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盲诗人荷马的另一双流波顾盼的明眸

2010-08-15 00:42:44马彰铭
名作欣赏 2010年16期
关键词:赫克托特洛帕里斯

/马彰铭

海伦:盲诗人荷马的另一双流波顾盼的明眸

/马彰铭

荷马史诗诞生近三千年了,至今,对于每一个有幸读到它的人,还是像面对初升的旭日,那样清爽、那样鲜亮、那样雄浑,磅礴气势扑面而来。

人们津津乐道于史诗中那些有胆有识,叱咤风云的男人:阿喀琉斯、赫克托耳、俄底修斯、阿伽门农。

其实,史诗里面的那些女人也是让人难以忘怀的:忠贞贤惠的珀涅罗珀、凄苦而又深明大义的安德洛玛刻、温柔惆怅的卡吕普索。

而这些女人之中,最引人注目的,却是那抛弃了前夫和爱女的海伦。她的引人注目,不仅因为她的绝代佳容,因为她引发了那场牵动千军万马、旷日持久的特洛亚大战。更因为荷马史诗对她的异乎寻常、石破天惊的评价:有批评、有指责,可是,占主导地位的却是对她深切的同情、高度的赞赏。

如何对待一个生命(当然是人的生命),荷马史诗通过对海伦形象的塑造蕴含了一些非常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就是无论有多少负面的理由,一个生命中所蕴含的重大价值都不应该因此而贬抑、抹杀。作品中海伦首次登场,是在大战进行到第十个年头,她的前夫墨涅拉俄斯和现在的丈夫帕里斯在城外摆开架势,准备决一死战。闻讯后,一向深居简出的海伦,急忙赶往城楼观望。城楼上正在观战的特洛亚长老们,凭直觉意识到:眼前这个拾级而上不同寻常的女人,就是闻名已久的海伦。对于这个给自己城邦和亲人带来巨大灾难的女人,他们没有装出视而不见,也没有诅咒,没有丝毫的鄙夷,发出的竟是由衷的赞叹:“她简直是一个不死女神的肖像。”“为了这样的一个女人,谁还怪得特洛亚和阿开亚的战士吃这多年的苦呢?”(荷马:《伊利亚特》,傅东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下同)。史诗借这样一些老迈而德高望重的长者表达如此的感慨,震撼千古,意味深长!它告诉人们,由某个生命所体现的登峰造极的美,不仅仅属于这个生命,它是大自然和人类共同努力之神奇创造的完美凝聚、辉煌展现。它形象地蕴含和昭示了生命的美好及其发展的最高尺度,对美的极致的高度敏感,情不自禁、奋不顾身的追求,这种迷狂,恰是生命对其本义的真正领悟。

史诗紧接着用下一个片断表明,一个理想美的生命,不可能、不应该仅仅是外貌、体态的夺天工之造化。特洛亚老王普里阿摩斯要求海伦给他和长老们介绍城下敌方一些主要将领,海伦借此尽情倾吐了她郁积的心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海伦是非常善良、非常真诚的:这个事件与她有关,但她当初是无意的,而为此,普里阿摩斯家族的绝大多数人已对她尽情侮辱,她完全可以因此宽宥自己,推卸责任。可是她没有,她还是当众毫不留情地痛责自己,而这很可能会给那些恨她的人提供新的口实,遭致更深重的折磨。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海伦是非常深情、非常坦率、非常勇敢的,她还倾诉了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和自己极度的孤苦:“我为着要跟你家公子到这里,以至于抛弃我初婚的洞房,以及我的亲族、我的爱女和跟我一块儿长大的那些好朋友,现在想起来,倒不如让我早些儿苦死的好了。可是命运并不替我这样的安排,以致我要无穷无尽地伤心下去。”说这些话的时候,她不是不知道,她给这个人和他的儿孙带来了什么样的苦难,她不是不知道,眼前这个人掌握着她的生杀予夺的大权。而她的话,毫无疑问捅到了对方的痛处,虽然对方相当宽厚。可是,谁的承受力都不可能没有限度,难保他不会翻脸。可见,这时的海伦为了忠实于自己的真情,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灵魂是生命的阳光,天工造化有程度之分,灵魂的发展亦然,无尽的狂风、厚重的阴霾都不能减弱、都不能遮盖。这该是何等强劲的生命的阳光啊。天然之美和灵魂之美都达到了极致,二者又是交融的,只不过,在神情里,灵魂之美还显得朦胧、微妙,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就像还被晨雾轻轻笼罩着的朝阳。而海伦在这个特定环境中的谈吐行为,灵魂之美已如日中天,那样鲜明,那样强烈地照耀。这就是古希腊人心目中理想美的生命,这就是海伦。

海伦形象的启示之二,就是对生命的重大抉择,有的不能做简单的是非、道德评价。

海伦该不该抛弃丈夫、爱女,随帕里斯出走?史诗有批评、有指责,但也没有全盘否定。史诗并不是要借此提倡妇女不忠于自己的家庭。在史诗里,浓墨重彩描绘了安德洛玛刻对丈夫赫克托耳、珀涅罗珀对丈夫俄底修斯的痴情,倍加赞扬,至今令人感叹不已。史诗只是要借海伦的出走提醒人们注意人类生活中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当年,摆在海伦面前的,一头是亲情(对家乡、家庭、亲朋好友的感情皆在其中) ,另一头,是爱情。任何生命正常的成长、发展,这两个方面的需要都是最根本的,不可或缺,相互不可替代的。有些生命是幸运的,可以两全,没有取舍的烦恼;有些生命则不然,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抉择。不管选择哪一头,都有情可原,都不能做简单的是非、道德评价。因为,这两个方面的价值、意义,都是为人类所公认的。海伦就面临这种局面,最终,她选择了爱情。

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海伦的前夫墨涅拉俄斯,虽然他是个很厚道的人,但海伦对他没有爱情,这不仅因为婚姻不是由海伦做主,是由她的父亲安排的,而且因为,直到帕里斯和他的祖国消亡之前,史诗也没有提供任何海伦和墨涅拉俄斯情趣相投的描写。而海伦与帕里斯的感情是爱情。当初二人一见钟情,帕里斯醉心于海伦的极美,对海伦也没有欺骗和根本意义上的强暴;从形式上看,海伦是被劫的,但她内心的天平在此之前已倒向帕里斯,她的不情愿只是暂时的姿态而已。海伦看中的是帕里斯的俊美潇洒、善解人意、甜蜜温存,不能说这些都是表面的、无足轻重的东西。更为可贵的,他们的感情不是一时的冲动、心血来潮,他们共同生活了19年,仍然情投意合,经受住了时间、风雨的考验。

尽管如此,海伦还是非常不幸的。首先,她无法忘记自己为了爱情不得不抛弃的家乡、家乡的亲人好友,这种思念是爱情替代不了的,这种痛苦也不是一般的痛苦。人的生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不能分割的,而被她割舍的那一切,恰恰正是她过去生命的全部意义、价值之所在。所以,她经受的是生命被肢解的熬煎。她平时还不能袒露,只能深埋在心底,因为她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在特洛亚老王和长老们面前的倾吐,是她再也无法克制、无法忍受的迸发、宣泄。海伦的不幸还不限于此,来到特洛亚后,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家庭成为她存身的整个世界,这是一个大家族 (仅儿子就有50个) ,这个天地里的绝大多数人对她都是咬牙切齿的。在阵亡的赫克托耳的遗体前,她哭诉:“这家人家的其余的人都侮辱过我——你的兄弟们,你的姊妹们,你的兄弟的富有的妻子们,连你的母亲也在内。”本来已经十分凄苦的生命还要遭受如此惨重的摧残。

海伦形象的启示之三,就是恳求人们,不管处境如何,都不能丧失对其他生命的公正、仁慈。

这是史诗塑造海伦形象最根本的意愿。前面那些描写所包含的见解,是这一根本意愿具体而比较含蓄的呈现。史诗通过特洛亚老王普里阿摩斯和他的儿子、特洛亚人的主帅赫克托耳对海伦的态度做了更直接、更鲜明的传达。

如果按照他们大多数家人的那种逻辑,他们对海伦应该更严厉、更冷酷无情,可是他们没有,而且恰恰相反。在城楼上,老王如此宽慰神情紧张的海伦,“好孩子”,“我对你并没有恶感,我只怨天上的神”。在《伊利亚特》的结尾,海伦向赫克托耳遗体最后告别的时候,这样说道:“你的父亲待我是再温和没有的,就是我自己的父亲也不过如此。”“在我离开家乡以来的19年里边,我从来没有听到过你一句粗鲁的或是轻蔑的话。”他们能够这样对待海伦,是因为他们对人、对生活有极深切的感悟、理解和爱。他们没有因为所遭受的巨大苦难与海伦有关就模糊了自己的眼睛,就麻木了自己的心灵。他们明白,对于美的理想的沉醉、追求,是人的正常本能,不能由美来承担责任;他们并未完全肯定海伦的离家出走。但他们懂得,海伦所要求的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她不得不做的抉择情有可原;随后希腊联军为夺回海伦掀起的大战,问题更为复杂,有对美的渴求,有自尊受到伤害的愤怒,有对特洛亚财富的热衷,这里面,也有特洛亚人的责任。如此种种,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一言难尽。不能否认其中海伦的责任,但她的责任是次要的,是微不足道的。家里绝大部分人将怒气几乎都倾泄到海伦身上,是极不公正的。如果家人们对海伦不是那种态度,他们或许有可能流露对其离家出走的不以为然。可能对她会有一定责备。但是现在他们却不愿、不能如此,只有这样,才能多少减轻这个相当美好而又非常不幸的生命不该承受、难以承受的过分的苦难。赫克托耳不仅有对海伦的体谅,他还决不容忍人们对海伦的不公:“你每次都向他们抗议,都出于你的一片好心,用你自己的那种彬彬有礼的态度阻止他们。”就连海伦现在的丈夫帕里斯,虽然对海伦没有冷落,还有爱情,但由于他在这个家庭中的特殊处境和他有些柔弱的性格,都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如此保护海伦。

赫克托耳的去世对海伦不是一般的打击,她如此悲叹:“现在我向你洒这些悲哀的眼泪,一半是为你,一半也为我自己这个苦命的人。从今以后,特洛亚的广阔国境里面再没有一个人待我好了,再没有一个人跟我做朋友了。”在这个世界上,她的生命失去了唯一有力的屏障,从今以后,只能遭受凄风苦雨几乎没有遮蔽的强劲的吹打。

海伦的悲哀、海伦的呼唤,三千年后的今天听来,依然让人震颤不已。今天的人类,仍然在渴求着公正、仁慈!它们即使不能完全消除,起码也能减少那些可见、不可见的,折磨他人,可能也折磨我们自己的苦难。

作 者:马彰铭,晋中学院文学院讲师。

编 辑:张乐朋,wudan5d@163.com

猜你喜欢
赫克托特洛帕里斯
马修·帕里斯的行程地图与中世纪地图制作者世界观的转变
美国表姐妹直播玩枪走火身亡
环球时报(2022-03-29)2022-03-29 17:18:26
《弄丢了壳的小乌龟》
拉德布鲁赫和康特洛维茨
法律史评论(2020年2期)2020-04-13 05:56:08
五只小猴子烤生日蛋糕(上)
五只小猴子烤生日蛋糕(下)
赫克托的田园生活
赫克托耳之死
白宫“御裁”乔治·德帕里斯
知识窗(2015年12期)2015-05-14 09:08:22
帕里斯·希尔顿 混血才女,再度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