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时代中国武术发展的思考

2010-08-15 00:50
武术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武术体育

康 浩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后奥运时代中国武术发展的思考

康 浩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进入奥运面临的中国武术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差异;竞赛项目不明确;竞赛规则的制约等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中国武术进入奥运是不可行的结论。现实表明,中国武术的后奥运时代已经来临,在此结论基础上对中国武术今后在传承、普及与发展进行了积极思考,旨在为中国武术的发展提供一些理性思考。

中国武术 奥运 发展 思考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闭幕,国人振奋之余,又难免有丝丝的遗憾。这种遗憾便是来自千方百计的将土生土长的中国武术推向奥运的希冀再次化为泡影。国人为何力挺中国武术入奥运,或许从以下两方面可以窥得一些端倪。其一,纵观奥运会28个大项302个小项,连邻国日本和韩国都有项目在其中,源于泱泱大国—中国的项目竟无一个,这似乎深深地刺痛与激发了国人的自尊和爱国情感;其二,为“奥运战略”添砖加瓦,毫无疑问中国武术一旦进入奥运将为我国多收入几枚金牌。基于上述思想的引领,为了适应奥运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手术便在中国武术身上进行着,但即便如此斯终也未能如愿以偿。诚然,国人的爱国情感是无可厚非的,中国武术入奥运对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也是不可否定的。但是,“手术”完的这种武术还能谓之“中国武术”吗?还能起到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吗?为了迎合将中国武术作为“牺牲品”,对中国武术公平吗?对中国文化尊重吗?现实表明:中国武术入奥运之旅已暂告一段落。痛定思痛,伴随后奥运时代的到来,我们不妨将这种思想与改革暂搁一边,立足现实,冷静分析武术与奥运存在的问题,思考这些问题能否被克服,以及在此分析基础上给出可行的对策与建议,这才是对中国武术及其发展有所裨益的。

1 中国武术入奥运面临的问题

1.1 中国武术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差异

1.1.1 内部修养与外部表现

中国武术根植于中国宗法制土壤之中,其一大特征是讲究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种礼仪的氛围中它所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理性、修养与德行,表现为自我修养与德行的提升。正因于此使得中国武术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教化手段。

与此相反,建立在西方法制基础之上的奥林匹克文化的特征是天人相分,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在这种规则的环境下它所弘扬的是活力、本能、尊重个性。其外在表现为在“更高、更快、更强”的竞赛目标招引下超越对手、击败对手甚至于将对手置于死地的运动项目。

1.1.2 项目审美

由于东、西文化特点的迥异,导致的中国武术与奥林匹克项目在审美上大相径庭。“在中国武术中,无论是阴阳五行、太极八卦,都强调阳刚阴柔的整体和谐。比如,男女运动员都强调刚柔并济,各拳种柔中带刚,刚中隐柔,展现中和之美。这与奥运会项目极端的体现鲜明特色的项目就不一样,如拳击、举重只适合表现阳刚之美,而艺术体操,花样游泳则表现宜表现阴柔之美。”

1.1.3 项目表现方式

有学者云:西方体育是物理属性的体育,类似于动物,追求高、快、强。东方体育是哲学属性的体育,与植物同属,力求沉、缓、实。中国武术与奥林匹克项目同为对争斗与战争,但却由于其文化背景的不同,造就了中国武术注重写神、写意,体现的是对内在感情的抒发和对内在修养的表现。而奥林匹克项目侧重写实展现的是一种自然美。比如,中国武术套路中的技术动作虽为对实战的总结,但经过总结的技术动作与实战却相差甚远,体现的是一种抽象的技击。而这与奥运会项目的写实的、具体化的特点很是不同,如径赛项目,比赛时与现实生活的技术动作出入很小,基本是一种现实的再现或临摹。

1.1.4 “慢”与“快”

有人比喻东方体育是寻求使蜡烛的火焰燃烧时间加长,为此不断地对蜡烛芯进行修剪,防止燃烧的火焰过大。而西方体育恰恰追求不断加大火焰,使之充分燃烧,力求短期内的最大的亮度,追逐效率。“‘快’是西方体育运动中的最大特征。所有比赛,都有时间限制,不可能无限制地进行。而且人类从不进行‘慢’的竞赛,全是清一色的‘快’的竞争。”这种表面上是项目表现的差异,实则隐喻着东、西自然观的不同。东方体育的“静”、“慢”的活动形式与西方体育的过多的耗散人体的生命能量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使人保持健康。

文化方面的差异,乍看与实际的体育竞赛联系不明显,不足以影响中国武术进入奥运。但奥林匹克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已经构成了全球大背景下的体育主导文化,它不仅表现的是体育领域的项目占领,更是一种文化的侵袭、渗透与独尊。认识到这些,文化方面的差异便成为中国武术入奥运的最大障碍,聪明的西方人绝不会让别人在自己搭建的舞台上宣扬与他利益相悖的“产品”。

1.2 其它因素的制约

1.2.1 竞赛项目不明确

武术进入奥运会,按照奥运会比赛项目的可比性,技术无疑是第一位的,可选择何种项目作为切入点?中国武术有传统与竞技之分;有套路,散打,功法之分;有徒手与器械之分。就单纯从拳种而言,据1983年至1986年三年的挖掘整理统计,遍及全国各地的“渊源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有129个之多。如果将其“全盘托出”,一则尽显庞杂失之重点;二则,在竞技中会加大实施的投入与难度。如果“择其一二”,一则很难起到“以点盖面”的效果,二则如果真的实施了,管理部门无疑会加大对其推广普及力度,这无疑就会对未选中的拳种带来“冷落”。这种“冷落”或许会加速某些拳种的失传灭绝,不利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1.2.2 竞赛规则的制约

奥运会项目,如田径、游泳、举重、射击等,是用速度、长度、高度、重量及其它数量来评价人的身体运动能力。不仅可客观地评价出冠军和名次,还有绝对的记录。而武术项目属于主观评分类项目,这与其它奥运会此类项目相比较又有很大不同,即量化度不高,可操作性不强。从这方面看,裁判员的“公平与否”就显得尤为重要,或许由于裁判员对评分规则的理解发生偏差,就会使得运动员的分数是由难度动作的完成情况而定的,这会使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时会加大对难度动作的练习强度,这样一味的追求“高、难、美”,虽然增加了其观赏性,但这种体操式的量化过后,武术本身包含的身法、神韵、节奏便失去了光华,且武术所包含的东方思维、文化气息也所剩无几。如果将此全盘接受,只能是一种迎合,对武术而言将是穷途末路。

2 对策与建议

奥运会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代表,中国武术入奥运是中西文化在体育领域的一次尝试性交融,但基于以上分析得出中国武术入奥运是不可行的。对此我们也不必投入太多关注,更不必妄自菲薄,因为就文化本身而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各自都有其特色与传统,并无优劣强弱之分。奥运会也只是一个舞台,中国武术失去这一舞台并不意味着再没机会或舞台走向世界。中国有句古话叫“酒香不怕巷子深”,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做好武术这种“酒”,如何做出我们酒的“特色”,再辅以宣传,何愁没有市场。而不是“勾兑”或添加其它的“成分”,追求一种雷同与短暂虚荣去适应某个“小卖部”。

2.1 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绵延数千年,伴随中华文明的发展而成长,但在近代由于经历鸦片战争时期冷热兵器的更替和土洋文化的碰撞、“五四运动”新旧思想的冲突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浩劫都使武术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使得这些时期的武术的出现了停滞,甚至是断代与失传。这对中国武术产生了无法弥补的损失。“文革“后,中国武术的传承和发展现状日益引起社会上下的密切关注。各级政府以及各种民间组织为传承和发展武术作了不小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力度还是不够,其方法也有不当之处。读史可以明智,当我们追忆过去不能不对我们先辈的某些做法扼腕,但我们不能要求前人做事,为了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唯有我们今天的武术工作者在对待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这一问题上保持清醒客观的头脑。按照逻辑,对待任何事物是先继承再发展,对待武术也应如此,我们的这个时代是创新的时代,但事物的发展是有根的,继承和发展、创新是“源”与“流”的关系。譬如我们在武术入奥运这一问题的某些做法就显得有些冒进,为了适应奥运会我们对武术进行了“削足适履”的改革,不适合的奥运的不管是糟粕还是精华统统去掉,使得现代竞技武术有点不伦不类。

2.2 加大普及,双管齐下,共同进步

中国武术要发展普及是关键,乒乓球走大众化的普及与发展路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集技击、健身、养生为一体,随着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教育、休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应积极挖掘中国武术的教育、休闲功能,使中国武通过教育、休闲道路走向大众。中国武术有传统、竞技之分,在普及与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在方向指挥和实施监督中应对此双管齐下,使得二者共同发展繁荣。

2.3 加大武术师资的培养

武术师资是中国武术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普及武术的中枢,因此武术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情况既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教育和健康成长,也关系到中国武术的实施情况和对外发展前景。所以对内有以下几种途径:第一,加大体育教师的武术素质培养,一方面,把优秀大学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去。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加大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使体育教师队伍向着专业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为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改善专业素质创造良好条件;第二,针对一部分体育教师教龄短,经验不足,专业缺失可反聘退休的部分经验丰富的武术教师、民间拳师充当顾问,进行传、帮、带,迅速提高年轻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成长起来。为武术的发展尽力。对外很多专家和学者也做了很多工作,概括起来有三种途径:第一,有武术主管部门设立专门的培养机构;第二,从高校或全国各地武馆中抽取一部分教师或教练直接或经培训后使用,第三,充分发挥全国武术校馆的作用,从小抓起,进行培养。

2.4 搭建自己的舞台,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

步入信息时代,也伴随全球化步法加快,多元文化的交融成为必然。“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如何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将中国元素,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使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席之地,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必然不能懈怠,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的巨大作用,建设大型综合性、多种语言切换、内容丰富、实用性强、趣味性高及支持直播和信息反馈的网站。发挥武术影视的作用和魅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武术进行传播。加大投资,有组织、有计划的派遣表演团到各国巡回表演和向国外大量的派遣教练团、教官团,负责所在地区的武术传播和推广。变自发为自觉,由被动到主动,少用“请进来”多用“走出去”的方针,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

此外,我国已经在多个国家建立了孔子学院,加大对中文的推广。那么如果我们建立“武术学院“来传授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思路。

3 结语

奥运会是一个舞台,中国武术入奥运其目的在于借助这样舞台给世界人民送去健康,展示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但是通过分析,奥运会这一舞台与中国武术是不相适应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对中国武术有充分的自信,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将中国武术推向适应别人舞台而进行的手术中,而是要将这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好好保留与传承下去,让这颗璀璨之珠在世界民族优秀文化之林中熠熠生辉。

[1]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2]李力研.解读体育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172.

[3]黄红田.武术国际化的难点及对策[J].搏击·武术科学,2009(4).

[4]陈 青.奥林匹克背景下的东方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5(3).

[5]庄长宽,赵连俊,黄光志.问题与挑战——浅析中国武术的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9(4).

The Delibe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in the Post-Olympic Era

Kang Hao
(P.E.Schoo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70)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the paper does the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ese Wushu entering Olympic Games,such a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Wushu culture and Olympic culture,the ambiguity of Wushu competition items,the restriction of Wushu competition rules.The paper gets a conclusion that there is little possible to make Wushu as a subject of the Olympic games.Reality shows that the post-Olympic era of Chinese Wushu has arrived.Based on this conclusion,the paper gives some constructive thoughts in Wushu inheritance,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aim to have some delibe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Wushu Olympic Games deliberation development

G85

A

1004—5643(2010)06—0011—03

康 浩(1984~),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武术体育
中华武术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