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润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山东 东营 257061)
论《尤利西斯》对《荷马史诗》的平行运用
□江润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山东 东营 257061)
《荷马史诗》对照功能读者反应理论原型《尤利西斯》
本文通过读者反应批评来探索荷马对照功能。即只有不同的读者个体本身通过各自心理认知与经验与荷马对照功能相结合,看似一团混沌的《尤利西斯》才获得涵义。在这种情况下,荷马历史诗歌对照的功能是达到目的地的工具,它的原型与历史呈现比其神话属性更为重要。
《尤利西斯》令人眼花缭乱的文体风格、晦涩难懂的知识大杂烩以及庞大的象征结构挫败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但是它也迷住了许多读者,使他们感到快乐。当读者们觉得杂乱无章的细节似乎并没有阐明任何意思时,他们就会按照这部小说的书名给出的暗示,参考《荷马史诗》中的平行对应部分,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在这种意义上,《荷马史诗》中的平行对应部分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小说作者乔伊斯本人对运用其功能来理解自己的小说却有自相矛盾的说法。本文将根据读者反应批评理论,阐明如何能够将这部小说与《荷马史诗》的平行对应与惯例联系起来以便形成解读模式并影响读者对这部小说的理解,进而来阐释作者本人的两难处境与自相矛盾。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结论。
乔伊斯12岁时受到了兰姆编写的那一版荷马《奥德赛》的影响。在后来的几年里,乔伊斯又继续在翻译、学术和评注等方面形成了自己对荷马的理解,这奠定了他运用神话的基础①。他曾经建议姑姑约瑟芬·莫莉——一名普通的读者——买一本查尔斯·兰姆编写的《尤利西斯历险记》(1808),以帮助理解尤利西斯(《书信选编》293)。不难看出,乔伊斯本人对这一经典文本充满了敬意。1920年,乔伊斯将一个关于与《荷马史诗》和其他作品平行对应的复杂大纲送交他的意大利语翻译卡洛·里那提,并附有以下解释:
考虑到我这部该死的怪兽式小说具有巨大的篇幅和更加巨大的复杂性,我最好还是派人送给他一个摘要-关键-纲要-大纲之类的东西(仅限于在家里使用)……它是两个种族的史诗(以色列-爱尔兰),同时也是人体的循环,而且还是一个关于某一天(生活)的小故事。自从孩提时代,我就对尤利西斯这个人物感到痴迷……我的初衷不仅是诠释这一神话,还要使每一个历险(即,在整部小说的血肉框架中相互连接在一起或相互关联的每一个小时、每一个器官、每一门艺术)能够以技巧为条件,甚至使它能够创造出自己的技巧。
(《书信选编》271)
这段引文表达了作者想要使小说、风格、神话和象征手法一起发挥作用的初衷。然而,他想要通过“仅限于在家里使用”表达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他是否不想将这个大纲公开地传播出去,这个问题值得考虑。上文表明,乔伊斯的初衷是使小说、风格、神话和象征手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在这种意义上,平行对应关系在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作者却仍有两难处境,第二部分将从读者评论理论角度来阐述其功能,理解乔伊斯的两难。
梅洛称道的“个人自我作为文本的创造者所具有的绝对优先权”诱使戴维·布雷契,诺尔曼·霍兰和罗伯特·克劳斯曼等“主观主义者”将读者反应视为一种受到根深蒂固的、个人的心理需要驱动的反应,而不是一种受到文本“牵引”的反应。②霍兰认为,读者们在文本中找到了他们自己的“认同主题”。他还争辩道,作为读者,我们会使用“文学作品来象征并最终复制我们自己。我们通过文本找到我们自己特有的欲望模式”(《统一》,第816页)。③对这种所谓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运用将很好地阐明这部作品与《荷马史诗》之间的平行对应关系的功能,这一功能是通过读者内、外部方向的结合实现的。梅洛写道:
目前关于解读的历史行为的谈论为更加清楚地考虑解读是如何在历史上具有偶然性、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扎根于传统、并且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提供了一个令人愉快的时机。④
《尤利西斯》就是这种情况。根据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观点,尽管这部小说具有荷马式的题名和都柏林的背景,“事实上并没有荷马史诗中的人物出现在《尤利西斯》中,然而,这部小说也不能被描述为对都柏林的平凡生活的现实主义写照。”这些细节“就其本身而言变成了一种最终的东西,就像能在拼贴艺术中找到的那些东西一样”,而不是创造出“对现实的幻想”⑤。在这种意义上,读者们意识到这些细节“并没有说明任何东西”,他们觉得有必要利用一下这部小说的书名所暗示的经典平行,因此,“他们试图通过参考《奥德赛》来创建一个能够将细节的混乱状态控制起来并且将赋予日常生活一个固定模式以及一些意义和重要性的意指框架。”⑥因此,可以说,这部小说与《荷马史诗》的平行对应关系的确为文本提供了一种秩序,但是,只有当读者将想象与他/她对《奥德赛》的具体了解结合起来时,这种秩序才能发挥作用。
但是,伊瑟尔认为,荷马的《奥德赛》不再足以包含和解释我们在《尤利西斯》中经历的一切,在这方面,它和乔伊斯从中获取都柏林人日常生活细节的那些地址簿和剪报差不多。⑦他声称,无论是有意识地还是无意识地,乔伊斯通过赋予这部小说这样一个结构迎合了读者的一个基本性情,诺思洛普·弗莱对其进行了这样的描述:
“每当我们阅读东西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注意力在同时朝着两个方向移动。一个方向是向外的或离心的,在这个方向上我们不断地从阅读中走出来,从单个单词走向它们意指的东西,或者,实际上,走向我们记忆中的它们之间的惯有联系。另一个方向是向内的或向心的,在这个方向上,我们努力从这些词语中领会它们形成的更大的语言模式。”⑧
在《尤利西斯》中,与《荷马史诗》的对应关系被读解为“向外的因素”,而与此同时,读者们会寻找那些与他们在个人生活和经历中观察到模式相像的“内在”模式。就其本身而言,这两种途径都太软弱无力,而这部小说为读者设定的任务就是使它们变得有力起来、真正地将它们结合在一起。⑨在这种意义上,这部小说与《荷马史诗》之间的平行对应关系所具有的引发性本质只有通过读者才能得以充分利用。伊瑟尔评论道,《尤利西斯》中那些大量的可考证的细节只是静静地呆在那儿,将读者引向一个谜团。由此产生的效果与现实主义小说在使其读者的思维中建立起来的预期值完全相反。按照正常的规则,当读者遇到大量的细节时,他们可以参照比对他/她自己的经验世界里反映的细节。然而,在《尤利西斯》中,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被剥夺了这一功能。他认为,“当细节不再具有增强可能性或者使对现实的幻想变得稳定的功能时,它们就其本身而言必定会变成一种最终的东西,就像能在拼贴艺术中找到的那些东西一样”⑩。因此,可以说,《尤利西斯》的素材是没有结构的,它们不说明任何意义,只是展现它们自己并且只为它们自己作证。在这种意义上,它们驳倒了正常的假设,即一部小说表现一个既定的事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十分有必要赋予它们形式和秩序。因此,他声称:“那么,读者为了通过参考《奥德赛》来创建一个能够将细节的混乱状态控制起来并且将赋予日常生活一个固定模式以及一些意义和重要性的意指框架而不断地将思路折回到这部小说的书名上的做法就毫不令人惊讶了。”⑪然而,当读者求助于《荷马史诗》中平行对应的部分以期理解这些无用的细节时,他们会沮丧地发现荷马史诗中的人物并没有出现在《尤利西斯》里。他们的注意力会因此转向这部小说的引发性本质。因此,这部小说引发性本质是什么?这一点是值得考虑的。
根据伊瑟尔的观点,它可以被叙述为一种“远远超出这部小说可能提供的任何一个组织框架的范围的盈余”⑫。在这种意义上,尽管《荷马史诗》中平行对应的部分可以被视为一个促使这部小说形成引发性本质的媒介,但是,惯例的角色似乎在帮助形成为读者所习惯的解读模式方面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伊瑟尔认为,“对被排除的素材进行万花筒式的重新安排”是通过每一种形式的融合产生的,是由读者以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将这些细节融合在一起而实现的。通过这种方式,每个读者会“建立他/她自己的意义大坝”,尽管这些大坝会不可避免地坍塌。⑬据说,从都柏林的视角解读这部小说的读者创造的图像与从《奥德赛》的视角解读这部小说的读者创造的图像截然不同。首先,由于许多细节之间缺乏联系,形成了一个混乱世界的印象,而且,尤利西斯在一个现代世界里的回归意味着什么?这一点也值得考虑。伊瑟尔认为,就连小说名中包含的导因也只是打消了、而不是实现了读者们对控制材料抱有的希望,因为文本中压根就没有形成过读者们想要从《奥德赛》中推断出的中心意指框架结构。⑭从这种意义上讲,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者在后来的生活中对《荷马史诗》中的平行对应部分的功能持有一种矛盾的态度了。伊瑟尔评论道:
《尤利西斯》一书中的荷马史诗典故当然与现代的“世界-周日”中的典故有所不同,因为整段历史夹在现世与荷马史诗的原型之间,只有当《尤利西斯》只与原型的回归有关时,才能忽略这一点。⑮
因此,整段历史是理解这部小说的必要条件。那么,这段历史是什么?它以何种形式在这部小说中得以反映?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乔伊斯显然对如何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这些原型更加感兴趣。伊瑟尔认为,这毫无疑问地表明:对于乔伊斯来说,这些原型充其量只是一种媒介手段,而不是主体,而且,将这些原型表现出来的历史远比它们的神话本质更具重要性。⑯
总而言之,论文主要运用伊瑟尔属于读者批评理论范畴的观点来说明:《尤利西斯》与《荷马史诗》之间的平行对应关系只能通过读者的个人想象和心理想象发挥作用。这个流程是:当读者觉得《尤利西斯》中的细节十分混乱并且毫无意义时,他们就会求助于《荷马史诗》中的平行部分,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但是,这一平行关系仅仅是一种帮助读者到达目的地的交通工具。平行部分中的原型及其表现历史比其神话本质更具重要性。从这种意义上讲,当读者将这一历史与个人的心理经验运用在一起时,就能真正实现《荷马史诗》在小说中的平行部分的功能。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乔伊斯自相矛盾地反对运用《荷马史诗》中的平行部分来解读他的《尤利西斯》了。
①Margot Norris(ed.),A Companion to James Joyce’s Ulysses(Boston and New York,Bedford/St Martin’s,1998).
②③④⑤⑥⑦Margot Norris(ed.),A Companion to James Joyce’s Ulysses(Boston and New York,Bedford/St.Martin’s,1998).
⑧Northrop Frye,Anatomy of Criticism:Four Essays(New York,Atheneum,1967),p.73.
⑨⑩⑪⑫⑬⑭⑮⑯Wolfgang Iser,‘Patternsof Communication in Joyce’s Ulysses’in A Companion to James Joyce’s Ulysses edited by Margot Norris(Boston/New York,Bedford Books,1998),pp.109-113.
江润洁,英国诺丁汉大学英语文学硕士,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劳伦斯与英国现代文学。
(责任编辑:古卫红)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