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体育教育与武术文化传承的思考

2010-08-15 00:50罗少功王惠霞
武术研究 2010年12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弘扬武术

罗少功 王惠霞

(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对学校体育教育与武术文化传承的思考

罗少功 王惠霞

(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学生的身体锻炼”、“体质健康的增强”是当前学校体育的重要目的、任务;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历史任务的当代学校武术教育,应逐渐摆脱西方体育教育的牵引和主宰,在学校体育甚至学校教育中成为一个独立的内容,提升中国武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

学校体育 武术 文化传承

新世纪以来,“拯救民族文化”的呼声风起云涌,党和国家“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迫切,中宣部、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联合出台,使得“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已成燃眉之急。面对波澜壮阔的第八次课程改革,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严峻形势,集文化传承、身体教育于一身的中国(学校)武术教育,将有几多困惑、无奈与契机,窃以为值得每一位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专家与学者的审慎思考与分析。笔者暂以以下浅显的认识借以商榷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1 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历史任务及重大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它联系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存亡。中国长久不衰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拥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坚实的后盾。本世纪以来,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竞争的趋势,人们更加认识到:文化流失是当前各国面临的严重问题。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外来文化的侵入、文化自信的缺失、环境恶化和旅游业高速发展等因素的威胁,尚有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唱着英文歌,过着洋人节,练着跆拳道……”,而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却知之甚少;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上,夺得第一名的竟然是留学生队……凡此种种,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认为:“各国友人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普遍乐观,但绝大多数人认为中国的文化遭遇着严重危机,社会经济和精神文化两者在发展上明显失衡。”新世纪,随着东方文化的崛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强音。

学校是传承人类知识,实现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可能。比起“口承式”、“大众传媒式”教育,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更具有精确性、系统性和权威性。华夏文化能够几千年传承壮大,要归功世代相传的历史典籍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004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出台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在亿万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提出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原则、主要内容及实施途径。

尽管“传承民族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被普遍认知,并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尤其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出台,更把其实施明确并具体化。然而,仔细审视《纲要》中的“内容”、“途径”及“保障措施”等内容,不难看出《纲要》的实施缺乏恰当的“载体”和具体的“可操作性”,从而影响着《纲要》的实施效果与成效的达成。

中华武术是华夏文明长期氤氲滋养而发展起来的传统人体活动方式,与我国古典哲学、伦理学、传统医学、宗教学、兵学等具有密切的联系,其积淀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载量和一贯以之的文化命脉,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武术可以作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载体。同时,武术具有直观学习的特点,特别近30年来中华武术的蓬勃发展,人们对武术更表现出迫切的需要和浓厚的感情,青少年通过对武术动作的理解与体悟,把嵌入在武术动作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民族性格和文化心态,通过学习和演练转化为接受民族文化的教育过程,寓教于乐,在锻炼中学习,在学习中锻炼,既能使青少年乐学好学,同时感悟深邃,记忆深刻(传统文化学习与武术演练的结合在河南已有成功先例)。因此,新世纪学校武术,必须紧扣当前学校教育主题,必须牢牢抓住武术最根本的文化意蕴价值,充分挖掘其文化底蕴,并始终将武术文化本身具有的民族精神作为发展学校武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将武术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使青少年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中得到启迪,而不是将武术作为一种健身的手段进行简单的武术技术的传授。邱丕相先生指出:“深入地发掘武术内涵的民族精神,并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则是武术理应承担的历史责任。从文化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武术当代发展的价值定位,把武术作为一种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资源,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资源和手段,也是武术教育大有所为之处。”[1]所以说,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重要历史任务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 当代中国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内涵再审视

当代的中国学校体育正在经历的波澜壮阔的第八次课程改革,经过认真总结、反思和完善的关键时期,进入了巩固成果和全面推介的新的阶段。“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基本上是在20年来体育教学改革的延长线上进行的”[2]。中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直在强调对学生身体的锻炼、体质的增强,注重学生对基本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等。尤其,面对学生体质连续下降、应试教育倾向依然严重的历史条件,而开展第八次课改以来,“健康第一”成为学校体育甚至整个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健康”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健康”的概念成为学校体育最为核心的概念;特别是,当今中国青少年体质问题引起教育界及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学校体育最高的“七号文件”以来,更要求: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落实中央7号文件主要内容的工作成为我国学校体育近几年的发展走势;加大检查力度,对中央7号文件的落实成为教育部教育督导的主要工作内容。显而易见,“学生的身体锻炼”、“体质健康的增强”已成为当代学校体育的首要问题,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学校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代学校体育的“学生的身体锻炼”、“体质健康的增强”的首要目的任务,必然地决定了一切有利于“学生的身体锻炼”、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增强”的内容、方法及手段等,将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选择。由于武术教育具有场地要求简单,人数多少不限,时间不限等特点,便于组织教学和日常练习,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的增强(尤其在相当多数场地设施等十分有限的城镇、农村学校),武术的教学与训练,当然地会成为许多地区与学校的学校体育之首选。从而说明,第八次课改为学校体育教育实现武术教育文化传承的功能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历史契机。更何况,武术教育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精神,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理想内容。将武术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可以有效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更符合了十六大提出的:“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时事与国策。

3 审度与思考

中国学校体育始终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为根本目标,尤其当代中国的学校体育更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锻炼,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为首要任务。

诚然,武术是我国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然而,在当前需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3]的形势下,我们绝不能忽视它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将其锁定在一个运动项目的狭小空间,肢解中国武术的宏大和深厚;我们应当摆脱“体育”武术的视野,不能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继续框定在“体育”的范畴,将武术教育锁定在“体育课”之内,将武术专业依附在“体育学”之下,将武术的文化建立在“西方体育”理论之中,将国学的中国武术仅仅作为“身体运动”来考量;避免对武术文化生存空间极大缩小,进一步明确:武术文化的内涵是多种文化的集合体,武术技术的存在只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而称之为中国武术的核心要义是其技术之外的文化。

武术是历史的,是文化的,更是民族的。“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经济的发展不是唯一的社会进步指标,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衡量上,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不允许缺失的。社会是由历史中无数个点联接而运动起来的,并在运动中将优秀的文化加以保存和积淀。不断地发展,形成这个社会巨大的精神财富。因此,社会的进步不应该是断裂的,文化的历史是不能够中断的,传统文化需要延续,这已经不是人们是否感兴趣的问题,而是人们必须面对的一种抉择”。[4]武术文化的传播是民族文化复兴的需要,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把“中国武术”框定在“体育教育”中,只能不断地被运动化、边缘化,武术教育只能不断地被弱化、软化[5]。

学校教育应该承担起民族文化的继承、传播和推介的文化责任。因为,对文化的关注离不开教育,教育是文化形成和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中介点。武术作为文化的代表,必须得到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要使中国武术教育地位得到提升,使中国武术教育承担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使中国武术教育成为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学校教育必须要有武术教育,教育过程中必须开设武术课,学校教师人员组成上必须要有专业武术教师,学校教育必须考核中国武术教育。彻底改变武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始终没有走进自己真正的生存空间,没有走进一个本应存在于“艺术的”、“文化的”、“身体的”甚至是“哲学的”的多元空间,而仅仅存活在一个狭小的“体育空间”的现实;使西方“体育学”的武术还原为“国学”的中国武术,使中国人的武术走出“体育人”的武术,使“体育精英”的武术转为面向大众的武术,使存在于俗文化阶层的武术变为上层建筑中的武术。

4 结语

中国武术与哲学、兵学、伦理学、美学等相契合,与中国人的内心素养与精神境界相联系,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早已成为一种文化。中国武术一直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品牌,是中国人区别于异族人的一种标识。中国武术是构成身体文化的中国式表达,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念。中国武术理应是一个文化概念。文化是武技成为中国武术的“魂魄”,文化是武术成为艺术的审美情趣,文化也是中国武术区别于西方体育的“根骨”。

教育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已经成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任务。作为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中国武术,无疑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中国武术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弘扬无疑有着巨大的作用。但仅仅将中国武术教育作为一项运动项目来关注技术的传承,缺失了哲学要义、道德教化、传统审美……而只留下羞涩的名称和外壳,显然实现不了中国武术教育的文化传播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中国武术教育的问题中,文化教育比技术教育更重要。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它的民族性价值,挖掘其社会、文化、教育、艺术等价值。

中国武术教育应逐渐摆脱西方体育教育的牵引和主宰,不断提升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分量,最终在学校体育、甚至学校教育中成为一个独立的内容,提升中国武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

[1]邱丕相.弘扬民族精神中的武术教育[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4):1-4.

[2]毛振明.对第八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前一阶段)的回顾与认识[J].中国学校体育,2009(8):20-23.

[3]胡锦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35,36.

[4]马雅丽.传统文化京剧文化与大学生教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8.

[5]王 岗,等.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61-66.

[6]王惠霞.郑州市小学少林拳进课堂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09.

O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Wushu Cultural Heritage

Luo ShaogongWang Huixia
(P.E.Schoo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Luoyang Henan 471022)

quot;The students'physical exercisequot;andquot;physical health enhancementquot;is an important objective task of the current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Whilequot;To inheritance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mote and cultivate the national spiritquot;are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task of the contemporary Wushu education in school.Then the P.E.of China should be gradually out of the west traction and master of education in school sports,and even become an independent school education in the contents of Chinese Wushu to enhance the status of the field of education.

School P.E.Wushu cultural Heritage

G85

A

1004—5643(2010)12—0029—03

1.罗少功(1970~),男,在读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弘扬武术
弘扬爱国精神
中华武术
武术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弘扬雷锋精神 坚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