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声乐通俗性探微

2010-08-15 00:42阎春化
戏剧之家 2010年3期
关键词:通俗性通俗唱法

□阎春化

通俗声乐也叫“通俗唱法”、“流行音乐”,是改革开放以后从西方引进来的一种新的声乐流派。

通俗声乐,以“通俗”命名,更以“通俗性”为神髓。具体来说,通俗声乐的通俗性,可以从以下三大层面予以解读——

一、起源的通俗性

通俗性是通俗声乐的先天性艺术基因和美学血脉,也就是说,从通俗声乐诞生的那一天起,便以通俗性作为本体美学特征,也作为它的亮点与支撑。

通俗声乐除包括流行声乐以外,还包括爵士味的摇滚歌曲。其起源可以上溯到19世纪后期的美国南部黑人的流行音乐,其文化背景是美国新兴的自由文化对于欧洲浪漫主义的颠覆和反叛。正如美国现代派音乐学者弗兰克·蒂罗所说:“南北战争后的美国黑人显然是爵士乐最重要的创造者,这种极有特色的新音乐在19、20世纪之交出现在美国南方。”“……瓦格那、威尔弟、李斯特及其他伟大的浪漫主义音乐家所代表的欧洲最新的音乐艺术,对于卡罗莱纳州的摘棉工、芝加哥的商人或南北战争后的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几乎没有意义。”(《爵士音乐史》)

爵士乐,英文为jazz,应译作“架子乐”,与架子鼓相类似。是19世纪未产生于奥尔良的流行音乐,主要来源于黑人劳动歌曲、散拍音乐、灵歌、怨歌等。演唱自由灵活,浅显易懂。

由此可见,通俗声乐自诞生之日起,就满身通俗细胞,是典型的俗文化、平民文化、“草根文化”。

二、引进的通俗性

通俗声乐引进到中国,是改革开放以后,首先经由香港、台湾等地进口的一些音像制品流传到中国大陆。后来逐渐流传开来,成为真正的“流行歌曲”。再后来,又有一大批通俗声乐的词曲作家,创作出具有中国特点的大量通俗歌曲,更使中国通俗声乐大为发展。

从通俗歌曲引进的情况来考量,它之所以受到中国听众,特别是青年群体的观迎与喜爱,也是因为无论是歌曲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更贴近百姓心声,以平民意识博得听众的情感共鸣,一言以蔽之:通俗性是它的磁石与热点。

三、演唱的通俗性

中国通俗声乐的蓬勃发展,有赖于一大批通俗歌手的突出贡献。众所周知,把纸上的歌谱变为真正的声乐艺术,靠的就是演唱者。没有演唱者,便没有真正的声乐艺术。同样,没有通俗歌手,也便没有中国的通俗声乐。

而中国的通俗歌手们,从李谷一、程琳、毛阿敏、朱明瑛、韦唯、刘欢、到谢晓东、孙楠、孙悦、白雪、李娜、韩红,无一不以演唱的通俗性作为艺术灵魂。

具体而言,这种演唱的通俗性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层面:

一是嗓音质朴,唱法灵活。通俗声乐一般都用真声(大嗓)演唱,发声自然、质朴,不尚雕凿。其演唱方法也较为自由灵活,从“喊声唱法”、“柔声唱法”到“真声唱法”、“沙声唱法”,再到“气声唱法”、“哑声唱法”等等,都呈现自然的发声状态。

二是语言简洁,情感真切。通俗唱法的语言简洁、明朗、流畅,时尚性强,生活语言多。

尤以抒情性见长,讲究情感真挚、浓厚、细腻、强烈。注重与听众的互动,形成情感的交融。

三是演唱形式活泼明快、节奏鲜明、载歌载舞。通俗声乐的演唱形式,活泼明快,以载歌载舞为特色。节奏感强,无论是“甜歌”还是“劲歌”,都呈现现代舞的节奏感。

由此可见,通俗声乐的演唱,也以通俗性为艺术生命。

猜你喜欢
通俗性通俗唱法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英美文学通俗性
Sumo Wrestling
青春飞扬(女通俗合唱)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天堂蒜薹之歌》通俗性浅析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育儿必读的宝典
《通俗文》佚文辑校零拾
“手舞足蹈”破难点——谈“划唱法”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