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代小说中自然原型的生态启示

2010-08-15 00:42任宇红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石家庄050016
名作欣赏 2010年15期
关键词:哈代荒原原型

□任宇红(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石家庄 050016)

哈代在青年时期广泛阅读了具有进化思想的哲学著作如斯宾塞的《生物学原理》,达尔文的《物种的起源》,赫青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等,领悟了达尔文主义思想的精髓,这对他的社会观以及道德观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其小说中,哈代大量运用蕴含着重要生态启示的自然生态原型来反映朴素而强烈的生态意识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哈代的小说因而成为具有生态意识的文本。其中重视自然、重视生命本源的超前理念与当今世界的生态主义理论所关注的问题不谋而合,所以一直受到世人的关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加以广泛而细致的研究。而对其进行的自然原型的生态批评研究,则是原型批评与生态批评的交叉,是对两种批评理论的拓展。

作为当代生态批评重要研究对象的自然原型是指在文学传统中反复出现,积淀着民族经验,反映出社会文化心理的自然形象的典型。也就是说,这些自然原型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心理积淀,是集体无意识的一个内容和外在表现形式。原型批评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的外在表现形式,作家本人只不过是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工具、代言人,也就是说,作家是受集体无意识驱动从事创作的人,他们不由自主地、不受自己意志控制而传达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自然原型是作为潜在的无意识进入创作过程的,但它们又必须得到外化,在不同的时代通过艺术在无意识中激活转变为艺术形象。哈代的小说中有很多作品表现了自然原型,如在《苔丝》中反复出现的伊甸园原型;在《绿荫下》出现的阿卡狄亚原型;在《还乡》中故事的背景即取自荒野原型。在漫长的文学历史长河中,这些形象已固化为典型自然形象。生态批评非常关注这种典型自然形象构成的文学传统,因为它一方面是沉积在文化心理层次的自然观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它又蕴含着历史积淀而成的丰富生态思想资源。

哈代遵循一种重视地球上所有事物关联性的生态学哲学基础,将人类的福祉与对自然世界的生态思考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蕴涵生态智慧的田园观。他以有机的观点看待自然,他笔下的自然是与人类平等的相互联系的生命存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社会的理想始终贯穿在小说中,养育万物的阿卡狄亚这一自然原型是其表象之一。哈代在数部小说中描述了阿卡狄亚一样的田园牧歌式生活,树立这样一种包含生态思考的生态存在观:人需要“轻轻地”走过这个世界,仅仅使用必须要使用的东西,要为子孙后代保持生态平衡。这一观点很有前瞻性,与大卫·格里芬所说的建设性后现代精神非常相似。①哈代小说的背景威塞克斯是作者以真实的乡村为基础虚构出来的,在那里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几乎没有现代工业文明的痕迹,宛如一个世外桃源。从《绿荫下》中的梅尔斯托克地区、《非常手段》中的响水山庄,到《远离尘嚣》中的韦瑟伯利农场、《卡斯特桥市长》中的卡斯特桥市,再到《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布蕾谷和马勒村、《无名德》中的玛丽格伦,无一不是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田园风光。《绿荫下》中的梅尔斯托克地区简直就是“一幅荷兰派的乡村画”②:茂密的森林,活泼的羊群,欢快的蜜蜂,如画般的原野,质朴的茅舍,粗犷憨直和幽默乐天的村民,声情并茂的梅尔斯托克音乐队,古老的习俗……古色古香又生趣盎然,人们和大自然似乎融为一体。在那里,村民们思想淳朴、恬淡乐观,无论是饮食起居还是恋爱结婚都是仪式化的,就像村边的树木一样立足于乡土,而又不轻易地变更。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这是生态文化中最为根本性的内涵,是生态批评反复探寻和积极倡导的理念。在哈代笔下,梅尔斯托克人是掌握自然规律,顺其自然并驾驭自然,并因此达到内心的和谐的人。

人类与绿色世界的联系不仅仅是某种回归简朴的暂时逃避,人类必须认识到我们自身是自然起源之物这一道理。哈代摒弃了“人类的自然”这种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二元论自然观,倡导“自然的自然”。这种思考体现在他对荒野原型的描述中。

《还乡》中的爱敦荒原在作者重笔浓墨的渲染下,是一片朦胧迷离、阴沉昏暗、凄迷苍茫又威严堂皇的景象。它虽然是一个自然典型,却似乎获得了某种独立的人格,像一位苍老又威严的家长,具有悲剧和喜剧两种力量,以此来统治它的子民。“它和有些长久独处的人一样,脸上露出寂寥的神情来。它有副郁郁寡欢的面容,含有悲剧的种种可能。”“它那泰坦一样的形体,每天夜里仿佛在那儿等候一样东西似的。不过它那样一动不动地等候,过了那么些世纪了,经历了那么些事物的危机了,而它仍在那里等候,所以人们只能设想,它是在等候最末一次的危机,等候翻天覆地的末日。”③它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着良好的生态平衡;一旦破坏了原有的和谐,危机会追随而至。那些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或因不能顺应自然而内心平衡失调的人,必然只有悲剧性的结局。

那些开始忽略大自然的存在,内心不能达到和谐,因而受到惩罚但最终悔悟的人,在痛苦中找到了欢乐。游苔莎本是爱敦荒原的组成部分,却始终对荒原充满仇恨执意离开:“你意指大自然吧?我早就开始恨它了。”“我忍受不了这石南荒原,除了紫红色石南花开放的季节。对我来说这石南荒原是一个凶狠的监工头。”④

她因而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死亡将其永远留在了荒原。克林是爱这片荒原的,却一意要实施教育计划来改造荒原人,这只能给他带来痛苦。他对荒原这种有隔阂的爱,让他失去了应有的快乐。但是随着他对荒原态度的改变,他在视力下降后再一次找到了欢乐。朵荪、韦恩对于爱敦荒原有着自然的毫无矫饰的感情,维护它的尊严,服从它的意志,因而就能和它和谐相处,获得了幸福。

哈代对自然原型的运用颇具匠心,大到荒野、田园,小到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每一个动物,都体现着作家的生态责任:文学作为文化创造物需要探索自然世界所呈现的复杂性,因为这种探索与生活在自然世界中的人类生命息息相关。在哈代笔下,这些自然原型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还是故事的一部分,甚至是其中的角色。他们具有灵性、人性和神性,始终和人物紧密相连。

《还乡》中的凤尾草始终不离朵荪的左右,姚伯太太死时也是躺在凤尾草铺就的地上。这种植物的清香为人们所喜爱,常把它放在衣柜以保持衣物的清新。这种普通、弱小的植物象征着荒原上朵荪之类的人们那种质朴自然、甘于容忍、自我牺牲和默默奉献的精神。《还乡》中,石南反复出现,具有多种象征意义。在生存条件极为恶劣的地方,较为娇气的植物难以生存,只有石南以其苍翠的枝条和艳丽的花朵抵抗着荒凉和绝望,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这种倔傲、野性的气质象征了荒原的顽强生命力,也象征着威塞克斯人身上特有的质朴与坚忍;有时它是爱它的人的精神同道,是恨它的人的命定的诅咒;有时,它又象征了一种非正统的力量,与理性、习俗、成见相对峙。常青棘也是荒原常见的一种植物,有着与石南相同的象征意义。

树,在《林地居民》中象征着威塞克斯社会古老的传统和大自然的威慑力。玛蒂的父亲约翰一直对窗外那棵高大的榆树心存恐惧,他预感它终会倒下砸到自己头上而要了他的老命。当它真正被砍倒后,他果真当即丧命。这棵树的倒下,代表着对自然的破坏、古老传统的消失和资产阶级工业文明的胜利。不仅如此,树还以挺拔的躯干、浓密的枝叶的林地卫士形象,遮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它们在小路两旁迎风挺立,使菲茨比尔斯之流每次经过此地,听到呼呼的风声,看到鬼魅般的树影,都不禁心生寒意。树成了自然的代言人,它的威慑力使那些内心不和谐的人望而生畏。小说中的苹果树则象征着基尔斯的勤劳与忠诚,暗示了只有基尔斯才是格雷丝幸福的归宿。尤其是作者描写他和玛蒂一起栽种苹果树苗的场景,人和树浑然一体,心息相通。人和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得到充分的展现。

原型批评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卡尔荣格认为,文学作品的本质在于它超越个人生活领域向全人类的心灵说话,文学作品中集体的、潜在的意识中的东西越多,越能成其为艺术。自然原型是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一部分,哈代对自然原型的运用体现了他对人类自启蒙运动来所缺失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方式的忧虑,一种对自然复杂性的更深刻的理解、一种对原始力量与稳定性的更彻底的意识、一种对我们所坚持的所谓文明社会价值观的更尖锐的质疑。他的作品是具有深刻现代性的,在全球人类视可持续发展为不可推卸责任的当今时代,哈代作品所波及的意义是超前的、深远的。在当代环境压力对社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背景下,哈代小说的生态启示向人们提供了对“新田园”的恰当描述。这种源远流长的田园思想将会成为未来重要的文学与文化力量。

①大卫·格里芬.和平与后现代范式[A].后现代精神[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2.

②张中载.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③[英]托马斯·哈代.还乡[M].王守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④[英]托马斯·哈代.苔丝[M].孙法理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哈代荒原原型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包裹的一切
荒原童话
关于《红楼梦》《荒原》神话叙事的比较研究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ragedy of Tess
The Tragical Cause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