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立君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的各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少数族民族充斥在中原大地,和汉族人交相杂居。而前秦王朝立国的关中地区,早在西晋时就已经“戎狄居半”,前秦建国时所依靠的就是氐羌势力,因此前秦王朝存在的基础就是本族氐人及各少数民族人。那么前秦王朝是怎么统治这些少数民族的呢?他们又是以什么形态存在的呢?
五胡政权的政治制度多参照汉晋,十六国时期的北方政权多实行胡汉分治,前秦立国时也曾实行过此类政策,如“永和七年,僭称天王、大单于,赦境内死罪,建元皇始,缮宗庙社稷,置百官于长安。立妻强氏为天王皇后,子苌为天王皇太子,弟雄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大将军、领雍州刺史,自余封授各有差。”(1)然而大单于这一称谓使用时间并不长,到苻坚时期就不见诸于史籍了。前秦王朝的中央官制基本和西晋时期无异,从史籍上记载的一些地方官职来看,前秦的地方官制大体也沿袭晋制,州设刺史,郡置太守,县有令长。那么在这一地方制度下的各族人民是以编户齐民的形式存在呢,还是以少数民族部落形式存在呢?
“夏赫散弟度元与冯翊、北地马兰羌、卢水胡俱反,杀北地太守张损,败冯翊太守欧阳建……征西大将军赵王伦信用嬖人琅琊孙秀……系与其弟御史中丞结,皆表请诛秀以谢氐、羌。”(2)
“略阳临渭氐酋蒲洪,骁勇多权略,群氐畏服之。汉主聪遣使拜洪平远将军,洪不受,自称护氐校尉,秦州刺史、略阳公。”(3)
“南安赤亭羌姚弋仲东徙榆眉,戎夏襁负随之者数万,自称护羌校尉、雍州刺史,扶风公。”(4)
“又诛侍中、丞相雷弱兒及其九子、二十七孙。诸羌悉叛。弱兒,南安羌酋也。”(6)
“俄而世入言事,坚谓猛曰:吾欲以杨璧尚主,璧何如人也?世勃然曰:杨璧,臣之婿也,婚已久定,陛下安得令之尚主乎!猛让世曰:陛下帝有海内,而君敢竞婚,是为二天子,安有上下!世怒起,将击猛,左右止之。世遂丑言大骂,坚由此发怒,命斩之于西厩。诸氐纷纭,竞陈猛短,坚恚甚,慢骂,或有鞭挞于殿庭者。”(7)
从上面这些史料不难看出,从西晋末年到前秦苻坚执政时,关中地区胡人众多,民族状况复杂,各地酋豪势力很大。往往因为某一少数民族部族酋帅被杀而引起民众起义的不胜枚举。更有甚者,这些地方酋豪势力往往成为左右时局的关键。就在前秦苻坚执政后,还有氐族酋豪不从法令,公然在朝堂上“丑言大骂”,苻坚怒而斩之,竟然“诸氐纷纭”。前秦是在苻坚时期大力推行汉制的,从中央到地方很难在史籍中再看到少数民族制度的一些称谓。然而在少数民族部族势力林立的关中地区推行汉制,其难度可想而知,其效果恐怕也就是镜花水月了。其后随着前秦对外征战的胜利,几乎每次战争胜利后都会强制性的把各族人民移往关中地区,更是加剧了关中地区民族势力林立的局面。
“其将张平以并州叛,坚率众讨之,以其建节将军邓羌为前锋,率骑五千据汾上。坚至铜壁,平尽众拒战,为羌所败,获其养子蚝,送之,平惧,乃降于坚。坚赦其罪,署为右将军,蚝武贲中郎将,加广武将军,徙其所部三千余户于长安。”(7)
“匈奴右贤王曹毂、左贤王卫辰举兵叛,率众二万攻其杏城已南郡县,屯于马兰山。索虏乌延等亦叛坚而通于辰、毂。坚率中外精锐以讨之,以其前将军杨安、镇军毛盛等为前锋都督。毂遣弟活距战于同官川,安大败之,斩活并四千余级,毂惧而降。坚徙其酋豪六千余户于长安。进击乌延,斩之。邓羌讨卫辰,擒之于木根山。坚自骢马城如朔方,巡抚夷狄,以卫辰为夏阳公以统其众。”(7)
“秦辅国将军王猛、陇西太守姜衡、南安太守邵羌、扬武将军姚苌等率众七万讨敛岐……敛岐部落先属姚弋仲,闻姚苌至,皆降。王猛遂克略阳,敛岐奔白马。秦王坚以苌为陇东太守。”(8)
“十二月,秦王坚迁慕容暐及燕后妃、王公、百官并鲜卑四万余户于长安……封慕容暐为新兴侯;以燕故臣慕容评为给事中,皇甫真为奉车都尉,李洪为驸马都尉,皆奉朝请。”(9)
(2)桥墩高度超过35m之后,为了使得墩身结构更具稳定性,可以采用薄壁墩的方式;对于高度不足50m的墩高,一般都会使用等截面薄壁实心墩;墩身高度在50m以上的桥梁结构可以使用变截面空心墩,而等截面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效果也比较好。
“徙关东豪杰及诸杂夷十万户于关中,处乌丸杂类于冯翊、北地,丁零翟斌于新安,徙陈留、东阿万户以实青州。诸因乱流移,避仇远徙,欲还旧业者,悉听之。”(10)
“徙豪右七千余户于关中,五品税百姓金银一万三千斤以赏军士,余皆安堵如故。坚封天锡重光县之东宁乡二百户,号归义侯。初,苌等将征天锡,坚为其立第于长安,至是而居之。”(10)
由此可见,前秦往关中地区移民的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并且这些移民的安置大多是处于长安或者某一地方,而不是分散于各方;苻坚又宠育各少数民族首领,这些少数民族首领投降后往往还显居要职。如前燕皇帝慕容暐被封为新兴侯,慕容垂曾任京兆尹,姚苌参与过前秦的多次对外战争,历任陇东太守、宁州刺史等职,慕容泓是前秦北地长史,慕容冲任平阳太守。因此这些部族首领既有职权,又有民众基础,也就是有自己的地方势力。所以前秦的这些移民措施,虽然有利于巩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但是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前秦腹地关中地区的部族割据势力和民族矛盾。
另外,前秦还在一些地方设置护军,据严耕望先生《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记载仅关中地区就有抚夷、土门、铜官、三原、冯翊等护军。护军者就是在“蛮夷种落处分部置军将以统护之”。也就是说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了方便对这些少数民族的统辖而特设的一种制度,因此这种制度的设立就进一步反映了关中地区各民族聚族而居的一种形态。而且前秦王朝还任用各族首领来统辖本族势力以镇抚地方。如上面提到的姚苌任陇东太守,慕容垂之任京兆尹实则是因为前秦的这些地方有大量的羌族、鲜卑族人存在。
所以,前秦王朝所在的关中地区终前秦之世是一种部族林立的状况。尽管从表面上看前秦实行的是汉制,实则关中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编户齐民,即部落酋帅即为地方刺史、郡守,其隶属的各部族人民则形同编户。也就是说在关中地区,前秦的制度是一种在汉制掩盖下的少数民族部落制,是正在汉化的一种态势。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话,
苻坚从来都没有统一北方,前秦王朝对北方的统一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只是把原来北方各部族政权对立的矛盾转移成了前秦王朝内部各民族势力之间的矛盾了。苻坚的战后移民政策更是把这一矛盾直接转移到了前秦统治的中心关中地区。如王猛曾劝苻坚杀慕容垂,又死前曾与苻坚言“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11)。太史令张孟、阳平公苻融、秘书监朱彤、秘书侍郎赵整都曾劝苻坚杀鲜卑人。又苻坚将征东晋时,苻融答曰“晋未可灭……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此属皆我之深仇。”(12)可见民族之间的矛盾并没有随着前秦统一北方而消亡。关中地区部族势力存在的状况也正是民族矛盾尖锐的反映,以至于前秦王朝就像中国历史上北方草原政权一般,随着支撑这个政权的武力的消散,这个政权马上就土崩瓦解。前秦淝水之战一战败北,慕容氏、姚苌先后作乱于关中地区,前秦王朝迅速灭亡。
注释:
(1)《晋书》载记第十二。
(2)《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二。
(3)《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七。
(4)《资治通鉴》卷第八十八。
(5)《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八。
(6)《晋书》载记第十二。
(7)《晋书》载记第十三。
(8)《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
(9)《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
(10)《晋书》载记第十三。
(11)《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
(12)《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
[1](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