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春艳
谈舞台支点的可变数与灵活性
□崔春艳
戏剧发展到今天,对舞台美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舞台支点的要求,上升到了审美的层面。
舞台美术所有的门类,在进行设计之前,只有找到并且明确舞台支点,才能在统一体中从容创作。
“支点”是舞台调度的依着点,它与舞台调度的关系极大。支点安置适当,可以帮助和丰富调度的安排。
支点是由舞台布景和大道具相互结构而成的。支点的安排要求有“可变数”和灵活性。否则,调度的组织安排和结构组合就受到限制,所以要求支点的结构单位富于灵活性。
一般说,大道具的安置在舞台上起到支点的作用最大,尤其是室内景。
舞台上最好能有三组道具设置,这样,就能够灵活方便地处理调度。倘使只有一组道具支点,调度必然会是单调的、笨拙的。就是舞台上有两组调度支点,处理起来仍免不了重复乏味。若是有四组支点安置,就会显得拥挤。若有五组,则必然会使其中两组处于后线,塞满舞台空间,其结果就会缩小舞台空间面积,使演员行动受到很大限制,而且后面距离观众远,光线也显得不足。
特别重要的大道具,最好安置在台口近中心点处或较为明显的地方,同时它的四周还应当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可使演员在它的周围活动。
选择大道具应从两点加以考虑,一是道具与环境是否相称,二是是否便于演员的活动。
室内景台阶或平台的安置,可以突出大道具的气势与分量,也可以增加演员动作的威严气氛。不过旋转的舞台部位也有一定的作用,正放与侧放,在舞台中部与舞台一隅,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安置舞台上的大道具,应择其要者而留之,千万要避免自然主义的琐碎。同时道具的修饰应当与整个舞台布置相协调,不宜过繁过杂,宁可简单点,也不可迷乱观众和演员的视线。
过去自然主义的布景设计,常常把道具安置在“第四面墙”(台口)方面,当时是有其特殊的效果。如果不是自然主义的设计,就没有这个必要,反而会故弄噱头,往往易把观众的兴趣引到戏的外面去,实际上它也起不到支点的作用。
舞台支点可以分为两类。
1.固定的支点
固定支点是根据现实生活而安排的具体支点,是依据剧中主要动作的需要而设计的。
有的支点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红灯记》第八场中的青松与高坡,可以突出主要人物的精神世界。
另外,支点也可以虚实相结合,实支点也能派生出虚的支点来。如《智取威虎山》的威虎厅座山雕的坐椅就是实支点,而面对坐椅的整个舞台中心区域,由于有了侧面的坐椅,便成了调度的重要的虚支点。
固定支点的高低分布应有布局,才能有层次变化,才能增添舞台动作调度与构图的色彩。设计时应根据突出某一舞台行动画面结构的需要而着重突出主要的支点,不能杂乱无章,减弱舞台调度画面的效果。
固定支点在舞台上要避免重叠,以免发生背台、挡戏等现象。
在舞台中心区,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设置固定支点,一方面可以保持这一区域充分利用的灵活性,另一方面也不致挡住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调度。
2.活动的支点
活动支点是能动的有变化的支点。如一张能搬动的凳子或能转动的椅子,调度起来灵活性就大得多了。所以舞台结构要求不是“不变数”,而最好是“可变数”。
有了可移的支点,就能充分利用活动空间。有了这个条件,安排起调度结构的组合来就方便得多了。
活动的支点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结构单位,也可以用它来与另一个支点相结合而组成一个新的结构单位组合。它可以与人结合成一个结构单位,亦可以与布景构成另一个结构单位。
譬如一张可以挪动的藤椅,它自身就能与一个人或一群人构成一个结构单位。也可以把它搬到一棵树下或房子旁边,这样又能与树、与房子成为一个结构单位。倘若把它挪到树与房子之间,便又能把房子与树连接起来,而成为一个大的结构组合。
导演的调度处理就在于利用不同的舞台支点,创造出各式各样的不同的单位结构组合,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结构单位的中心上去。在这方面,活动支点也可以提供更多的方便。
戏剧舞台美术的每个局部也都有自己的支点。支点使其所属成立,并且和其他所属成为系统,营造出整个戏剧故事的载体,让演员大有用武之地。
责任编辑 王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