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斌
(1.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广东广州510262;2.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确认识民主社会主义:实质及其抵制
唐 斌1,2
(1.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广东广州510262;2.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民主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是由社会民主主义演变而来的,随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民主社会主义经历了三次重大历史转型。其基本主张为:在价值目标上,突出“自由、公正、互助”;在理论论证上,主张多元化,淡化马克思主义;在经济纲领上,主张建立混合经济制度;在发展途径上,认同民主法制国家,要改良,不要革命。苏东剧变后,民主社会主义对我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此,在理论上,我们要认清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在实践中,我们要坚决抵制民主社会主义对我国的影响。
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实质;抵制
民主社会主义是西方国家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工党的思想体系。民主社会主义这一名称是从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社会民主主义”演变而来的。“社会民主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欧洲的1848年革命时期,当时还没有独立的工人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员参加了德国的民主派,作为它的左翼提出彻底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为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的策略,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自称为社会民主主义者或社会民主党人。19世纪60年代,德国独立的工人运动和工人政党发展起来后,沿用了社会民主主义一词,但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社会民主主义逐渐具有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多数国家的社会党支持了本国政府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使第二国际陷入瓦解。1917年4月,列宁认为,由于大多数社会民主党背叛了马克思主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当抛弃这一旧名称而改称共产党。1920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世界代表大会规定,凡愿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必须更改党名,称为共产党。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在反法西斯斗争中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合作,意思形态上的对立也有所缓和,但由于东西方关系的紧张化和冷战爆发,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大多数西欧社会民主党领袖坚持社会民主主义立场等原因,国际工人运动的分裂状态未能克服。1951年6月,在联邦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的重建社会党国际的代表会议通过了《法兰克福宣言》,阐述了民主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主张,并且对社会主义阵营和共产党进行了激烈攻击。此后,在当代国际工人运动的文献里,社会民主主义一词逐渐被民主社会主义一词所代替。
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及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三次转变,民主社会主义也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历史转型:(1)以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为标志,从马克思主义左翼转变为中右翼理论。从历史发展来看,民主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同出一源,直到19世纪90年代,民主社会主义还基本上是工人运动中一种马克思主义居主导地位的革命学说和流派。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变化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相继去世,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原先隐蔽着的伯恩施坦公开亮出右倾机会主义和改良主义旗帜,成为以卢森堡为首的党内左派和列宁所批判的修正主义。修正主义很快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各种改良主义者、机会主义者的一面旗帜,对第二国际及其各成员党的理论和宣传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对社会民主党和工会的实践起着支配作用。(2)以哥德斯堡纲领为标志,从中左翼转变为右翼理论。1959年通过的哥德斯堡纲领从理论上概括了民主社会主义在战后所遵循的各项原则:主张世界观的开放性,由工人党转变为人民党,信奉议会民主制,同共产主义划清界线,保护个人的自由权利,主张半公半私的混合经济,坚持只以改良手段争取社会公正和互助等。这个纲领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宣布民主社会主义“植根于基督教伦理学、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从而彻底切断了民主社会主义在世界观和理论方面保留着的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放弃了对马克思主义所论证的共产主义“最终目标”及其“历史必然性”的信仰,哥德斯堡纲领由此成为民主社会主义第二次转型的标志。(3)以“第三条道路”为标志,从右翼转变为半极右翼理论。上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遭到质疑。20世纪70年代末,代表大垄断资产阶级的新自由主义或新保守主义开始向民主社会主义反攻。各国社民党不得不以变革求生存,力图实现其重返执政舞台的目标。于是,“第三条道路”便应运而生了。“第三条道路”传承了民主社会主义的本原口号,但他们对这些价值观念进行了新的解释。强调人的平等不是个人对财富占有的结果的平等,而是人们寻求财富和权利的机会的平等。它放弃公有制原则,主张建立以多种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模式,反对传统的福利国家的高税收、高福利政策,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张建立权力和责任相统一的所谓积极的福利国家,实质上推行的是“半民主社会主义、半新自由主义”的半极右理论和政策。
从最初作为社会主义同义词的社会民主主义,到强调政治民主多于经济民主的民主社会主义,再到现在强调经济自由多于政治民主的“第三条道路”,民主社会主义一步步成为了资本主义既定制度的总体维护者和局部改良者。纵观民主社会主义的三次转变,民主社会主义从20世纪初的放弃无产阶级革命到世纪中叶的放弃马克思主义再到世纪末的倒向自由资本主义,其名虽依旧,质却已改,早已不再是社会主义,而是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1](P217-220)
民主社会主义是肇端于文艺复兴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的政治理论体系。文艺复兴运动使得人的价值得以确立,思想启蒙运动则进一步使“人权”思想得以确立,而且还确立了“人民主权说”思想等一系列现代民主政治思想,这一系列的现代民主政治思想正是民主社会主义最基本的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社会民主党人积极开展恢复党组织的活动,在此背景下,以社会党国际通过的《法兰克福声明》和1959年德国社会民主党通过的《哥德斯堡纲领》两个文件为标志,民主社会主义构建起了其自身的理论体。虽然社会党国际纲领的内容在不同时期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以下内容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民主社会主义以抽象的“人”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1959年,被誉为民主社会主义党纲楷模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哥德斯堡纲领》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概括是“自由、公正和团结”,他们强调民主社会主义不是某种“固定的蓝图”,“而是通过民主化进程来实现自由、公正和团结这些基本价值观念”的世界规模的运动。自由就是从“人”的尊严出发,每个个体都有权在公正的限度内发展自己的个性,积极地参加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公正是指每一个“人”同等地享有生活机会的权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参加社会生活的机会平等;互助指的是个体在法律义务之外相互之间发展出来的一种道德义务,这种道德义务的产生是自愿的而不是强加的。民主社会主义的这些基本价值观念是批评现实状态的依据,衡量改良方案合适性的标准,是对社会作渐进性改造的规范性理念。
民主社会主义主张一种在原则指导下的实用主义政治哲学,主张在论证基本价值的世界观的多元性。这种多元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二战期间,许多国家的社会民主党仍然承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只是不承认列宁主义。二战后,他们只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其思想渊源之一。而当代,不少民主社会主义者在谈到马克思主义时,只是肯定其历史功绩,而不承认其现实意义,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二是阶级基础的多元化。他们认为工业革命造就的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工人阶级丧失了它的一些主要特征,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任务重任应该由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来承担;三是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多元化。社会的国际宣称并没有一个不需要改进和进一步发展的社会蓝图。
民主社会主义的主流派直至战后一直坚持“一切重要生产资料的全部社会化”,这是早期社会民主党纲领的“制度性指导思想”和对资本主义替代方案的核心。经历长达几十年的充满矛盾的讨论过程,现代社会民主党原则上认为:不能再以固定不变的模式设想和纲领,作为政治行动的指导方针,鉴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化模式,瑞典、美国经济调控的经验,自身战后获得执政机会却未能实现许诺而使追随者和选民失望的实践,终于获得了某种共识,导致了新经济纲领的制定,形成了一种混合经济制度的替代方案,主张建立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认为这种“混合经济”可以相互渗透、相互竞争,既能避免生产资料私人垄断带来的不公,又能消除国家垄断带来的僵化与集权倾向。
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设想是,国家民主化以及利用民主和合法的政治全力来限制社会经济权力,实行社会改良。民主社会主义持民主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完全民主观,而不仅仅是一种政治体制,而是一种无所不包的、尽善尽美的生活方式和目标,民主是比任何一个主要目标具有更加优先的地位,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国际民主四个方面,其中政治民主是实现经济民主和社会民主的基础,[2](P137)国际民主是将民主作为解决国际问题的途径,放大一国范围内的民主原则而应用到国际领域。他们认为在实行多党制和普选制的西方国家,国家已成了超阶级的正义力量,暴力手段是对其伦理原则的违背,革命运动会给社会带来破坏性动乱,“阶级斗争”是“人为地有意识的地制造社会分裂”,是“对人类犯下的滔天罪行”,[3](P27)只有通过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既使资本主义社会合理的因素得以保留,又能使非社会主义的东西得以改良,进而平衡有序地过渡到凝结人类共同理想的美好社会。
苏东剧变以后,美国学者福山所宣扬的“历史终结论”开始在我国流行,“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国家实行的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资本主义是人类最后的社会形态,任何试图取代资本主义的方案最终都必然会成为极权主义的祭品;苏东剧变宣告了历史的终结,不是人类要选择资本主义,而是除了资本主义之外别无他途。在此理论背景下,一些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人,开始极力宣扬西欧民主社会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他们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模式”,是生产领域中的资本主义、分配领域中的社会主义,它比科学社会主义更科学、更优越,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路向。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还不够完善,这些思想在社会上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有人要求给予民主社会主义以合法的地位,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4]有人甚至公开撰文指出恩格斯晚年已经放弃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当今中国应当抛弃马克思主义,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5](P38)因此,我们必须正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旗帜鲜明地站到坚决反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立场上来。
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是根本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领域等三个方面。(1)在经济制度方面,民主社会主义者主张的“混合经济”形态,实质上是一种以私有制经济为主、公有制经济为辅的经济模式。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尽管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都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并且也发挥了必要的和有益的作用 ,但这些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经济相比起来,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贡献上,都没有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2)在政治制度方面。在政治领域,民主社会主义拥护议会民主制,其基本观点是完善多元主义民主制度并给它注入活力,其主要政策主张是实行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这实际上就是要取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三权分立体制,这与民主社会主义主张的多党制是完全不同的。(3)在思想领域方面。民主社会主义主张一种实用主义政治哲学,主张把基础的绝对性、手段的实用性和论证的开放性结合起来,在基本价值观念上提倡多元性,反对或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作用和主导地位。现阶段,我国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多元思想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确保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社会主义性质,这与民主社会主义的主张是有本质区别的。
基于以上区别的分析,如何坚定不移地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拒绝“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重大而迫切的课题。要抵制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第一,大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第二,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确保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巩固我国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性质。第三,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贫富差距,抑制两极分化,防止借经济体制改革之机,侵吞国有资产形成一个新生的“中产阶级”,铲除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可能滋生的社会基础。第四,建立健全党的内部监督和群众监督机制,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大力惩治各种形式的腐败,保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铲除民主社会主义可能生长的政治土壤。第五,进一步加强对年轻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锋相对地展开有效的反“和平演变”战略,保证未来社会主义中国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
“尽管这种思想力图标榜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但从其形成的思想渊源和社会阶级基础看,实质上是与科学社会主义对立的。”[6](P74)因此,民主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体系,是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它既不符合中国历史,也不符合现实的中国国情,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唯一道路。
[1]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余文烈.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3]刘书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程恩富,张飞岸.民主社会主义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中国教育报,2007-6-12,(10).
[5]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J].炎黄春秋,2007,(2).
[6]黄家瑶,陈来新.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述评[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唐斌(1978-),男,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200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及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