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军,王月英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公共体育教研部,广东 珠海 519085)
新体制下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新模式研究
——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为例
王建军,王月英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公共体育教研部,广东 珠海 519085)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践实验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现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现状进行思考研讨。经过实验,初步制定了体育课程教学新模式,构建符合大学教育特点与体育课程相互衔接、与终身体育相互联系,有弹性的教学体系。
新体制;健康第一;体育课程;模式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及学校有关计划和要求,认真贯彻“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自建校以来重视体育教育,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注重校园体育文化。分析珠海分校目前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调查学生授课实际情况,转变教育观念和管理理念、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形式灵活化、锻炼日常化、教学管理网络化、教学评价及体育教学、训练、竞赛、课余体育锻炼一体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1年级第2学期试行体育课程教学新模式,彻底改变原有体育课程模式,构建体育课程教学新模式体系。
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2009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专项课男女学生共550名。
2.2.1 实验法 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新模式教学实验。
2.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参加实验学生进行单项和多项抽查及实验前后问卷调查。两次实际被调查人数各为539人、537人(因病、事、旷课除外),两次发放问卷1076份,收回问卷1076份。回收后问卷采取小范围再测法,并进行信度检验,r为0.95,表明问卷有较高信度。
2.2.3 文献研究 查阅相关论文、专著及政策性资料,从中选择较为完整、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分析。
2.2.4 专家访谈法 走访省内外高校体育专家,探讨体育教学模式。
2.2.5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数据进行统计学常规处理。
3.1.1 北师大珠海分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建校8年,克服教师少、工作量大等困难,建立并形成比较完善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1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2~4年级以体育通选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社团、俱乐部活动为主;体育教师组织辅导。
3.1.2 北师大珠海分校体育课程教学存在主要问题 (1)目前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单一,无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2)学生不满足于单一授课方式,认为以教师为中心,缺少主体性;(3)班级授课制将学生始终固定在一个教学班上;(4)虽然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课程项目,但受时间、教师数量、场地设施等条件的局限,还是缺少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作用。
通过实践教学及问卷调查统计,反映学生真实感受与评价。表1表明,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学生心理指标发生很大变化:85%以上的学生认同体育课程教学新模式,他们对教学新模式整体改革思路、创新意识反映强烈,表现出浓厚兴趣,始终积极参与配合,对可行性表示充分肯定,大大激发教师教改热情。
3.3.1 多元化课程结构 大学体育教育应该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而体育教学是体育教育的核心环节。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生自主选择锻炼时间、锻炼项目及团队结合,参加至少一个项目的体育教学与锻炼。学生遵照体育教学班锻炼计划、要求,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身体锻炼与学习。体育教研部还可根据学生需求,在体育场地、器材、师资、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成立新兴时尚项目教学班,如滑板、定向越野、台球、体育舞蹈、普拉提、跆拳道、截拳道等,由公共体育教研部教师负责教学与指导。
在必修课教学中,根据学生需求,组成两种教学类型:锻炼型教学班和训练型教学班。锻炼型教学班由有一定专项水平和基础的学生或无专项基础的学生分别组成,不受课时模块和院系、班级限制。教学班负责人为召集人,负责和学生共同制定活动计划,组织实施活动和记录考勤。训练型教学班由较高专项运动水平学生组成,经专业教师组织选拔确定人员,由公共体育教研部教师担任教练。2~4年级学生开设体育通选课,如体育保健课、篮球规则与裁判法。形成必修课、通选课及不同类型必修课的多元化体育课程结构。
3.3.2 授课方式 (1)建班选课:学期末,学生按教务处体育课程开设表进行网上报选。每学期第三周组成教学班及制定锻炼活动计划,经体育教学班第一负责人学院辅导员签字后,上报公共体育教研部进行备案,以便于登录成绩。(2)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一次教学、训练、活动课、辅导课、竞赛、观赏等活动,每次活动不少于45分钟,不长于90分钟。
北师大珠海分校自2002年开始实施学分制管理,2003年运用网上选课系统。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和学校实际条件,为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兴趣和学习需求,一方面,充分挖掘校内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师资队伍、场地设施和课程项目潜力,近几年增设日本弓道、体育保健、篮球规则与裁判法等实践类课程及课外跆拳道、截拳道,由原来9个专项增至14个专项;另一方面,努力拓展社会自然资源,开设定向越野等通选课程,注意民族传统项目、竞技运动项目与时尚流行项目融合与互补,大大增加了体育课程项目,拓展了课程的空间与时间,大大激励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增强了体育课程活力。
3.5.1 为提高学生体育比赛观赏水平,满足校园赛事对现场裁判员实际需求,开设篮球项目规则与裁判法课程,将校园体育赛事转化成规则裁判法课程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体验竞赛组织规律,提高比赛现场执法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对比赛理解水准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了校园比赛健康发展。
3.5.2 将校运会团体操表演纳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太极拳内容教材化,精心编制在教学计划中,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程序。
3.5.3 在公体部指导下,学生体育社团组织开展各种校园体育活动与比赛,在培养学生干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打造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探索新途径。
根据“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改变以往传统固定模式体育教学方法,从学生身体特点出发,尊重学生运动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提出多样性原则,即教学方法灵活性、组织形式多样性、授课内容针对性、充分体现教学个性化。在成绩评价中,改变量化考核标准,注重教学“过程性”效果,根据不同教学班级的层次差异或同一教学班级学生的基础差异,提出了不同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参加教学班的教学、活动、辅导、训练、比赛、欣赏等学习和锻炼的70%以上,即可获得60分(及格)。
另外,与奖励加分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体现评价方式多样性、综合性,突出参与性和公平性。学生在教学班期间参加院级比赛可获得5~10分;参加校级比赛可获得10~20分;参加市级高校以上比赛可获得20~40分。
3.7.1 体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牵涉面广,工作量大,要保持教学秩序稳定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强化规范日常教学管理,规范各类活动及竞赛管理。因此,由学校领导、教务处、公共体育教研部、学生处、团委、院学生会及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北师大珠海分校体育课程改革管理体系,并以公共体育教研部为主体领导,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统一管理、指导开展教学、辅导、训练、竞赛、举办讲座和开展宣传等活动。
3.7.2 为配合学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整体规划学校各级各类体育赛事,采取固定赛季时间和比赛项目的方法,使竞赛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使学生有目的围绕比赛进行准备性训练,以赛促练,调动学生开展课余体育锻炼积极性,有利于竞赛组织和管理。
4.1 体育课程教学新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了教与学、学与练动态模式,是学生比较愿意接受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将教师教与学生练、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2 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展体育课程时间和空间,使体育教学过程更具有实效性。
4.3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及考评上,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及需求,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体现出现代教育“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理念。
4.4 加大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和终身体育思想,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接受多方位体育教育,从而达到增强学生锻炼意识,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养成锻炼习惯,达到终身体育的目标。
[1] 傅华,李枫.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 张铁雄等.对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3(3):30-31.
[3] 邵伟德,尚志强. 论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86-87.
[4]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78-180.
[5] 肖焕禹.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类型及应用条件[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2):80-81.
G807.4
A
1674-151X(2010)08-075-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0.08.040
投稿日期:2010-03-11
王建军(1955 ~),教授,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