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词意境观古诗词英译的含蓄美

2010-08-15 00:50顾正阳施婷婷
重庆与世界 2010年11期
关键词:含蓄英译译文

顾正阳,施婷婷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444)

从诗词意境观古诗词英译的含蓄美

顾正阳,施婷婷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444)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凡事都讲求内敛、含蓄。含蓄淡雅成了从古至今诗人墨客公认的美的代表。含蓄美,已然成为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审美原则。含蓄是一种修养,一种情趣,一种韵味。译者如何去体味,如何在翻译中再现原诗的含蓄美是一大难题,而从诗词的意境分析中探讨含蓄美的传译之道不但具有新意,且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原作的思想。

古诗词;意境;含蓄美;英译

清代诗论家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有云:“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清代的吴景旭也在《历代诗话》中说道:“凡诗恶浅露而贵含蓄,浅露则陋,含蓄则令人再三吟唱而有余味。”所谓含蓄美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直接流露出来,而是用凝练的语言点染出气韵生动的种种画面,纳万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给读者的感官以自由翱翔的天地。正所谓“片语明百意,坐驰役万景”,也即刘勰所谓“隐秀”之美。

仔细研读中国古代诗词,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诗人拟物叙事,看似自然寻常,实则意在言外。或喜或悲,或抑或扬,诗人的感情如水中花,镜中月,只有细细寻味,才能体会诗中真意,诗人真情。因而,在分析诗词意境的同时来探讨其中含蓄美的传译方法则更能让译语读者体会到原汁原味。现从诗词的意境上分析含蓄的表现方法及其译法。

一、托具体形象,言情寓意

写景状物的诗词,如果只是单纯的描摹景物的具体情态状貌,无论如何细致生动,也会觉得意义肤浅,所以诗人总是将自己的感情好恶寄托在景物上,以此为载体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翻译这类诗词时,我们可直译,也可适当变通。

请看杜牧的《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首诗是杜牧与其所爱歌女分别时所作。在分别的筵席上,执手相看,默默无语,无声胜有声。樽前当欢,却因离愁不能展开笑颜。只有那多情的蜡烛,了解我们的痛苦,泪水涟涟,直到天明。首句以“无情”反衬“多情”,刻画出离别恋人的复杂心理,内心情深反而表面冷淡了。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感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委婉地表现出来。紧接着,诗人以拟人移情的手法将蜡烛比作有心之人,替人垂泪直到天明。事实上,非蜡有心,而是人有心;非蜡有泪,而是人有泪。这里蜡烛暗示离别的情人无言相对,直到天明。诗人借无声之烛,传无尽离情,人与物浑然一体。诗中虽无“悲”、“愁”的字眼,却尽现离人的朦胧泪眼,含蓄蕴藉,可谓巧思。在翻译时,我们不必费心译出离人的悲愁心情,而要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含蓄之美。译文如下[1]:

Passion so deep appears as none:

Before these farewell cups,unable even to s m ile.

The cand le too takes p ity on our parting,

Shedding tears until the com ing of the dawn.

后两句译文的意思是:蜡烛也为我们的依依惜别而感伤,泪珠滚落,点点滴滴,直到天明。人流泪过于直观,而蜡烛流泪则可延伸出无限想象,使译语读者观之亦能感同身受。

再看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豆子豆萁同根而生,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同胞兄弟,血浓于水,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事实。曹丕为了王位残害手足,其弟曹植七步成诗,终以骨肉亲情打动了他。诗人以萁豆相煎作比,控诉曹丕对其兄弟的迫害。前两句一“燃”一“泣”写“豆”和“萁”的尖锐矛盾,及豆所遭受的苦难。后两句画龙点睛揭示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生长出来的,言外之意是说自己与曹丕是一母所生,为何要这么迫不及待地相逼呢?翻译时,我们要译出语义相关的含义。既要表达出“萁”“豆”同根相连,又要表达出二人乃手足之亲,所以翻译时要增译出第二层意思。请看译文[2]:

A kettle had beans inside,

And stalks of the beansm ade a fire;

W hen the beans to the bro ther-stalks cried,

“W e sp rang from one root,why such ire?”

后两句译文的意思是:豆子对着豆梗哭喊:“我们发于同一根上,为何如此自相残杀呢?”译文增加了 brother(兄弟)一词,形象点出了现实中的兄弟关系。

再看李煜《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诗是李煜被囚汴京后期所作。潺潺的春雨,孤寂的夜晚,寒气袭人。梦里梦外,风云变幻,天上人间之隔。不敢回望故土,只能对着落花流水,感叹那即将逝去的春天。尊贵、欢乐的一国之君变成了卑贱、屈辱的敌国之囚,此种痛苦怎是用言语表达得出来的呢?只有在梦中,他还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过着笙歌阵阵、笑语盈盈的生活。在梦中他不知自己已从云端坠落,成为了亡国之君。“梦里不知身是客”是作者暗喻自己已成了阶下囚,因为耻于自己的悲惨处境,才含蓄委婉以“客”自称。在翻译时,这句话不应照字面取义,而是要揣摩诗人当时的凄苦心境,适当改译,再现原诗所缺失的情感意境。前五句译文如下[2]:

Outside the cu rtains the rain goes sp lash,sp lash;

Sp ring’smood languishes;

M y silken coverlet suffices not for the chill of dawn.

In m y d ream I knew not Iwas in exile,

And for one mom ent I indu lged in p leasure.

后两句译文的意思是:在梦中我不知道自己被放逐了,仍然沉醉在那片刻的温情里。译者将“不知身是客”译为 I knew not Iwas in exile(我不知自己流放异乡),符合诗人的心理和实际情况。

二、揣摩他人,表达自己

仔细研究中国的古代诗歌,不难发现有许多的诗词抒情方式很特别。诗人或词人意欲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从自身角度着墨,而是借他人之情或他人之事从侧面烘托其情感。在翻译时,为了不破坏原文的风格,大多数都采用直译的方法。

请看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本是诗人望长安之月,思故乡之人,然而他却不直说自己如何思念家乡,牵挂妻子儿女,而是想象家乡的妻子和儿女的情状。儿女尚小,思想单纯,不谙世事,所以他们不了解思念父亲的痛苦,更不了解战争给家庭带来的痛苦。但诗人的妻子就完全不同了,“闺中只独看”说明她思夫心切。“云鬟湿”、“玉臂寒”写出了她的孤苦凄凉。妻子越痛苦,诗人就越痛苦,思念之情就越强烈。作者从对方的情感着墨,明明是诗人的怀妻情,反而说成是妻子的思夫意,显示出诗人对妻子的怜惜,感情曲折而深刻。全诗虽未着一“我”字,但诗中所抒发的全是“我”的愁苦和恋情。所以翻译这首诗时,也应该按照原文译出诗人对妻子儿女的描写,而非是作者的情感。译文如下[3]:

The moon illum ining the nigh t in Fuzhou sky,

A lone in cham ber you w illwatch it sailing by.

Though far away,I’m sorry form y children dear,

W ho do not know to yearn form e in changan here.

Your ba lm y,cloudy curls the m isty air bedew s;

Your fair,smooth ar m s are chilled in the silver hues.

W hen can we both stand leaning by the gauzy veils?

Our faces’ll shine w ith tears that have becom e d ry trails!译文的意思是:今晚鄜州的秋月多么皎洁,你在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我想象那些可爱的小儿女们,还不理解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膊怎能禁得住彻骨的寒冷。何时同倚帷帐,让月光照干我们的泪痕。译语读者读之,感受到的不仅是妻子儿女的痛苦,还有以深情的口吻叙述的作者的无尽忧伤。

再看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此诗是贺知章年逾八十,辞官返乡时所作。阔别故乡五十多年,容颜已衰,唯有乡音如旧。孩童们认不出远离故土的老者,以灿烂的笑颜迎接他,乐呵呵地问客人从何处而来。世事沧桑,变化万千。诗人心头无限感慨,久客伤老之情油然而生。孩子们是天真憨直的,不等诗人发问,就“笑问客从何处来”。“笑问”两字十分传神,孩子们惊奇、活泼、热情的情状跃然纸上,惟妙惟肖。孩子们的笑问是真诚而合乎情理的,诗人感到宽慰。然而孩子们竟称他为“客”!又怎能不令诗人陡然一惊,感伤惆怅呢?后两句表面写儿童的热情,实则反衬诗人的老迈衰颓和反主为宾的悲哀。全诗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空谷回响,哀婉凄凉,久久不绝。此诗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翻译时也应体现这个特色。此诗译文如下[4]:

Left hom e a child and cam e back an o ld o ld m an,

M y hair has turned gray butm y accent is the sam e.

Kids in the village did not know m e when we m et,

Said where did the guest com e from w ith the funny sm ile.译文的意思是:少年时期离开家乡,耄耋之年重返故土。乡音未改,头发却已染霜白。我和村里的孩子们相遇时,他们已不认识我了,带着天真的微笑问客人从哪里来。“客”字一词带着诗人的无限酸楚,令译语读者都为之感慨唏嘘。

三、借题发挥,指东道西

这种方法是指诗人在行文中采用类比和移植的手法,借题目的精髓和内涵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所发之观点与所借之题目要一脉相承、一线相通。借题发挥便不可能是就事论事,而是要发掘题目中所蕴含的深意。为体现原文的含蓄美,翻译这类诗词时,我们基本上采用直译法,但对于含有文化背景的诗也可以稍作改动。

请看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是春闺望夫诗。正面好像是写儿女之情,实则却写征妇怨。诗意连绵,环环相扣。首句写“打起黄莺儿”,次句写打它的原因是“莫教啼”,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惊妾梦”,最后一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会见丈夫的。如此连绵反复,句句相承。全诗以“打黄莺”这个细小的动作起头,本是风和日丽,鸟语阵阵,为什么诗中的女主人公却对黄莺的美妙歌唱产生不满,还要生气的打它呢?后三句细腻的心理描写则是对这一动作的解释。但是最后的答案仍然含而未露,难道女主人公怨的只是黄莺,怨它的啼叫打破了“去辽西”的美梦了吗?诗中没有说破,而是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这便是所说的含蓄美的意境。诗中没有说破的内容,翻译时也不必补进去,因为任何的改动都会破坏了原诗句句相承的章法特点。请看译文[4]:

That go lden orio le,do chase her away.

W ith her warb ling in the tree,m y dream s wou ld be ruined:

I’d never get to the far frontier.

译文的意思是:赶走那黄莺儿,她的鸣叫破坏了我的美梦,使我不能到达辽西。译语读者看到黄莺便能想象到它的啼叫声,而啼叫声惊梦,以至于妇人不能去辽西了,这是征妇的痴念,但读者恰可以从中感知到这痴念背后暗藏的怨恨。

再看杜牧的《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夜凉如水,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似乎使得屏风上的图画变得更加暗淡幽冷。一个孤单的宫女手持轻罗小扇扑着流萤,夜深了她毫无睡意,在石阶上遥望天上的牵牛织女星。“坐看牵牛织女星”一句话含蕴丰富:宫女遥望夜空,寻找那被银河隔开的牵牛星与织女星,触景生情,深叹自己的命运还比不上神话中的男女主人公,因为他们还可以每年七夕相会,而自己一进深宫便永隔人世了!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诗人巧妙地从动作写到眼神,从“形”写到“神”,不言怨而怨自在言外。普普通通的“坐看”两字,将宫女十分细微复杂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翻译时,如果用直译法,无法表达宫女的幽怨心情,而且对于“牵牛织女星”富有典故的词语,直译可能会让外国读者不知所云,所以对原诗稍作改动。后两句译文如下[3]:

The painted screen is chilled in silver cand lelight,

She uses silk fan to catch passing fireflies.

The steps seem steeped in water when co ld grow s the nigh t,

She lies w atching heart-b roken stars shed tears in the skies.

译文的意思是:寒冷包围的夜晚,石阶冰凉如水,她默默仰看着天上那两颗心碎的星星泪如泉涌。译文将“牵牛织女星”改译作 heart-broken(伤心的星星),译出了它的寓意,又发挥想象增译了 shed tears in the skies(在天空流泪),从而译出了宫女的怨情。

再看杜牧的另一首《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诗借南唐后主荒淫亡国的史实,指斥那些沉湎于声色享乐,腐化误国的晚唐统治者,但在表达上却很委婉。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秦淮河,横穿金陵入长江。河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享乐游宴的场所。如今六朝覆灭,秦淮河上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一如既往。诗人目睹当朝统治者荒淫腐朽,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唐后主所作,被视为“亡国之音”。当年隋军挥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危在旦夕。卖唱歌女在秦淮河上大唱靡靡之音,丝毫不知亡国之恨。然而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决定的,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听歌的王公贵族们,他们若不欣赏,商女为谁而歌呢?后两句以委婉的语气表达出深沉的悲痛和辛辣的讽刺,抒发了封建知识分子的无奈和统治者腐朽空虚的灵魂。翻译时,如直译“后庭花”,不知诗歌历史背景的译语读者可能不会领会到诗人的吊古讽今。我们应将这首曲子的出处译出,才能表现出作者欲表达的亡国之痛。请看译文[3]:

Co ld water veiled in m ist and sho res steeped in moonlight,

Imoor on riverQ inhuai nearw ine shops at night,

W here song girls know ing not the grief of conquered land,

A re singing songs composed by a cap tive ru ler’s hand.译文的意思是: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歌女哪知亡国之恨,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由俘皇帝谱写的曲子。最后一句译成 songs composed by a cap tive ru ler’s hand(被俘君主作的歌曲),既有讽刺之意,又有悲痛之情。

本文从诗词意境上讨论了如何传译含蓄美的方法。无论是托具体形象寓意,还是揣摩他人表达自己,还是借题发挥指东道西,为了保留含蓄美,应该尽量采用直译的方法。但是,直译的方法并不是处理含蓄美的万能钥匙,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直译常常使读者走进迷宫。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在不破坏含蓄美的情况下,采用变通的方法,如增译、译大意、译寓意等。如此一来,才能最大限度地重现原作的含蓄美,把古诗词译好、译美。

[1] 张廷琛.唐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2] 文殊.诗词英译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 许渊冲等.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4] 王守义.唐宋诗词英译[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010-10-12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古诗词英译文化理论研究”(2008BYY004)系列成果之一。

顾正阳(1948—),男,教授,研究方向:古诗词曲英译。

H 315.9

A

1007-7111(2010)11-0076-03

(责任编辑 魏艳君)

猜你喜欢
含蓄英译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含蓄三义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含蓄
弟子规
弟子规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靓诺 含蓄中的优雅
憧憬含蓄是一种收藏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