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蓉(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1)
一曲勃发着原始生命力的赞歌
——《安塞腰鼓》解析
□吴蓉(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1)
安塞腰鼓生命力灵魂艺术手法
安塞腰鼓是关于生命和灵魂的艺术,安塞腰鼓的美就在于它没有任何人工雕饰的痕迹,它的美勃发于黄土上壮汉们的灵魂的深处,它是与黄土地相契合的、充溢着生命原动力的舞蹈艺术。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在一千多字的短文里,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反复、夸张、通感等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安塞腰鼓表演时的波澜壮阔的场景。
《安塞腰鼓》是著名作家刘成章先生的一篇散文,后选入中学教材,作者通过千字有余的文字,淋漓尽致地描绘了黄土高原上大气磅礴的安塞腰鼓的表演场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安塞腰鼓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文章集中表现了陕北人夺取胜利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质朴、乐观的性格。安塞腰鼓是伟大的艺术,而这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亦是散文中的精品。每一位阅读者在惊叹于作者无比精妙传神的文字艺术的同时,更为黄土地上的安塞腰鼓所传达出的激越、雄浑、酣畅淋漓的生命力量所折服。
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伟大的黄土地孕育了两样伟大的民间艺术。一是信天游,另外一个便是安塞腰鼓。与信天游一样,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安塞腰鼓队伍往往有几十甚至成百上千人组成,表演时气势非常壮观。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鼓声,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黄土地生活着的人们的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的震撼。安塞腰鼓和信天游表达的艺术情感又是不同的。如果说信天游表现了黄土地苍茫、恢弘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的苍凉一面,那么安塞腰鼓则表现了黄土地的热烈、激越、昂扬、充满勃发生命力的喜庆的另一面。安塞腰鼓展示出的正是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安塞腰鼓》最大的艺术特色,就在于作者用独具匠心的词语准确地把安塞腰鼓这种最具魅力、最本质的精气神展现出来。
安塞腰鼓的特点就是粗粝豪放,充满力量和喜庆。与细腻清秀、婉转含蓄的江南丝竹相比,安塞腰鼓以豪放粗狂、铿锵有力而独具别样的艺术魅力。作者为了能够表达出安塞腰鼓的这种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质,在文章中运用了一系列贴切而又传神的比喻。作者用“骤雨”形容急促的鼓点,用“旋风”形容飞扬的流苏,用“乱蛙”形容蹦跳的脚步,用“火花”形容鼓手闪烁的瞳仁,用“斗虎”形容鼓手强健的身姿,可谓想象力丰富而独到。这是一组极具动感,充满力量的词语,“骤雨”强调了击鼓的速度之快、力量之大;“旋风”写出了随着鼓点起落而舞动的流苏酣畅淋漓,飞扬激越的场景;“乱蛙”写出了鼓手脚步的敏捷,快收猛放、张弛有度;用“火花”形容鼓手的瞳孔,既写出了鼓手眼神的坚毅,又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给人无限的希望;“斗虎”则将安塞腰鼓的表演精髓传达出来,写出了安塞腰鼓表演时的刚劲激昂、剽悍威武的气势。
而作者对击鼓手动作的细腻刻画,是紧紧围绕生命力来描述的。作者说,安塞腰鼓“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为什么作者会有如此强烈的感受?这是因为鼓手们用激越的鼓点和充满力量的舞姿淋漓尽致地阐释了黄土高原上庄家汉子旺盛的生命力。为了表达这种独特的生命力,作者几番渲染,用足笔墨。文章一开始就气度不凡,“一群茂腾腾的后生”,“茂腾腾”准确写出了年轻人身上充满的朝气和活力。这样的朝气并不是轻浮,而是朴实得“像那片高粱”,不张扬、不招摇。但是这样朴实的外表下面却孕育着无穷的生命力。他们把这种生命力倾注在腰鼓的表演中——“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是一股发挥到极致的力量,毫无保留,不留任何退路的力量。他们在高原汉子们身上形成一股左奔右突,束缚不了,也阻挡不了的生命力。它气贯如虹,响彻云霄,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作者诧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作者把视角聚焦于庄家汉子脚下的黄土地。《安塞腰鼓》告诉人们的是,安塞腰鼓的美就在于它没有任何人工雕饰的痕迹,它的美勃发于黄土地上壮汉的灵魂深处,是与黄土地相契合的、充溢着生命原动力的舞蹈艺术。壮阔、豪放而又热烈的舞蹈,因为有了千沟万壑、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作为映衬,构成了一幅极具张力的图画。因此,要真正解读安塞腰鼓的艺术特质,就必须真正了解孕育安塞腰鼓的黄土高原。
在一千多字的短文里,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反复、夸张、通感等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安塞腰鼓表演时的壮美。比如作者将鼓手比喻成高粱,便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比喻。这不仅是因为高粱和鼓手都是黄土高原特有的风景,更是因为他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即都具有质朴的品质。而作者在描写演奏场面时,将山崖比成牛皮鼓面,简直是神来之笔,一下子把气势非凡的场面烘托出来了。文章中排比手法的运用也非常娴熟,比如作者用“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来形容欢腾的腰鼓表演。“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从声音到色彩,从听觉到视觉,全方位展示了安塞腰鼓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再比如文章中通过不断重复来达到反复咏叹的效果的手法也值得借鉴。“好一个安塞腰鼓”文章中出现了三次,每次独立成段,不仅给全文定下了基调,而且不断将表演推向高潮,在全文中起到了层层推进的作用;“隆隆”一词文章中连续出现了六次,前三次是描写击鼓时发出的声音,后三次是形容观众的感受。正如厚夫所言,作者的反复咏叹,“每段都有新意,层层递进,直把情感步步推向高峰,同时更加强了散文的诗意美,使通篇散文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①。
虽然文章中运用了多种手法,但是文章中运用得最多,也是最为成功的手法便是对比。作者用对比来渲染安塞腰鼓表演时的气势,不仅将表演前后的场景作了对比,而且将滋养了安塞腰鼓的黄土高原与“多水的江南”也作了对比,构成了一幅亦动亦静,短长结合,虚实相生的安塞腰鼓表演图。
第一,在人物造型的塑造上,开头和结尾描写表演前的安静和表演后的寂静,虽然只有寥寥数笔,但是却与表演时的喧闹场景构成强烈的对比。文章开头作者将笔墨集中在鼓手们“沉稳而安静的神情”上,此处以静衬动,正是沉稳的神情下面,巨大的生命力在酝酿和勃发,表演的大幕马上就要拉开;在闹腾腾的表演后,作者又以“鸡啼”反衬喧闹之后的寂静。这种亦动亦静、动静结合的写法,描写出了鼓手们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魅力,给读者以很强的艺术震撼。
第二,在遣词造句上,短长结合,点面结合,有时候一言两语即成一句,一句话即独立成段。与其他舞台艺术不同,击鼓表演强调的是节奏、力量和气势。作者用“震撼”、“烧灼”、“威逼”等具有动感和力量的词语来表现鼓手们表演时的急促、干脆、有力的气势,可谓恰到好处。此外,作者一连用七个短词“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舞蹈表演的全过程也就跃然纸上。在表现安塞腰鼓表演时的宏大场面时,作者又选择了一些气贯如虹的排比。比如作者用“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来形容安塞腰鼓表演时磅礴的气势,可谓相得益彰。
第三,在场景描写上虚实相生。作者写安塞腰鼓表演时的壮烈、喧闹的场景是实写,而写观众的感受的时候,又嵌入了虚写的成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是实写。而作者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等可感、可触、可观的词句来形容表演场面的剽悍威武和气壮山河,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作者继而用“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来形容这一场面带给人们的瞬间的体验,便是虚写了。作者写舞姿,“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是实写,而“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则是虚写,作者从观众体验的角度,体悟到鼓手们是把日常生活的感受和对生命的体验,融入了对安塞腰鼓的表演中,最终达到人鼓合一,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①厚夫:《高原生命的火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名作欣赏》,2001年,第5期。
吴蓉,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声乐表演及教学。
(责任编辑:吕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