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文化与中国武术

2010-08-15 00:50
武术研究 2010年11期
关键词:侠客武侠武术

韦 易

(苏州职业大学,江苏 苏州 215021)

武侠文化与中国武术

韦 易

(苏州职业大学,江苏 苏州 215021)

武侠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影响巨大。武侠文化对于中国武术的影响是相互的,武侠伦理促使了武德的形成,武侠精神又促使了武术文化传播,武侠作品有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武术的发展空间。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武侠作品又在一定程度上误读了中国武术,媒体技术的进步戕害了真实的武术,使武术的呈现形式与修炼方式都遭到了曲解。

武侠文化 中国武术 武德 武侠作品

1 引言

在中国文化中,武侠文化是其中很独特的一种文化类型,它流行于华人世界,体现于武侠类作品的盛行,乃至影响到小说、漫画、影视、电子游戏、音乐等各种媒介。时至今日,武侠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地激起人们的热情,从央视热播的《李小龙传奇》,到取得不俗票房成绩的《叶问》系列,再到成龙的好莱坞影片《功夫之王》、《功夫梦》,以及当前大量充斥荧屏的武侠剧,似乎中国的武侠世界一直在延续发展。可以说,观众对于武侠电影、武侠小说的追捧与喜爱,抛却单纯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里面所隐含的武侠文化与中国武术的元素成为吸引观众不可或缺的因素。“实际上武侠文化中描述的武术与现实生活中的武术有极大的差异性,同时也正是这种差异性在直接或间接地对武术造成伤害,因为在影视传媒非常发达的今天,借助艺术手段表现的武侠文化其传播速度与广度是惊人的。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往往会将那些艺术化后的武术去与现实中的武术进行比较、判断、评价,那么最终受伤害的只能是现实中的武术。”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武侠文化,特别是要对武侠文化进行一下真正的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回归武术的真谛,才能将我国武术发展光大。

2 武侠文化的发展历程

武侠文化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一般来讲武侠文化包括武侠、武侠文学及武侠伦理三部分。武侠通过行侠仗义的实践活动阐发、实践武侠伦理。武侠文学靠纪录武侠事迹表现、总结武侠伦理,三者互相促进、互相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武侠文化现象。

“侠”一词出现于战国晚期,是“养士”之风盛行的产物。《韩非子》给“侠”下的定义为“弃官宠交谓之有侠”。在最早的武侠中,最著名的有晋国的豫让,吴国的专诸、要离,齐国的聂政,卫国的荆轲。他们并不全都精通武艺,但经历却非常相似:最初都是蛰伏民间下层的豪杰或游侠,后来受到某些权贵的赏识和敬重,于是他们为了报答知遇之恩而舍身行刺这些权贵的仇人。至汉初,由于统治阶级的支持,豪侠之风大盛,民间武侠势力得到迅猛发展。据《汉书·游侠传》记载,在西汉王朝的统治中心“长安炽盛,街闾各有豪侠”,京师重地,居然被“北道姚氏,西道诸杜,南道仇景,东道赵他羽”四个豪侠划分了势力范围。至于“郡国豪杰,处处各有”。豪侠成为地方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并通常都是权贵拉拢的对象。很多豪侠开始“结党联群”,扩展自己的势力,不再是先秦时期的游侠了。司马迁感觉到武侠分化的现实,将汉代武侠分为“匹夫之侠”、“闾巷之侠”和“乡曲之侠”。前两者具备战国游侠遗风,“虽时捍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而“乡曲之侠”则被司马迁指责为“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司马迁因“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而心“甚恨之”,于是作《游侠列传》,详细勾勒出了“侠”的基本特征:“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焉。”可以说基本涵盖了后世武侠的人格特征和价值标准。

实际上从汉朝武侠作为一种社会力量与国家政权进行反复对抗直到被镇压下去之后,武侠便一直在民间涌动,但不论怎样武侠已经失去了上层政治力量的支持和相助,或者可以说是利用,武侠们也只能浪迹于民间,行侠于闾巷,同时也正是这些武侠的不时闪显才使武侠精神得以流传延续下来。这一时期出现的武侠大多正如李白的《侠客行》中描述的那样:“十步一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宋代以来随着武术攻防技术的日益完善和广为普及,武术已经不再是某个社会阶层、某些社会群体的专有物,而是整个大众社会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武术渗入平民生活当中,于是更形成了众多的武术团体。以师徒传承武术为主的技术体系和宗派相别的人际关系体系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直至最后形成了极具中国形态的独特社会范畴——武林。武林是中国民间社会所独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随着武林的出现同时又出现了一个武侠驰骋发展的重要区域——绿林。潘玉采认为在绿林社会中,近代大侠主要活动在三大部类中:镖师类、刺客类、响马类。

武侠文化至此已达到一个新的顶峰,可以说宋以后“武侠的形象及其独立崇高的人格精神都已臻成熟完美境界,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和推崇,武侠成为佩剑的民间神,武侠精神所涵括的内容成为中华民族广大民众意识深处的最高价值和行为标准”。

3 武侠文化对中国武术的影响

3.1 武侠伦理对武德的影响

武侠文化在中国有着极其特殊的文化地位。从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到今天,我们的民族对这一文化一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执着的偏爱。武侠大都是习武之人,通过武力来行侠仗义,锄强扶弱,匡扶正义,在他们的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以武打天下,以德服人,以德御剑。从这点可以看出,武侠伦理蕴含着武德。武侠的武德中包括忠孝节义、重义轻生,除暴安良、锄强扶弱、忠君保主(精忠报国)、尊师重道等。武侠精神保持了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精华部分,并加以发扬光大,并渗入到大众文化精神中,也影响到今天军人们的行为规范。武德的倡扬,使武林各门派及武侠高手们形成了一系列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信条。这些信条使武德所体现的侠义传统具体化,并化为武侠及武林中人共同的道德信仰。真正的武侠高手,在练一流武功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武学修为的磨炼。当传统社会政治秩序必须要靠强力来裁决的时候,勇武便是第一位的。他充当的是社会正义的化身;当武侠摆脱了对胜负、成败、利害、得失的种种偏执,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纯武术的情结。他表现了侠者的气度。武功是行侠的手段,它本身不存在价值取向问题。也就是说,武侠的道德品质决定他的武功高低。侠客习武行侠的目的,是以武功实力求和平。侠客笃重武德,也是个人修养的内在需要。在刀光剑影中要保持人性的完美,必须修行武德。武德的精进,将使武侠不失为一个健康的性情中人。

总之,武侠在复杂的社会中所奉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武德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很好的铺垫。就是说,中国武侠学武、习武,是为了修身、养性、悟道、怡情等。在中国的文学理论中经常讲“文以载道”,讲究文本对于道德伦理的承载,而从武学上讲,武术何尝不是“武以载道”、“武以修身”呢?何谓习武之人,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客,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是统兵百万,纵横沙场的岳飞;还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梁山好汉?力折公侯、霸王扛鼎、武穆遗书、替天行道,他们都是“武人”,他们的功名都为后世所敬仰。吊诡的是,后人对他们的凭吊恰恰不在于“武”,而是他们名垂青史的人生轨迹。由是观之,“武”要用一生去修炼,不在身法,而在内心。王岗教授在《习武是一种修行》中指出:“对于习武者来说,习武只是人进行修行的一种手段,习武的目的也并非是追求技术上有多高超,而是在于以武立人,以武成人”。

3.2 武侠精神对武术传播的影响

中国武术是一种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千百年来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典型的文化标志。以至于很多人将武术成为“中国功夫”,武侠小说被称为“成人的童话”。诚如阮纪正先生所说的那样:“不懂武术,无以知中国人”、“不懂中国人,无以知武术”。 中国人对武侠的崇拜,陈平原先生曾用“千古文人侠客梦”这般优美的语句来加以形容。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侠客梦”,都有一种对武侠的崇拜,通过对侠客的认可而找到一种心灵上的归宿。“可以说,在这个慕侠尚义的习俗圈内,中国古人只要不是自幼生于宫廷深院,那么,他从懂事时起就无不沉浸在侠文化习俗的相关事象与熏染之中,每个人心中都记忆、存留着相当数量的侠义故事,而慕侠尚义作为一种潜在的心理趋向,极为符合人的攻击本能和英雄企慕,几乎不可能抗拒”。对英雄的崇拜,对侠义精神的向往,共同构成了武侠的外在形象。在中国文化中,武侠大都是习武之人,武力或者武技成为武侠们行侠仗义的重要手段,武术赋予了武侠扶危济困的能力。所以说,在中国民俗中对武侠文化的崇拜,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人们对于武术的喜爱。只有人们内心认可的事物才能达到最大范围内的传播,人们对于武侠的认可,实际上极大地促进了武术在社会范围内的传播。

江湖中的侠客们多是武功高强之辈,以武行侠,用梁羽生的话来讲,“侠是灵魂,武是躯壳,侠是目的,武是达成侠的手段”。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无法做到为所欲为,时时会受到命运的钳制。而人类在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之后,才会产生一种被拯救的欲望。神仙、上帝、侠客、英雄,都是人们根据自己被拯救欲望而创造出来的客体。与虚无缥缈、亦真亦幻的神仙相比,抱打不平的侠客更加真实,更加能够走进我们的生活。而民众对于大侠的青睐与仰慕,更多的是建立在对大侠们行侠仗义所信赖的武功上,正是因为有了超人的武功,侠客们才拥有了无所不能的能力与胆量,才能更好地将侠义精神发扬光大。因此,对武侠精神仰慕的背后,深埋着一种对武术的崇拜,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张恨水在《剑胆琴心·自序》中称其父祖皆“生性任侠”,轮到自己,则“豪气尽消,力且不足缚一鸡”,“大感有负先人激昂慷慨之风”,于是只好著武侠小说,聊以解闷。在当今的法制社会中,任侠使气独撑正义的侠客已经成为古董,而武侠影视弥漫荧屏,武侠小说风行全国,与此不难看出现代人对自身处境的不满与困惑,“无武不成侠”,人们把对于武侠精神的渴慕深深地融入到对武的追求之中。

3.3 武侠作品对武术文化的影响

当代社会中,与武侠有关的作品形式多种多样,影响比较大的有武侠小说、武侠影视与武侠游戏,这些武侠作品拥有大量的不同年龄段的受众。虽然这些武侠作品虽然所依靠的媒介不一样,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是以武术作为言说的主体,都在描述一个天马行空的武林世界。同时,丰富的武术内容、武术拳种为武侠作品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可以说,武侠作品扩大了武术的受众,使得民众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武术的文化内涵,同时武侠作品的主体显示了武术的教育功能。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武侠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武术文化形成了负面影响,误导了受众对于中国武术的理解。武侠文学、武侠影视及武侠游戏中对于武术的描写过于神幻、神秘,并非现实中存在的武术。现实中的武术无论如何都不会练到像武侠世界里的那些大侠们那样上天入地、呼风唤雨,而武侠小说或影视的艺术加工使那些不了解武术真相的人们以为武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那样的,或者说武术里就应该有那些功夫,而这种对武术的误解,实际上是对武术的最大误解和伤害。同时由于武侠文化的神秘化趋向,使武术的研究者或学习者很难跳出这个构建了几千年的文化怪圈,这也是为什么到现在没一个人能说清什么是“气功”,什么是“内功”,什么是“经络”的重要原因。

同时,武侠作品中关于武术的习练方式的描写也有悖于武术习练的事实,过分简化了武术的习练过程,认为武术是可以凭借机缘巧合、天资聪颖而在短时间内加以习得。武侠世界里宣传的大多是在一次偶然的机缘,如吃了一种什么药、得了一本什么书或受到什么人真传,于是某人便功力大增,然后就所向无敌,天下第一,或者是在一个什么环境中,顿悟而成为一代名家。如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里面关于张无忌在光明顶习练“乾坤大挪移”时的描写,一项旷世绝学,张无忌竟然在危急时刻用了几个时辰就心领神会。而事实是,在现实生活中的武艺根本不可能像武侠世界里那样容易练成。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幼年家贫,无以为生,10岁左右卖身到陈式太极拳发源地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德瑚家为僮。陈德瑚官翰林院待诏,好观武术。拳师陈长兴常聚同族习武于德瑚前厅。杨拜陈长兴为师习拳,后拳艺大进。40岁许,返故里,在永年太和堂药号授拳为生。后又赴北京传习拳艺。”可以想象,一个人从10岁开始学艺,到40岁以后才成名,这期间要付出多少心血。

4 结语

武侠文化与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颗闪耀的星辰,你中有无,我中有你,纠结缠绕在一起,共同滋润、哺乳着中国人民的心灵。侠无武不成,武无侠不美。武侠文化之所以令人神往,在于它不但能够拯救别人,同时还能自我“拯救”。每个人不可能都成为“路见不同,拔刀相助”的侠客,但都可以拥有一颗慕侠之心;每个人虽然都不能成为“飞檐走壁”的高手,但我们可以在习练武术中体会中国文化的精美与博大。现代社会,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世人由“起而任侠”转为“坐而论侠”,但这并不妨碍武侠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并不妨碍人们对于武术的青睐与喜爱。虽然我们在生活中已很难寻觅游侠的踪迹,但我们可以在习武中重新发现“侠”的精神,时刻提醒我们祖先所拥有过的光荣过去。

[1]王 岗.体育的文化真实[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68.

[2]全唐诗简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65-366.

[3]潘玉采.中国全史简读本·武侠史[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189-192.

[4]董跃忠.武侠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5]王 岗.习武是一种修行[J].搏击·武术科学,2010(5).

[6]阮纪正.武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J].开放时代,1996(3):24.

[7]王 立.慕侠民俗与侠文化史的精神意义[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76.

[8]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

Chivalry Culture and Chinese Wushu

Wei Yi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Suzhou Jiangsu 215021)

Chivalry culture is one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has long history and great influence.The influence of chivalry culture on Chinese Wushu is to each other,for chivalry culture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military morality,Chivalry promoted the spread of Wushu culture,and chivalry books enlarged the developing space of Wushu to some extent.meanwhile,chivalry books,to some extent,misunderstood Chinese Wushu,media technology damaged the real Wushu further,and made the forms and exercise ways were misunderstood by people.

chivalry culture Chinese Wushu military pagenumb r_ebook= books

G85

A

1004—5643(2010)11—0017—03

韦 易(1956~),男,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侠客武侠武术
武侠风
嘿!这才是武侠
中华武术
挂羊头卖狗肉
侠客
护鹿小侠客
侠客李白
武侠影后郑佩佩
武侠教室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