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南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国家软实力的指标体系研究
胡 南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国家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依据,其战略评估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前提条件。指标体系是国家软实力内涵的具体体现,是一国软实力评估的重要路径。国家软实力指标体系的建构应遵循系统性、可行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以同化力、规范力、影响力三大要件与文化、发展模式、国际制度等八项指标为核心内容。国家软实力指标体系的应用应以软实力指标观测点为基础,对一国软实力进行系统地评估与分析,发现国家软实力的优势及其不足,为国家软实力及其总体实力的建设提供依据。
国家软实力;指标体系;定量分析;软实力观测点
随着国际社会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国家之间以武力征服的代价日益昂贵,军事打击、经济制裁等硬性措施在国际舞台中的地位开始下降,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软性因素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凸显。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在《世界权力的变革》和《软权力》等文章中明确地提出了软实力概念。软实力(soft power)是相对于硬实力(hard power)而言的,即成为“实力的第二张面孔”。[1]硬实力是一国通过军事威胁和经济利诱使他国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的能力资源,而软实力是“一个国家造就一种情势、使其他国家效仿该国发展倾向并界定其利益的能力,这种实力往往来自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国际机制的规则和制度等资源”。[2](P153)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国际政治的新现实,单独以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为主导的国际政治时代已经过去,被人们一直所遗忘的实力的另一面——以非物质力量为主导的实力因素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凸显,因此,对国家软实力评估路径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全球性相互依赖网络逐步形成,这深刻地影响着国家传统实力的内涵与外延,使得国家软实力正在成为国家战略思考的着眼点。国家软实力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它既受到国家内部要素的制约,也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其建构过程应结合这两方面要素。国家软实力的指标化、可衡量化将进一步丰富软实力理论内涵,有助于比较国家之间的软实力状况,分析一国软实力的优势与不足,为寻求国家软实力建设提供依据。
当今国际社会已经进入了大规模实力转移的时代,“实力正在变的更少的转化性、更少的强制性、更趋于无形化”。[3](P107)软实力概念的提出顺应了当代国际关系中实力结构变化的趋势,提供了一种分析实力的新视角。软实力一方面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评估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在实力概念一分为二的情况下,软实力与硬实力相互补充,两者之间的互动成为国家能力的重要体现。在相互依赖的国际社会,软实力不仅可以弥补硬实力的不足,更是打破“大国崛起困境”的新途径。
在约瑟夫·奈的理论中,软实力来源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国际机制的规则和制度等”,[2](P153)但其并没有详尽分析软实力的内涵,导致软实力的内涵成为包罗万象的大杂烩,软实力的重要作用难以为人们所信服。笼统的软实力理论对于分析国家软实力是有害的,软实力理论“必须要有具体内容,以便可以声称对政治产生明确的影响”。[4]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更多的是从美国的文化、意识形态、国际机制加以阐述,他的理论“是基于美国经验,尤其是冷战期间和冷战后美国的世界经验而得出的”,[5]以具有美国专属性的软实力理论对其他国家进行评估是行不通的。国家软实力建设要厘清其内涵与外延,以便可以全面、系统地描述国家软实力的特征和发展状况,使其成为评估一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全球实力性质的变迁,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时代,其综合国力的提升需要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共同发展。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军事实力实现快速增长,而国家的软实力发展却相对滞后,成为制约中国和平崛起的瓶颈。中国硬实力的急剧增长使得国际社会对其恐惧加深,国际社会不断提出“中国威胁论”的论调,使得中国陷入发展的“困境”。中国领导人已经意识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性,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在十七大会议上明确地提出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因此,软实力建构成为提升中国综合国力的必经之路,而国家软实力的战略评估是软实力建设的铺路石。
国家软实力的战略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和理论价值,然而空泛的软实力理论是难以分析国家软实力的现状,“据此难以通过操作化来衡量比较两国软实力的差距”,[6]国家软实力的指标体系建设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国家软实力的指标体系应使其指标系统化,依据其对一国软实力进行战略评估,据此可以充分的了解一国软实力的现状,并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地区软实力的优秀之处,弥补自身软实力发展的不足,使其成为提升中国软实力及其国家总体实力的有效途径。
国家软实力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为了全面、系统地评估国家软实力的特征和发展状况,需要对国家软实力进行科学地分析,在建设国家软实力指标体系时,应该尽可能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状况成为国家综合国力评估的前提条件。[7](P26)软实力是一国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软性力量的有机组合,对国家软实力的战略评估不能只考虑单项要素,必须采取系统设计、系统评价的原则,才能全面、客观地评估国家软实力。首先,软实力的各项指标应该有足够的覆盖面和代表性,能够全面、客观地描绘国家软实力的全貌;其次,软实力各项指标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并且结构层次清晰,能够形成软实力的体系。国家软实力的指标体系在结构上应该合理清晰,形成指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内容上,其应该具有足够的覆盖面,指标和数据应该具有代表性。
国家软实力指标体系的目的性在于能够评估国家软实力的优势与不足,因此,其必须遵循可行性原则。一般来说,指标体系中指标数量的增加会导致操作上的繁琐和成本的增加,使得指标体系失去其存在的价值;而过少的指标并不能反映软实力的全貌。因此,软实力指标的选取要有针对性,即根据国家软实力的特定内涵,确保所选取的指标体系科学地反映软实力的特性。另一方面,国家软实力的指标体系从理论上而言,可以设计一个比较完美的框架模式,包含国家软实力的各项指标,但实际上众多数据和资料都无法支持理论模式上的软实力指标体系,从而使完美的指标体系设计无实际应用价值。为了克服这种现象,指标体系设计之初就必须考察好国家软实力内涵及其外延的各个方面,确定各项指标具有可操作性,以使其具有适用能力和可行性。
定性分析是研究判断事件的标准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对事物性质的观察;而定量分析是通过各类指标直接评定分数或者依据等级评定分数,达到量化的科学方法,是对事物度的观察。“国际关系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更不会相互排斥”[8](P114)国家软实力指标体系建设一方面应对考察对象进行定量分析,直接以数量来表述事物的发展程度;另一方面也要对于考察对象进行定性分析,考察对象的特征和发展状况等,同时,依据定量分析的数据进行性质上的描述。
指标(target)一词来源于自然科学领域,通常指预期中的标准、规格、指数等,随着定量分析方法重要性的突出,指标在社会科学中应用频率较高。指标体系是为了反映事物的特征,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指标有机的构成,“是一个由诸多相互联系的构成要素组成的指标群”。[9](P157)国家软实力的指标体系是为了科学、客观地评估国家软实力而设置的一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指标范畴,由同化力、规范力和影响力三部分和八项指标共同构成,是软实力评估的核心内容。
同化力是一国自愿效仿和追随他国魅力,“能够让对方愿意认可、接受并效仿,甚至成为自己价值和文化的一部分”,[10]转化成为他们的行为方式或行为准则。同化力主要来源于文化和发展模式两个方面。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排除了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和结果,专注于人类的精神财富。文化虽然无法为我们用肉眼所见,但是文化的作用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文化因素可以作用于人,从而可以间接的改造客观世界。软实力中的文化因素是通过各种传播途径使他国了解、接受本国的文化、观念等,从而对他国形成强大的同化力,使他国行使符合本国意愿的行为方式达到国家目标,使其行为更加具有合法性,遭到更少的抵制和反对。发展模式是国家在相互依赖时代背景下,实现国家目标的一种战略选择。所谓发展模式是“一系列带有明显特征的发展战略、制度和理念”。[11]国家的发展模式是软实力的重要内涵,成功的发展模式可以创造一种优势,让其他国家效仿,这样无疑使具有发展模式优势的国家形成了软实力。发展模式需要具有某些优良的特性,只有那些面对国内外冲击而仍然能够保持稳定性和能够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发展模式,才能成为国家的软实力而得到国际社会广泛的承认和学习。文化与发展模式的强大同化力能够使受到同化的国家对具有同化力的国家产生亲和关系,从而使其在国际事务中容易支持有同化力的国家,在对外政策上易于偏向有同化力的国家。
规范力是确立一种在某种程度上使他国能体现本国意愿的导向能力。如果一国能够建立与国际社会相一致的国际准则,那么其他国家必然在设计者的框架下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限制了其他国家的行为能力,而设计者在国际社会实现自己国家利益更加的容易。[12]规范力主要来源于国际制度和外交能力两方面。国际制度在当今社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它是在国际社会某一领域内,国家行为体在认识上趋于一致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国家可以通过建立和主导国际规范影响世界政治的议事日程,这样通过软实力影响了他国的偏好,有利于本国国家利益。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建立国际组织、塑造国际规则、制定政治议程使其与本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念相吻合,这样其行为就更可能在他国看来具有合法性,也比使用军事手段和经济手段更加的廉价。国家的外交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规范力,当国家的外交政策被视为具有合法权威时,国家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控制议程的能力,这有助于国家软实力的建构。外交能力是形成软实力的重要途径,积极提出各种符合自身国家利益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构想,将本国的意愿为国际社会广泛的接受,必然会转化成为有利于本国的制度、规则等,在这种国际制度、国际议事规则、国际组织中发挥自身的作用,有利于实现国家利益,树立积极的国际形象。具有强大规范力的国家,它需要变更的可能性会更小,在限制自身行为,损耗自身利益方面具有大量优势。
影响力是指在国际社会中的一国受他国认同而享有的力量。影响力是由于本身的优势或者通过各种途径所产生的巨大积极效应。影响力分为国际影响力和国内影响力。国际影响力主要来源于国家形象和国际传媒;而国内影响力主要来源于国内状况和科技信息。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对国家的分析和评论。积极的国家形象可以促进国家同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消极的国家形象可以使国家陷入发展的困境。因此,一国要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自身的威望,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建构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身份,从而谋求或者扩大国家在地区或者全球的影响力。国际传媒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媒体的影响力不但直接耦合了软实力,它本身也成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3]这样看来,国际传媒与软实力有着内在的关联。国际传媒不仅可以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同时,也是传播软实力要素的载体和渠道,国家在国际传媒中的力量优势将决定着本国有着更多的机会传递有利于自身的信息,对他国造成强大的影响力。
国内状况主要包括国民素质和政府能力两个方面。国民素质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和谐与国民的素质都是离不开的。尤其在当今社会,经济、科技、军事方面激烈竞争的背后都是人的竞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中,国民素质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能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政府的政策制定的能力和执政能力低下,国家便难以形成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科技信息要素在新科技革命以来发挥重要作用。一直以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的每一次生产力的提高,文明的进步都和科学技术密不可分。在信息革命时代,信息成为科学技术的重要方面,是国家发展的决定性资源,在国家总体实力中发挥着支柱性作用。国家实力已经开始从“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即遵循从“经济战”向“知识战”转变的国际战略流程,[14](P24)而知识战的关键在于科技信息,所以科技信息对国家形成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同化力、规范力、影响力是构成软实力属性的三大要件,三者之间能够并列存在,也能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普世性的文化和发展模式的同化力有利于建立国际制度和外交能力的规范能力,规范能力的建构恰恰能形成对国内和国外的巨大影响力,强大的影响力对同化力、规范力的建设也有着积极的影响。文化、发展模式、国际制度、外交能力、国内状况、科技信息、国际传媒、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八项核心要素,是对一国软实力进行评估的代表性指标。软实力的三大要件和八项指标共同构成了国家软实力的指标体系。
国家软实力的指标体系是由同化力等三大要件和文化、发展模式等八项指标构成的体系,通过各项指标观测点对软实力指标分析,能够更加有效地反映国家软实力的状况,更加系统地研究国家间软实力的优势与不足。
为了对国家软实力进行定量分析,在软实力指标体系定性分析的基础建立软实力指标观测点,使得指标易于量化。为了全面、精确地分析国家软实力状况,我们将软实力的观测点分为定量型的观测点和综合型的观测点。定量型的观测点即所谓可以直接根据数量进行评估的观测点,例如外国留学生的人数;综合型的观测点即所谓观测点具有抽象性,不易量化。例如国民的凝聚力。对于综合型观测点我们要对其“定义进行严格的界定,然后赋予定义指标,之后确定标度”[8](P202)软实力指标体系设定了30个国家软实力观测点,其中23个观测点是定量型观测点,7个观测点是综合型观测点。
国家软实力观测点构成表
国家软实力指标体系的应用将软实力各项指标通过软实力观测点进行量化,达到真实、有效的评估国家软实力的状况。国家软实力指标体系的应用不仅可以比较国家软实力的各项指标之间的优势与不足,而且还可以比较国家之间总体软实力的差距,这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国际社会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国际政治的性质发生了重大的变迁,软实力越来越成为衡量国家国际地位的核心成分,将其置于战略高度成为国家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根本要求。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软实力理论的提出为国家软实力评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软实力指标体系由同化力、规范力、影响力三大要件和文化、发展模式、国际制度、外交能力、国内状况、科技信息、国际传媒、国家形象八项指标构成,应用软实力各项指标选取的观测点,使其成为评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工具。国家软实力指标体系的建设是对软实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理论价值向实用价值的转化,为有效的评估国家软实力状况,发现其优势、不足以及国家软实力的差距提供理论依据。国家软实力指标体系研究也是中国将软实力纳入国家总体实力建设的必要条件,是中国战略思考的着眼点。国家软实力指标体系建设能够有效的推动中国软实力建设,打破“中国威胁论”的悖论,提升中国综合国力。
[1]Peter Bachrach,Morton S.Baratz.Two Faces of Power[J].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62,56(4).
[2]Joseph S.Nye,Jr.soft power[J].Foreign Policy,No.80,Twentieth Anniversary(Autumn,1990).
[3]〔美〕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美〕布兰德利·沃麦克.“软权力”评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9).
[5]庞中英.中国软力量的内涵[J].嘹望新闻周刊,2005,(11).
[6]阎学通.中美软实力比较[J].现代国际关系,2008,(11).
[7]〔美〕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M].何小东,盖玉云,等译.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
[8]阎学通,孙学溪.国际关系实用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黄硕风.综合国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0]陈玉刚.试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软实力的构建[J].国际观察,2007,(2).
[11]门洪华.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J].国际观察,2007,(3).
[12]苏长和.中国的软权力[J].国际观察,2007,(3).
[13]程曼丽.论我国软实力提升中的大众传播策略[J].对外大传播,2006,(10).
[14]王家福.国际战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胡南(1985-),男,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论、中国软实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