更多地走向结合。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进一步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人思政课教学计划,建立“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社会实践课程体系越来越有必要。
就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而言,由于主观认识的差距和客观条件的制约,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各行其道,尚未做到将二者统合实施,形成合力。要么将课程实践教学与大学生普通社会实践活动相割裂,要么将课程实践教学与大学生普通社会实践活动相等同、相替代。课程实践教学由任课教师“处理”,学生社会实践由团委或学工处安排,组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师不管学生社会实践,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机构不邀请专职思政课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不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挂钩,没有明确的课程针对性。思政课没有制定专门而又能统筹实施的实践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课时与学分也没有明确规定。学生社会实践学时与学分通常由学生所在学院各专业培养计划单独规定,学时与学分也由辅导员说了算。更有一部分学校图省事,根本不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只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就用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相冲抵,学时只体现在教学计划上,学分白送给学生。
充分认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发展上日益结合的趋势,巧妙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耦合机制,对于降低教学成本、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耦合,是指基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同或相近的形式、内容与目标,通过学校、教师和社会的协力,将两者统筹规划、结合实施,毕其功于一役。
科学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耦合机制,需重点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1)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全面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课程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3)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学期与假期相结合,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的全过程。
(4)坚持整合校内外实践课程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方位、立体性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
(1)统合相关职能部门,落实责任制管理。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涉及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诸多方面,必须建立健全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工作体制和保障机制。要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校级管理体制,做到政策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充足。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工处、团委、思政课教研部协调行动,统一制定实践目标,整合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计划和大学生社会实践计划,拿出专门的学时和学分用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团委、学工处等学生社会实践管理机构应积极与思政课教师沟通,努力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确定社会实践主题,明确社会实践的要求。当然,任课教师也要加强与校团委、学工处及二级学院相关人员的沟通与协调,积极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路径。
(2)统合实践内容,强化育人目标。着眼于社会需要和学生全面发展,按照各门课程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政治素质目标,科学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制定实践教学大纲。一方面,借助学生社会实践这一平台,精心安排课程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尽可能与学校或学生所在学院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统筹;另一方面,将思政课教学相关内容融入学生社会活动,让学生带着具有思政课课程特点的选题,深入开展社会调查、主题演讲、校园文化活动等,在坚持社会实践的政治性与方向性前提下,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3)统合实践载体,着力构建立体化实践教育新体系。充分考虑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在社会调查、参观考察、三下乡、社会服务、支教助教、科研实践等形式的同一性,积极统合实践载体,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平台。探索“义工”学分制,鼓励学生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开展生产劳动、社会服务、志愿服务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在实践中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并不断提高自己;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和社会的需要,本着互惠双赢、共同促进原则,积极推进实践基地的校地共建工作,有针对性地建立起形式多样而又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组织“红色之旅”、“改革开放成就展”、“和谐示范社区行”等系列主题考察活动,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并进行科学严格的考核;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道德实践活动,组织学术报告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把实践能力的提高寓于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引导、鼓励学生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大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逐步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统一鼓励和考评制度,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具有思想理论教育意义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纳入课程式管理。军政训练、红色之旅、学习参观活动、社会调查、“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等都要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学分、管理和考核办法。要把组织好实践教学的要求落实到每个环节和每一位任课教师,体现在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岗位职责中。
(2)建立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档案制度和表彰制度。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情况一一记录在案,形成专门档案。以此作为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党员、团员、奖学金等的依据之一。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宣传,营造人人投身社会实践大潮的浓厚氛围。
(3)把学生社会实践与教师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要鼓励专业教师给予学生社会实践相关指导,帮助学生确立价值大、有创意的调查研究内容与实践内容,更好地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升华。学校应该通过下达课程计划、计算工作量等强化干部和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的长效工作机制,组织开展针对培训,加强对实践指导活动的监管,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组织指导能力。
(4)把学科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与学生社会实践、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研究,指导社会实践深入开展,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层次,丰富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开拓参与精品课程建设老师的视野。
(5)动员社会各界给予支持。动员社会各方面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接纳大学生社会实践。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营造良好氛围。
[1]王健.高校公共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关系探析[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2).
[2]本刊记者.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06).
[3]丁妙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统合体系的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