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嬗变

2010-08-15 00:52袁筱平
运动 2010年1期
关键词:思想体育学校

袁筱平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甘肃 陇南 742500)

热点话题

30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嬗变

袁筱平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甘肃 陇南 742500)

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与发展历程。认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校体育在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以主智主义体育思想为主;20世纪90年代,科学主义体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使得国外较成熟的成功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等思想在我国也被广泛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21世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学校体育思想,标志着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思想体系真正形成。

改革开放30年;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与变迁进行探讨和认识,有助于更加辩证、客观地认识和分析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价值,从而更好地推动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实展开与提高。

1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与变化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校体育主要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智主义体育理论”思想的影响,凯洛夫教育理论来源于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的主智主义教育学说。其特点是:注重体育教学过程中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学中重视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即“三基”的掌握;注重“教师、教学组织形式、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并将教学过程分为感知、理解、概括、巩固、熟练、测验6个阶段。在体育课程结构方面,主张将一堂课分为准备、基本、结束3个部分;在教学原则和方法方面,采用了凯洛夫《教育学》中的直观性、学生自学性与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和联结性、通俗性和可接受性5大教学原则[2]。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主智主义过分强调运动技术的掌握及学生技能提高的理念,以及强调教师、组织方法、教材的理念极大地挫伤了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广大体育工作者,不再否定和排斥西方体育思想,开始思考、学习当时外国较盛行的自然主义、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等思想,并在体育界广泛传播和实验,多数论述和实验集中在课堂教学方面,对学校体育思想和体育课程理论涉及较少,但它对我国学校体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使我国的学校体育工作从建立健全组织领导、规章制度、完善教材内容体系、加强场地器材建设、培养体育师资、重视体育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走向了科学化的发展历程。

2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与变化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在主智主义的影响下,进入科学发展阶段,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局面,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形成的各国体育思想和体育教学理论与教学法,如结构教学法、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健康教育等,开始在学校体育界广泛传播和实验。

2.1 结构主义教学论

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创始人是瑞士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1959年,美国学者布鲁纳系统阐述了结构主义教育理论[3]。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有阶段的,意义化的条件是认知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是有结构的,按照学科知识的结构组织好教材,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学应着眼于儿童认知结构的扩展,以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等。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影响了许多体育家。

2.2 快乐体育论

“快乐体育”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体育流派,它来源于自然体育学说中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思想。1969年,美国学者布鲁纳发表文章,强调运动乐趣在学生学习兴趣和结构中的重要意义。此后,日、美等国对运动乐趣问题的研究深入到对运动乐趣的内容与结构、运动乐趣的评价、影响运动乐趣的因素、运动乐趣与体育课程的设计等问题。

2.3 终生体育说和休闲体育说

1956年,法国、瑞士、波兰等11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助下对“闲暇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引起了各国对公众闲暇生活问题的广泛关注。1965年,林格兰德(P.Lengrand)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提出了“终生教育”的倡议。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学者明确提出了终生体育的主张。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关于青少年体育的会议,确认了终生体育的普遍价值,“终生体育”和“休闲体育”的思想逐渐被广泛接受和推广。这一思想的提出,使学校体育彻底摆脱了只重视学生在校期间体质状况及体育锻炼的做法,关注学生在校期间体育锻炼方法的掌握及自觉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引起了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关注。近几年来,学校体育已开始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与爱好以及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身体娱乐的能力、体育欣赏的能力以及体育意识的培养,并加强对学生锻炼习惯养成的培养。至此,学校体育由过去只重视学生在校期间阶段效益向追求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2.4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理念,是1800年美国教育家霍列斯曼提出的。从那时到现在已近半个世纪,全世界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我国的学校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而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改革实践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1989年9月国家教委选择了天津和湛江两个市作为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改革试点。1992年7月《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本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同年11月,国家教委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大纲》(试用),经过多年实践,1998年,我国在“素质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将学校教育应将“健康教育”第一的教育思想放在首位。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本也作为教材在大、中、小学全面开设,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教学的同时,也得到启智育美、掌握技能与方法、兴趣与爱好及习惯、个体特长等全方位的教育相结合,为我国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找到了最为合理及科学的定位。

20世纪90年代,不同体育思想的冲击和影响,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学校体育科学化、法制化建设的步伐。1990年3月12日,由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布实施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真正进入了法制轨道。大、中、小学校体育合格标准的规定与执行,是国家对青少年体育锻炼和体质状况的基本要求,是贯彻两个《条例》的具体措施。其精神实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和督促学生努力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成为道德素质、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3 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1999年6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们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国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学校体育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思想真正形成。

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同时颁发了小学和初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同年9月,各学科《课程标准》在部分学校开始施行,此后逐年扩大实验范围。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指导纲要”文件精神,要求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各种体育锻炼活动,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方法与技能,全面发展体能,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道德及协作精神,并于当年7月由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研制出并正式发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4]。2007年5月7日,中央7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下发,又迎来了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春天。

3.1 在体育价值取向上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内容,即在理论上科学完整地认识人,在价值上尊重人(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和人的独立人格),在实践中全面塑造人(包括身体自然的改造、社会化进程的促进、人格的塑造和对人内心精神世界的引导),以尊重人作为完备的个体价值实现为价值取向,以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作为当代人文体育观的实现目标,使体育真正成为促进人的发展的有效途径[5]。这种体系的建立,将使人们重视体育内在蕴含的人性意义,并使体育重新与人生联系在一起,推动体育真正走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轨道。

3.2 在内容体系上

淡化并减少了竞技运动内容,增加了健康类和娱乐类、新兴运动项目类的教学内容,同时竞技运动也可能被改造成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3.3 在目标体系上

构建了不同学段的水平目标和领域目标,且目标比较具体,富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这些目标既涉及学生在身体(形态、体能和技能)方面的变化,也涉及到行为(兴趣、爱好、习惯、良好心态以及与社会协调相处的能力)等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

3.4 在评价体系上

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的要求,体育课程标准在传统单一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力求突破,提出既要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又要突出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体能、知识与技能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结 语

回顾我国学校体育思想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在经历学习各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走向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成熟发展之路。21世纪,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提供和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始终如一地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不同学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精神,推动我国学校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新格局,使学校体育真正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以期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和社会价值功能。

[ 1 ] 舒盛芳,沈建华.改革开放30年我国学校体育取得的主要突破与问题[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4):32-37.

[ 2 ] 李祥.学校体育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20.

[ 3 ] 体育史教材编写组.体育史[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98-284.

[ 4 ] 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6-20.

[ 5 ] 周海云.当前体育教学思想与体育教学模式的关系[ J ].体育科研,2004(2):71-73.

G807

A

1674-151X(2010)01-065-02

投稿日期:2009-11-19

袁筱平(1969 ~),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体操教学。

猜你喜欢
思想体育学校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