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梅花桩研究综述及展望

2010-08-15 00:50周广瑞
武术研究 2010年3期
关键词:文场梅花桩武术

周广瑞 王 震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传统武术研究】

武术梅花桩研究综述及展望

周广瑞 王 震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武术梅花桩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综述,发现至今关于武术梅花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梅花桩拳名由来、技法特点、组织特色、拳理功法及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等五个方面,并在对这些研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今后武术梅花桩研究提出了展望,以期对武术梅花桩的发展有所裨益。

梅花桩 研究 综述 展望

武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而且在中华大地上也产生并繁衍出了众多的优秀武术拳种,梅花桩拳即是其中一种。梅花桩是干枝五势梅花桩的简称,也叫梅花拳,它广泛流传于我国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并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既是我国武术流派中的一个优秀拳种,又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梅花拳师讲,过去梅花桩不论是练功还是技击,都在桩上进行。随着时代的变迁,栽桩又耗费人力财力,故渐渐由在木桩上改在地上练功,但它仍然保持了原来的风格特点和招法,故又有“落地干枝五势梅花桩”之称。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受到国家和人民的重视和肯定。2006年5月20日年国家审批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梅花桩拳名列其中。因此,无论是从梅花桩的传承和发展的需要角度出发,还是从文化遗产的保护视角考虑,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梅花桩的发展提出展望,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梅花桩拳名的由来

长期以来,关于梅花拳名的由来在历史学界和武术界曾有过热烈的讨论,出现了许多种不同的看法和观点。韩建中[1]指出,在梅花桩的基本套路之中,桩步五式、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是静止的拳势,练习时左右对称宛如盛开的双瓣梅花,而行步三法,扎法、撤法、摆法又是灵活多变的步法,它又宛如梅树干枝,行步三法把桩步五势巧妙地联系起来,交替出现,动静相间,故得名干枝五势梅花桩。燕子杰[2]在其著作《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指出,梅花桩古称梅花拳,由于在100根桩子上练功而得名。吕光明[3]在书中提出练习梅花桩拳练功者离开地面,立于桩上沿用梅花图形演练,故名梅花桩。周伟良[4]还提到两种其它说法,一是明末皇帝崇祯在李自成攻陷京城之际,惶恐中自缢梅山,一些反清复明之士为表示对崇祯的怀念,创立梅花门,并以“梅山”为纪,取名“梅花拳”。另外一种说法就是由于直隶、山东交界一带,每年都举行“亮拳”活动,而这时正值梅花怒放时节,故取名“梅花拳”。

此外还有其它一些说法,不再多举。通过上述的研究可以看出,由于梅花桩拳历史久远,且历史有关文献匮乏的情况下,关于梅花桩拳名的由来,有的学者是根据梅花拳的技法特点来解释,有的学者通过梅花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当地武术活动来理解,还有的是通过武术故事和神话来阐述,没有一致的结论。

2 梅花桩技法特点

对于梅花桩的技法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技术特点、桩法练习及演练方法上。从技术层面上看,韩建中指出,梅花桩技击分为上、中、下三盘,其技击术中之奥妙莫过于步法——八方步。还提

到梅花桩有很多的器械,练习时左右相称,朴实大方。另外在《五势梅花桩实用技击术》中韩建中[5]对梅花桩上、中、下三盘以及手、眼、身法、步的练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吕光明指出梅花桩技法的基本特点是两人以上围成梅花图形演练,无固定套路,注重五式,动作稳定,开裆顺胯,忽开忽合,伸缩无定,进退随情,起落有形,动静有数,变化有法,活而不乱,势如行云流水。

关于桩法的研究,王长青[6]等提到少林梅花桩有五子梅花桩、七星桩、九星桩、八卦桩、九宫桩、天罡桩、天干桩、地支桩、蹿宫桩、转轮桩、猿猴桩等类型的桩法。王建利[7]等提到的桩法有“三星桩”、“五行桩”、“七星北斗桩”、“八卦桩”、“九宫桩”、“天罡桩’、“繁星桩”。另外还介绍到梅花拳的器械除常见的十八般兵器外,还有许多本拳种特有的兵器。

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武术梅花桩注重技击,有着丰富的技法和桩法,其中有徒手套路、器械套路、对练套路等练习方式,招式简单实用,见招拆招,克敌制胜。

3 梅花桩组织特点

梅花桩有着自身较为独特的组织特点,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较多。燕子杰在研究中指出,梅花桩有文场和武场的组织。文场梅花桩研习梅花桩文理,炼神练气,修身养性,称为文功。武场进行武功锻炼,传授拳理等。武场练功的目的是最后上升为文功。张茂林[8]等在研究中指出,梅花拳武场拜师、收徒、学艺均要求严格,训练思想为“以武治心”;文场的文理深奥,内涵丰富,主要功能为指导武场,教育门徒,练习文功,研习文理;其文武一体的特点是文练与武练相辅相成,互不分离。陈恳[9]通过对梅花拳“文场与武场”蕴含的体育文化辨析得出,梅花拳由文场与武场组成,文场敬祖师,研究拳理,有文化典藉世代相传。武场主要进行武功锻炼,传授拳理等。文场是该拳派的领导核心,文场领导武场,文场是武场的高级阶段。另外,周伟良[10]通过分析指出,梅花拳是传统武术中的一个著名拳种,同时也是清代北方地区具有鲜明教门文化色彩的松散型拳会组织。

在梅花桩的武场中还有着本拳派独特的习练程序和拜师方式。韩建中提出梅花桩练功基本上分为基本功、拉架子、打成拳、打赢拳和拧拳五个阶段。而梅花桩的拜师则是采取“三师调教”[1 1]的特有方式。

综上所述,梅花拳分为文场和武场,武场主要是进行武功训练,有着一套非常明晰的练习步骤和特有的拜师方式。文场主要进行文功训练,文场指导武场。另有学者还从多角度分析了梅花拳的教门文化特征,拓宽了梅花桩研究的视角。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梅花拳的组织特点进行了研究,较真实地反映出了梅花拳的组织特点。

4 梅花桩的拳理功法

关于梅花桩的拳理燕子杰提出,梅花拳拳法“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一气贯穿,刚柔相济,步随身换,气随意发,蓄劲如开弓,发劲似射箭,知窄知宽,随高就低,静之如山岳,按之有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动之似江河,行之似波浪,浩渺如烟海,圆耀如三光。”张荣军[12]指出,梅花桩的功法是内外兼练的,它要求做到外要练形,内要练气,以达到形气合一,内外一体,终至浑元一气的程度。并将外练即武功锻炼称为“外丹”,外丹练成继续修炼,以至达到一气贯穿的“气化”的程度,则为“内丹”养成。故“内丹”没有不借助于练“外丹”而养成的。

除了对梅花桩拳理进行阐述外,还有学者对梅花桩拳理的源流进行了探讨。周伟良在对《习武序》、《邵陵秘授拳经棍法》、《梅花拳秘谱》三份梅花拳谱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梅花拳拳理功法的源流进行了论述。另外还对梅花拳功法活动,主要是硬功和气功两大类别进行了论述。

以上研究表明,梅花桩拳理以中国传统文化太极阴阳变化原理为理论基础,以太极之功为基本功,并融合了多种文化典籍理论,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梅花拳理论。梅花桩拳理是这种多元文化的组合,是在不断吸收其它拳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符合传统武术理论发展的基本规律。当然,梅花桩拳理也有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理论,如“八方论”、“五势变化”等理论。

5 当代社会中梅花桩的发展

对于梅花桩拳在当今社会发展的问题,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入手抒发看法和建议,见仁见智。周伟良通过研究提出: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消除梅花拳的教门色彩;突出梅花拳的技击旨意;正确引导梅花拳气功文化的科学传播;发挥梅花拳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崔志强[13]等对梅花拳派资源进行挖掘作了初步探讨后,提出建议:建议有关部门和人士,加大对拳派资源的挖掘整理,并进行科学理论研究,充分开发拳派资源;梅花拳资源的三个层面构成了梅花桩拳派文化资源的整体,深层资源是核心,在全面开发整体资源中,要重视深层资源的开发;有关部门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拳派资源外流,并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开发;建议今后要注重资源向市场的转化,为本地经济寻求新的增长点。张茂林[14]等通过对梅花拳内容和作用的分析,从整体上提出了梅花拳的发展模式:加强理论研究;培养高素质传人;以创新思想为指导,系统整理和研究能体现健身、益智价值的功法和技术;走“双轨式”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当今学者主要是围绕理论研究、资源开发、竞赛表演、健身益智、经济价值等几个方面关注梅花桩的发展问题,这对梅花桩的发展是有所裨益的。但笔者认为,梅花桩的发展应该与当今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除了满足大众需求外,还应努力拓宽发展渠道,如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视角来审视梅花桩的发展,或梅花桩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走科技创新的道路等,这也许能为梅花桩的传播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开展。

6 结语

通过对武术梅花桩相关研究所作的综述可以看出,当今学者对武术梅花桩的研究大多是围绕梅花桩拳名、技法特点、组织特点、功法原理和发展问题等方面展开的,并取得了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成果。然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拳名由来不明确、拳派资源开发不够等。基于当前有关于武术梅花桩文献的研究,结合社会发展的形势,笔者认为日后梅花桩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1)应进一步加强梅花桩的理论研究,对梅花桩的历史源流、传播发展、拳理功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开创梅花桩理论研究的新局面。

(2)“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进一步深入挖掘梅花桩蕴含的拳派资源,让这一古老的拳派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重新焕发光彩,实现可持续发展,仍是今后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3)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加强武术梅花桩的理论研究,如梅花桩传承人的保护、拳种的传承和发展研究等,这无疑会为梅花桩的发展开辟出新路径,然而这方面的研究至今还不多见。

(4)开展武术梅花桩的教育传承研究,如在梅花桩拳开展较普及的地区,将梅花桩拳列入学校的教育内容中,通过教育传承梅花桩文化等,不失为一种实现梅花桩发展的有效措施。

(5)数字化技术是当今信息处理的最新技术,利用信息数字化技术进行民间武术的抢救整理,是非常实用和十分理想的技术。因此,应开展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梅花桩保护和传承方面的研究,借助数字化技术来拓宽梅花桩文化传播、发展的途径。

[1]韩建中.梅花拳[J].武术之旅,2005(7):8.

[2]燕子杰. 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 [M]. 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

[3]吕光明.武术小词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4]周伟良.梅花拳拳理功法的历史寻绎[J].体育文化导刊,2002(5):45.

[5]韩建中.五势梅花拳实用技击术[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6]王长青,郑忠孝.少林武术精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552-554.

[7]王建利,孙建涛.梅花拳寻踪[J].中华武术,1998(1).

[8]张茂林,刘东宁,赵淑玲.论梅花拳的组织和特点[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1):81.

[9]陈 恳.梅花拳“文场与武场”考辨[J].体育文化导刊,2005(8):74.

[10]周伟良.梅花拳信仰研究—兼论梅花拳的组织源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6):839.

[11]韩同春.河北广宗县梅花拳武术文化传统的田野考察[J].邢台技术学院学报,2008(6):33.

[12]张荣军.梅花遍地开南国[J].中华武术,2005(3):16-17.

[13]崔志强,崔永胜,刘长军.梅花桩拳派的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2):30.

[14]张茂林,刘旭辉,桑国强.梅花拳发展模式之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4(1):45.

A Summary and Prospects on the Meihuazhuang of Wushu

Zhou GuangruiWang Zhen
(The College of Wu Shu,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the paper does the research on Meihuazhuang of Wushu,and finds that the focus on the research on Meihuazhuang of Wushu include five aspects such as the origin of the name of Meihuazhuang,characteristics of skills,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the group,the theory of Meihuazhuang,and brings forward the prospects to Meihuazhuang of reaearch on the basis of these studies,and looks forward to being good to the development of Meihuazhuang of Wushu.

meihuazhuang research summary prospects

G85

A

1004—5643(2010)03—0028—03

1.周广瑞(1 9 8 5~),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历史与文化。

猜你喜欢
文场梅花桩武术
基于透明土的梅花桩沉桩挤土效应
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广西文场传承现状与对策
梅花桩拳的历史发展与社会文化价值探究
中华武术
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广西文场队伍人才培养研究
广西文场传承人庞建宁个案考察
梅花桩功
梅花桩不调皮了
广西文场活态保护研究
——以荔浦县为例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