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对大学生教育的价值分析

2010-08-15 00:50
武术研究 2010年12期
关键词:武术道德民族

段 卉

(山西医科大学体育教学部,山西 太原 030001)

1 引言

一般来说,文化是指人类参与一切社会活动的行为表现。武术文化是指人类在发展武术过程中所积累和创造的与武术有关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态,反映了中国国民的思维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言,具有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文价值观。

武术动作复杂,要求较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反复教授,学生勤于练习,由于武术套路表演性太强,技击性不足,单一的教材选择和教学形式,让学生感到单调、枯燥。武术文化因此在武术教学过程中的分量慢慢减少,在大学生的意识中变得很陌生。

武术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武术教育要承担传统文化教育的一部分责任,要建立起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就像学校教育一样,形成独立的武术教育体系,通过武术,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介绍民族传统文化。

2 价值分析

2.1 武术在技术传授的过程中,强调整体合一和道德修养

重视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地位。将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纳入武术教学课中,如武术中的哲学思想,武术中的礼义道德,武术发展的历史流派,武术中儒家、佛家、兵家、道家学说对武术的影响等等,因为中国武术是一个以文化为本,击技为表的结合体,只注重从套路教学入手,只能传授武术的空架势,经过学校武术十几年的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改良武术教学的套路形式,根据不同的传授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简化复杂的套路内容,做到学一招,会一招,懂一招,既锻炼身体又体味武术特点,从一招一式中体会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武术的教育功能不同于其他教育,它是身体教育和文化教育的有机统一。传统武术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含了哲学、美学、伦理、医学、兵法等传统文化的内容。武术在技术传授的过程中,强调整体合一和道德修养,可以使习练者在学习武术技术的过程中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性等特点,起到很好的文化教育作用。

2.2 培育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激起大学生武术学习的积极性

与武术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武术技术形成的依据,是体现武术博大精深的重要内容。武术文化作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重要部分,在教学中纳入其中,对让学生领悟武术动作含义、击技特点和武术表现形式大有好处,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把握武术的本质与特征。另外,武术文化中包含着我们伟大民族的许多精神,对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培育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激起学生武术学习的积极性大有裨益。

2.3 培养大学生道德规范与正确的竞争意识

体育属于人类总文化范畴,其德育的功效被各国教育学家所普遍重视。竞技运动的德育过程,是在遵守竞赛规则的基础上,培养人的团体精神,以及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是一个道德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武术思想理论建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宇宙观之上,其核心是天人合一思想,把人的“道德原则与宇宙的最高根源联系起来,以为宇宙的最高本源即是道德的最高准则或基本准则,于是,很自然地主张求知方法与修养方法一致,以为求知方法也就是道德修养方法。”武术始终将道德的教化放在修身养性的首位,这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是生活态度的铸成。它可以帮助人们摆脱人生的各种困扰,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心理的平衡,达到身心健康的效果。道德心理学家认为,道德对于心理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也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社会的进步使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承受巨大的压力,很多学生不能正确面对竞争。武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可以使学生形成礼让的竞争观,讲究大义服礼、先礼后兵的风度,面对竞争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能够以和谐为价值取向。

2.4 增强大学生宽厚包容意识,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武术文化伦理观念的中心思想是“仁”,“仁”包含了极广的道德范畴,宽容、宽厚是其中的一部分。通过习武,可培养学生宽容大度的去理解人、关心人、体谅人,增强大学生宽厚包容意识。

武术之道表现为通过习武练拳而获得的一种超越性人生价值追求,以及对天道自然、宇宙万物生化之理的感悟和体验。高校武术教学使学生在健身娱乐的同时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尊师、谦和、忍让的道德情操,尊重、接受和宽厚待人的良好品德,有助于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其拥有健全的人格,推动素质教育大发展。

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和谐发展的哲学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术优秀的文化精神具有积极的现代社会意义,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观念。武术文化视人体生命为一大系统,追求个体的身心和谐是武术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武术习练强调心身统一、形神兼修的练功原则,通过身心合修,达到心灵的觉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5 培养大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等有关习武精神的经典名句,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中国人过去把练武术称之为“练功夫”。所谓“功夫”一方面指做一件事所花费的精力与时间;另外,也指在某一事业上的造诣和本领。习武者如此强调“功夫”,致使“功夫”成了武术的代名词流传于世界各地。习武者竭毕生精力“练功夫”,一方面是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同时也是意志品质的自我磨炼。将这种习武精神贯穿到武术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顽强、勇敢的意志品质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6 培养大学生开拓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武术文化发展的灵魂。在新时代形势下,现代大学生首先应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培养,实质上就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武术文化中的创新是以传统武术为源头,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武术进行挖掘、整理、继承和发展。将武术文化中的创新精神融入到普通高校学生的教育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帮助学生对人生目标的确立和知识的学习。

3 结语

中国武术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融摄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性是武术的灵魂。在充满文化竞争的世界格局中,仅仅把武术当作一项体育项目来认识,已远远不够。应当把对武术的认识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充分揭示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文化魅力和文化价值,武术不仅可以健身防身,还可以修身养性,完善人生。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其根本。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武术离开它培育的土壤必然难以发展,民族文化精髓寓意于武术,武术彰显着民族文化。

武术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上,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和人文精神,超出了体育的范畴,在普通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建立于中国传统整体宇宙观之上的武术道德修养方法和积极的侠义思想,熔铸了习练者的道德实践理性的自由意志,是道德意识的自律过程,有助于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武术文化追求和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武术运动广泛的适应性,能够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武术文化心性修养理论,在学生心理健康调节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学校武术教学是武术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之有效途径,也是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环节和载体。作为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发源地,学校武术发展一要为人才培养服务,二要为传承文化服务。所以,学校武术教学应注重武术文化教育,学校武术的发展也应该从武术文化的传承和继承上去着手。

[1]刘惜荣,周洪珍,宋 涛.对中国武术文化历史价值的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118-1201.

[2]赵钟晖.武术文化中武德的继承和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4(4):27-30.

[3]蔡仲林,施鲜丽,葛 耀.论高校武术文化教学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107-1091.

[4]胡少奇.对高校武术发展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6(10):68-69.

猜你喜欢
武术道德民族
我们的民族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中华武术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多元民族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