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蔚
(湖南中医药大学 社科部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 湖南 长沙 410208)
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我国国情出发作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决策。建设节约型社会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并成为我国新时期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之一。可当前社会存在着基层医疗机构“有岗无人做”、基础民众“有病无人医”、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无岗可以就”等医疗人才资源分配、利用严重不合理的问题,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存在巨大反差。本文着眼于这一问题,认为当前“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存在着对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资源和医疗人才资源等社会资源合理利用分配的内在要求,高等医学教育资源培养的医学人才,应当更好的合理应用于满足广大社会基层民众医疗卫生需求,以改善基层民众缺医少药、看病难的现状,服务于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就业是民生之本”,由此应当重视探索如何引导并确立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并期望培养医学院校大学生把个人的就业价值观与国家社会当前所致力于的“资源节约型”建设实践相联系,相结合。
资源节约型社会一般指称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其核心内涵固然是在生产领域,但资源节约之理念应当涵盖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西方经济学家萨繆尔森认为,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就是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这一定义隐含两大核心思想,即物品是稀缺的,同时社会必须有效利用其资源。[2]因而一个社会节约使用资源的程度,是该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就业问题、媒体宣传问题、政府引导问题等各种资源浪费的矛盾都逐渐暴露于人们眼前。我国当前的国情,决定了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势在必行。“节约”一词的本义无非指个人与社会对于财富、资源以及人力的支配、使用和消耗要有节制和约束,要适度和适当,要追求合理性、合目的性,不能随意、任意和盲目。尤其是面对某些比较有限和短缺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人们需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这样中国社会才可能正视并破解自身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难题。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技术水平,健全法规标准,强化监督管理,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等方面。由于我国政府行为对全社会具有表率和榜样作用,对于某些比较有限和短缺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可以从制度上调控其支配、使用和消耗,以实现节约、保障节约。[3]因此,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存在着对加强社会资源调控工作的内在要求,节约和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传统理性的回归,也是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更是一种崭新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逐渐形成的过程,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在涉及节约的情形中要区分两个概念——消耗与占用。在这两种情况中,如果说物质消耗因其有直观的物理量变化而易于引起人们注意的话,那么,物质的占用则由于不表现为实体减损而往往被人忽视。本文所关注的医学生就业价值观培养工作关系到中国社会的高等医学教育资源与医疗人才资源这两大。医学生的培养必须占用高等医学教育资源,而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医学生是我国医疗人才资源的主力军。社会资源的合理消耗与占用在学术界并未获得足够多的研究与关注,事实上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同为资源,都有必要合理调控其支配、使用和消耗。能源等自然资源因其短缺与有限,必须厉行节约,社会的高等医学教育资源与医疗人才资源同样是短缺与有限的,也需要对其合理调控,如果随意、盲目忽视这一方面的工作,就业难、求医难等种种资源浪费的矛盾就会凸现为“资源节约型社会”构建进程中的桎梏。
有调查表明,医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主要表现在对地域的选择、对单位性质、待遇的要求上。有82.5%、83%和84.1%的学生趋向于在大城市和三甲医院就业。[4]资料统计表明,我国医疗资源占世界的20%,但医师人力资源不到2%,其中的大部分还集中在城市。医师人力资源在我国依然属于稀缺资源,并未饱和。绝大多数国家每千人口拥有护士已达到3人以上,部分国家甚至达到30人以上,而我国目前每千人口仅拥有护士1.0人,广大农村只有0.31人,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卫生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偏远、基层医疗机构医学人才缺乏,地区分布不平衡,城乡分布不平衡,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导致基层民众缺医少药、看病难,以至于“有病无人医”。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与其他高校大学生相比较,一般而言,具有学制比较长(本科生五年制)、学费比较高、学业比较重等特点,因而,在就业价值观上更高比例的出现高期望值的心理因素,因而在就业价值观方面存在的偏差更为严重。2007年广东省医学类学生就业率排在最末位,低于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医学类就业率已经连续两年倒数第一。[5]医学生由于专业限制在就业时较其他大学生选择途径更少。绝大多数医学生都希望毕业后能到发达地区的大医院工作,基层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差,医学生不愿去。中小医院、民营医院等对毕业生有着强烈的需求愿望,但由于自然条件差、工资待遇差种种原因,很难吸引医学生前往就业,甚至生源地毕业生也不回去就业,城市及外地生源医学生更视之为“禁区”,出现“有岗无人就”的现象。近年来,医学类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发达地区、大医院医疗人才呈饱和状态,大部分二甲以上医院现有医疗人员数量出现饱和甚至超标,应届毕业生想要进入比较困难。由于发达地区、大医院可供选择的医学毕业生较多,故对学历要求也较高,从而提高了就业门槛,出现“无岗可以就”的现象。
诚然,由于宏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劳动力供需不平衡使我国就业难成为大部分行业的普遍性问题。各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而数据显示,医学生就业领域呈现的基层医疗机构“有岗无人做”、基础民众“有病无人医”、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无岗可以就”等现实矛盾表明医学生就业价值观培养存在着有别于其他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培养的深刻特殊性。在当前中国,与之相关的高等医学教育资源与医疗人才资源应当定位为短缺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要求我们在如何更为合理地调控、支配、使用我国有限的高等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等社会资源,使其不仅能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还能充分发挥自己在道德文化等领域的影响力。
古今中外的医学教育与实践都证明了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由于医学特殊的专业性质,对医学生来说,今天所受的教育,同明天所从事的职业基本上是直接联系着的。高等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在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方面,能够让医学生把个人选择就业去向与国家“两型社会”建设实践联系起来,结合起来,本身对于合理利用我国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与医疗人才资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层工作环境满意低,工作时间长,工资低,付出和所得不成正比等因素导致医学生对基层工作的忠诚度不稳定。对目前工作状况不满意者,居于多数,有较强改变现状的意愿和冲动。而由此导致的频繁跳槽现象明显。要动员政府、学校等各级组织,配合有关部门,推动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医学生基层就业人员的工伤、医疗、失业、退休养老以及社会救助问题,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医学生基层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6]积极激励和引导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既拓宽就业渠道,解决目前就业难的问题,又促进基层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是“双赢”的策略,也符合最近出台的新医改政策,即加强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水平。
基于我国当前构建“两型社会”中社会存在诸要素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的现实情况,医学生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个人不仅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就业立足,还必然与“两型社会”建设的时代主流背道而驰,造成大量宝贵而又有限的医疗人才资源与高等医学教育资源的不合理运用与某种程度上的浪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本质要求。重视医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塑造与引导工作可以让高等医学院校通过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医疗人才,以寻求更好的服务“两型社会”建设,而当前存在的医疗人才资源分配、利用严重不合理等问题,以及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资源培养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未能更好的合理应用于满足广大社会基层民众医疗卫生需求以改善基层民众缺医少药、看病难的现状等这一领域若干相关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问题也可能迎刃而解。信息、体制与管理模式资源等软资源如同著名的耗散结构理论所指出的“负熵”,它的导入往往是系统内部从无序、低序重新走向有序进而提升活力的关键。[7]因此,培养医学院校大学生把个人的就业价值观与国家社会当前所致力于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实践相联系,相结合,促使其在新型社会下健康转型,避免浪费,节约资源,对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形成与发展都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1]陶琳.关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建议[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30-32.
[2]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4.
[3]林治波.纵谈建设节约型社会[J].决策与信息.2006.7.15-19
[4]莫税英,卿云波.金融危机形势下医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9,(9):108-110.
[5]丁文祥.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
[6]颜海林,周建武.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权益维护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9,(9):32-34
[7]李晓帆,李平.树立广义资源观[J].中国科技投资,2006,(10):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