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像绘画创作的艺术特色

2010-08-15 00:4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贵州都匀558000
名作欣赏 2010年36期
关键词:画家艺术家绘画

□杨 坤(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 贵州 都匀558000)

浅析影像绘画创作的艺术特色

□杨 坤(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 贵州 都匀558000)

影像 绘画 创作技艺 特色

影像绘画是当代艺术家运用绘画的方式表现现代科技催生的影像视觉画面的新兴画种,它利用图像文本资料等进行二度创作,挖掘图片存在的特殊潜能,深化图像文化内涵而建立起来的全新视觉艺术形式。影像与艺术家视觉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处于繁荣的影像时代的今天,影像绘画的发展演变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即影像绘画创作的技艺具有手工性和文化性双重特质,具有个人主观能动性特质以及揭示生活本质的特性。

影像绘画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一个新型画种,即艺术家运用绘画的方式表现现代科技催生的影像视觉效果。影像绘画与传统绘画在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上有本质的区别:架上绘画追求绘画语言的纯粹性。而影像绘画则是利用图像资源进行再创作,调动并深化图像的文化内涵,进而建立新的视觉叙述模式。影像绘画强调作品的绘画手工特性,在制作全过程往往不必遵循传统绘画所要求的程序性和规范性,可以按自己的需求在物象表面涂抹视觉痕迹,因此能充分体验制作过程的纯粹性特质。另外,影像绘画作品与观众能产生的情感共鸣也是他们的主要目标,即影像绘画作品与多数观众进行沟通并使其理解是创作的意图。因此,画面最终的影像形象无疑体现出艺术家感受至深的生活体验和文化观照。

影像绘画缘起 从美术史发展轨迹来看,西方绘画在19世纪中叶便面临着诸多问题,特别是1839年摄影技术的出现使得架上绘画的地位受到空前的威胁。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里认为:“随着艺术作品的技术复制方法的多样化,它的可展览性也大为增强,以至于两种极端价值之间的量变突然变成了艺术品本质的质变……”①由机器复制催生的图像生产,动摇了绘画作品的原创性,也让传统绘画对本真世界的模仿进一步合法化。印象派画家德加、超级写实画家克洛斯以及德国艺术家里希特,都从自己创作的需要出发,巧妙地借鉴了摄影元素,从而扩展了绘画的表现空间及艺术语汇。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说:“摄影是作为一种自命不凡的活动登场的,似乎是要侵蚀和损害一门公认的艺术——绘画。对波德莱尔而言,摄影是绘画的‘死敌’;但是最终双方达成停火协议,根据协议,摄影被认定为绘画的解放者。”②绘画与摄影图像产生了融合,在新的层次上使绘画与摄影的边界逐渐消失,也为后现代艺术呈现出的多元化特征提供了种种可能。安迪·沃霍尔是后现代艺术的始祖,被誉为20世纪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20世纪60年代,他开始以日常物品为表现题材来反映美国现代社会的文化、政治与生活现状,将美钞、罐头、垃圾、明星、化妆品、名人照片一起拼贴在画布上,消解原创性的趋同性图像,形成一种全新绘画样式。正是这种绘画样式彻底摧毁了传统艺术观念中高雅与通俗的界限,形成了一股席卷一时的波普主义艺术运动。例如,在作品《金色的玛丽莲·梦露》中,艺术家直接将大众熟悉的好莱坞性感影星梦露的头像,作为画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复排立。色彩简单、整齐单调的众多影星梦露头像,反映出西方现代城市商业化进程中大众无可奈何的空虚与迷惘。波普艺术给影像绘画带来的启示是:现实的任何图式、影像都可以成为当代艺术的创作素材。在平面化的背景上,采用鲜艳的色彩、平涂的手法将各种现实的图像并置、拼贴起来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

影像绘画在中国的发展 在中国,影像绘画的繁衍发展离不开上世纪70年代前后出生的这一代艺术家,他们大都受过严格的美术专业院校的训练,这一代人自懂事起经历了从黑白电视机到彩色电视机,从照相机(傻瓜相机)到数码相机,暗房黑白扩洗到彩扩,从露天电影到家庭影院,从个人电脑到互联网以及家用摄像机的逐步普及,印刷业的发达,文化教育的普及,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数量剧增,他们历经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影像膨胀时代。他们认识世界就是从读图开始的,各种各样的图像铺天盖地般呈现在他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风尚。认为“谁也把握不住这个时代的整体,我们只是成为无数碎片中的一环”③,“图像时代必然改变着人们的视觉生存方式,大众文化趣味也必然影响艺术家的视觉表达方式……”④图像文本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绘画语境随之发生了转变。艺术家们借用现代技术和技术理性制造新的艺术形式,也同时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觉感知方式。中国当代艺术家希望通过图像来表现艺术作品与当代现实的关系,正是当代艺术内在的文化语境与现实的“图像”的有机结合,为影像绘画创设了有利的条件。年轻的艺术家在康德思想的触动下,认为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仅仅是一种表象,在各种意识形态面前表现出困惑和怀疑,但又不甘心被迷惑。于是,他们挣脱传统现实主义绘画的羁绊,他们按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破坏、重组这个表象世界,他们以图像为媒介自由地处理画面,对来自外部世界的生动图像进行重新编码,制造出若干虚构的画面来表达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的真切感悟。这样,他们的意识形态和艺术表现形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扩展。

影像绘画创作的特点 首先,画家的绘制技艺具有手工性和文化性双重特质。画家制作技艺的手工性不仅蕴含了画家对自然物象的认知,还涵括创作者个体情感乃至精神层面的主观认知,有体现创作者的人生价值观和文化观的一面。在写实油画家的一些作品里我们都不难看出对摄影图像的借用和吸纳。

其次,画家对图像进行绘制的过程也是画家自我控制的过程,具有个人主观能动性特质。具体来说,画家利用幻灯机(或投影仪)放大或制格放大的方式进行绘制,绘制全过程画家带有明显的主观能动性。画家创作时把画面需要呈现的形象放在对图像资料的选择上,依据自身对图像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关注和理解,并不在乎传统绘画所要求的造型问题,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绘制技艺:有借用不同时期的图片,甚至一些坏照片进行二度创作,表现拍照时的晃动效果的,或借用摄像大特写效果的,或表现黑白效果的等等。

第三,影像绘画借用图像潜在的力量,将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琐事与社会现象结合进行主题创作,具有揭示生活本质的特性。依据画家个人体验建立各自的图像世界,表现不同时代的各阶层人员的生存状态以及表现社会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画中的人物不是对现实社会中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体的逼真再现,而是对现实生活某一类人进行模式化复制生产,突出当下社会中人的精神状态。

上世纪80年代先锋派艺术思潮中崛起的代表人物张晓刚被列为中国式“政治波普”流派。利用“文革”老照片进行再度创作堪称典范,早在1993年旅欧考察后,他尝试把“文革”期间老摄影照片挂满画室的墙上以寻求灵感,并查阅了大量的旧报纸和书刊里面的图录。作品里的背景图式有家庭成员、邻居、朋友、小孩等黑白肖像群,后来便开始创作典型的家庭式肖像画,从审美和价值取向的角度来看张晓刚的画作,他采取调侃政治式的绘画语言符号来表述他对时代、社会的感观,在描绘人物脸部时出现特有的红印迹,在小孩、耳部、口袋等地方以细红线相连接。把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文革)每一公民,包括家庭成员、朋友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肖像脸谱化方式呈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的家庭创伤,表达出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封闭和迥异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特质。

上世纪70年代左右出生的画家钟飙是影像绘画的典型代表,他把从小经历的且深刻感受到的种种事物存储于心,然后加以选择重组,绘画作品具有文学性和寓意性的艺术特质。他的作品不拘泥于现实场景,经过拼贴组合,把图像符号化,作品中的事物在不同时空、不同环境意外相遇,一些相关和不相关的事物因此产生了奇妙的联系,产生了莫名其妙的荒诞感。作品《茫茫人海》把反映现代都市生活场景的高耸林立的楼群、休闲广场、行人、露天广场茶座上闲散慵懒的时髦女郎、公交车、警察、中国电信的大幅广告、若干宣传条幅等图像元素拼贴组合在一起,有意思的是在电信广告画面上突然出现一个腾空飞跃的人,在灰调的画面上,吸引观众眼球的是把这腾空而起的人处理为彩色,身后打着极有意蕴的电信广告语:“茫茫人海,呼之即出”,旁边还有几幅常见的官方宣传条幅“发展是硬道理……”,“抓住机遇,振兴……”等等,通过人民大众熟悉的视觉符号展示中国社会变革带来的种种变化。

当代艺术格局是多元混杂的,呈现出媒介多变、文化多元、观念多样的特征,尤其在艺术家把绘画当成艺术生产的今天,存在于图像文化语境下的影像绘画制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在创造新的视觉空间的同时改变着观众全新的视觉经验和视觉感知方式,影像绘画给我们带来了文化视觉的转向,从美术史发展角度来看,其意义是深远的。

①[德]凡尔特·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许绮玲、林志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苏珊·桑塔格:《论摄影》,黄灿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③张小涛:《绘画的抗体》,《艺术当代》,2006年第4期。

④ 范迪安、柳淳风:《“浮游”: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文化属性和视觉语言特征》,《中国美术馆》,2007年第8期。

(责任编辑:吕晓东)

E-mail:lvxiaodong8181@163.com

杨 坤,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猜你喜欢
画家艺术家绘画
酷炫小画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