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县志编修:保质保量抓进度

2010-08-15 00:46张福平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6期
关键词:宾县交稿县志

张福平

(宾县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400)

1999年,宾县启动了第二轮县志编修工作,县里成立了以县长为编委会主任的领导组织,县档案局负责具体承办对全县各系统、部门修志指导、督促及县志总纂、编写的任务。早在1996年,全县机构改革时,县编委已将当时独立的县地方志办公室和县委党史研究室归并入了县档案局,与县档案局的编研业务合并成立了档案局内设的编研股,两名在岗的编研股同志,加上返聘的1名县志办原主任,共3人开始了《宾县志》(1986~2005年)的编修工作。一年后,在岗的两位同志,一名因年岁原因内退回家休息,另一名同志作为县里科级干部后备人选,被县里借调到其它部门工作。一时间,宾县志编修工作,只剩一名返聘的老同志在坚持“战斗”。从1999年到2005年末,这6年多的修志工作,虽然机构尚存,但工作是“原地踏步”,没有什么明显效果。2006年4月,县里根据哈尔滨市编委有关文件精神,正式将县地方志办从县档案局整建制划出,隶属于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由县政府办主任兼任,常务主任由县档案局原主抓常务的领导担任。自此,宾县修志工作才真正走上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的正确轨道上来。隶属关系理顺后,请示资金也不用“拐弯”了,有了资金,便又增聘3位政治素质好、文字功夫过硬的“儒家”。这样,4名聘用人员加上3名在岗同志,共7人,分工明确地在自己的“跑道”上,绷紧绳套拉动着承载宾县历史文化的“志车”向终点靠近。但毕定是任务重,时间紧。至2007年末,宾县的县志编修工作,在全哈市17个区(县)当中,工作进度仍处在倒数尚能领先的地位,这一点有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的《关于2007年度哈尔滨市区、县(市)地方志工作情况的通报》为佐。此《通报》在宾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全体委员会议上一“闪现”,委员们的责任感被激发出来了,于是一条条力促县志编修“大提速”的办法措施,便也“出炉”了。

一、县政府督办,加速基层志稿编写进度

宾县地志人充分地认识到:基层志稿之所以进展缓慢,主要是基层承编单位领导,尤其是“一把手”不重视此项工作,没有摆上工作日程,进一步说,与其说基层承编单位不重视修志工作,还不如说是没瞧上地方志办这个“清水衙门”。基于这种认识,宾县地方志办请来了县政府主管修志工作的常务县长,采取督办这一行政手段,干预修志工作。这一招果然奏效,原先不重视修志工作的县司法局,“一把手”亲自安排布置司法志的编修工作;新甸镇决心“写出自己的特色”。全县基层修志出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喜人场面。

二、启动“交稿倒计时”,增强编辑的紧迫感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督办解决“米”的问题的同时,宾县地方志办公室对“巧妇”们施加了压力:将每个编辑向主编交稿的最后时限确定为2008年6月30日。然后在每个编辑案头的日历上,从2008年1月1日开始,标注“距交稿时间2008年6月30日,还剩××天”,此“交稿倒计时”,防止和结束了“老牛赶山,走一天是一天”的不正常现象。另外,根据基层向志办交稿情况,给每个编辑制订了月写作计划,包括写什么,写多少字等一一列项,供主编督检。如此,编辑们的责任心紧迫感陡增,据测算,每个编辑的工作效率都提高了30%以上。

三、面对面的评议,“鸡蛋里挑骨头”,提高志稿质量

从2007年11月始,每半个月左右,宾县地方志办公室便召集一次志稿评议会,会议由志办主任主持,每个编辑都成为“批评家”,同时也是被评对象。主任、主编对每个编辑对他人志稿的评议,实施打分制,所提的改正意见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得高分,提出的问题很是浮衍,则得分少或不得分。积分多少成为每个编辑日后能否参加年鉴编写的重要依据。面对面评议,确使编辑们“坐不住、脸发红、心跳快”。

四、改稿酬平均分配为“奖学金”

为确保志稿质量,宾县地方志办公室打破了办内历史上一贯的稿酬按字平均支付的办法,推行了“奖学金”制。为此,宾县地方志办公室外聘了县里各战线的专家学者加上县地志办主任和主编,成立了志稿评奖小组,对获奖的志稿根据等级,将来给予相应的稿酬。平庸的志稿将不获得稿酬。

如是,宾县地方志办已经扬起了上述所云的“千帆百桨”,力促《宾县志》向精品佳志的目标挺进!

猜你喜欢
宾县交稿县志
县志里的乡贤
有趣的户外
地方志书撰写之如何记述好“机构”
——仅针对“单摆浮搁”之撰写方式而言
“嚣张”的磊编
缠访者入县志
县志
县级志书总纂琐谈
《宾县电业志》编后琐谈
首部《宾县志》部分“借代句”管窥
浅议《宾县百年风云》的谋篇布局与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