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兴玉,吴 音
(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 400014)
生殖器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泌尿生殖器及肛门部位皮肤黏膜而引起的性传播疾病。生殖器疱疹具有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极易复发。本科采用穴位注射转移因子,治疗反复发作的生殖器疱疹患者,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用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到本科就诊的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176例,其中男154例,女22例,均有非婚性行为史或配偶有生殖器疱疹感染史。患者复发前2 d内自觉外生殖器及尿道口等会阴部发痒、灼痛,继而出现集簇的小水疱,很快破溃形成糜烂或浅表溃疡。按患者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向患者说明治疗方法并取得同意后分为穴位注射组(治疗组)和肌肉注射组(对照组)。治疗组 88例,年龄18~75岁,平均29岁;病程2~34个月,平均10个月。对照组88例,年龄20~70岁,平均30岁;病程3~30个月,平均 9个月。两组病例年龄、病程、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 参照《现代性病学》标准[1]。
1.3 治疗方法 (1)穴位注射组。用注射用转移因子(武汉华龙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出品,规格为冻干粉剂,含多肽6 mg,核糖100μg)穴位注射,每周2次,连用 3个月。操作方法:取穴于曲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2]。穴位皮肤常规消毒,用5 m 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4 m L稀释,确定穴位后改用5号针头对准穴位直刺进针,进针深度为曲池 1.0~1.5寸、阳陵泉1.0~1.5寸、足三里1.0~ 2.0寸、三阴交 1.0~1.5寸、太冲0.8~1.0寸。每个穴位更换针头,提插捻转,得气后每穴注入药物0.8 m L。得气是受试者出现酸、胀、麻、重的感觉。这种感觉与针刺深度有关,当针尖到达皮内时常为痛感,多无感传现象。针尖到达肌层时,常以胀感为主,针尖到达更深部位时,则出现酸、胀、麻、重的感觉,并有明显的感觉传导[3]。(2)肌肉注射组。注射部位一般选择臀大肌,每次6 mg,每周2次,连用3个月。
1.4 疗效判定 治疗结束后随访观察12个月。疗效判定标准:(1)临床治愈。患处12个月内无复发。(2)有效。1年内仍有复发,但复发频率减少一半以上,且复发后局部红斑、水疱,溃疡等症状较以前明显减轻,愈合时间缩短。(3)无效。复发频率减少一半以内或无改变。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χ2检验及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前后复发频度比率、复发频度比较,见表1~4。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复发频度对比
表3 两组治疗后复发频度对比
表4 治疗组治疗前后复发频度对比
不良反应:2例病例穴位注射后出现注射侧踝关节局部红肿、疼痛,无发热,嘱咐患者抬高踝部、湿热敷,3 d后上述症状消退。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缠绵难愈,主要是由于原发性生殖器疱疹感染后,病毒在表皮或真皮细胞内复制,经周围神经轴索传入骶神经节而长期潜伏,在神经元内形成潜伏性感染,这种潜伏性感染是疱疹病毒的一种特性[4]。
转移因子是从健康者白细胞提取的小分子肽类物质。转移因子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和NK细胞的活性;促进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诱生白细胞介素、干扰素,因而具有增加细胞免疫、调节体液免疫功能作用。
穴位注射是一种以穴位、药物和经络作用相结合的综合疗法。该法既可使药物发挥其相应的治疗作用,药物对经穴的刺激又可产生类针感样作用,还有穴位注射药物的循经作用[3]。本科采用穴位注射转移因子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该方法“双管齐下”地增强和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减少生殖器疱疹复发。本组观察结果表明,两组治疗效果、复发频度比率及复发频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该方法不失为临床上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较佳方法。
穴位药物注射是一种微创疗法,虽有优势,但有一定局限性。穴位注射法掌握注射部位和技巧对疗效有很大影响。在收集的病例中,有2例病例穴位注射后出现注射侧踝关节局部红肿、疼痛,无发热,提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加强对操作者专业技能的培训,掌握穴位药物注射的技巧,同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是穴位注射治疗的重要环节。
[1]吴志华.现代性病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174.
[2]袁少英.穴位注射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84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 ,2003 ,23(5):265.
[3]范刚启,陆斌.穴位注射疗法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针灸,2001,21(7):437.
[4]刘宝军,陈伟,董娟.生殖器疱疹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IL22及sIL22R水平变化[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1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