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玺
2010年6月,北京新发地市场蔬菜的加权平均价总体运行比较平稳。当月的最高价格是每千克2.28元,最低价格是2.06元,二者差距仅在10%左右,基本上属于平稳运行阶段。月末(30日)的2.06元·kg-1比月初(1日)的2.19元·kg-1低5.94%,降幅也很小。
由图1可以看出,2010年6月的价格走势始终高于上年同期,同比涨幅保持在20%~30%之间。如果考虑到2009年比2008年同期也有较明显的上涨,就可以得出在近2~3年的时间里,菜价实际是在逐年上涨的结论。新发地市场的数据显示:2010年6月30日的蔬菜价格(2.06元·kg-1)比2009年同期(1.67元·kg-1)高出 23.35%,比 2008年同期(1.30元·kg-1)高出58.46%,比 2007年同期(1.25元·kg-1)高出64.8%。因此可以推测,类似于2010年4月6~9日,蔬菜的加权平均价低于或与上年同期持平的现象今后出现的几率将会很小,即使出现,持续的时间也很短。
图1 新发地市场2010年6月蔬菜加权平均价与2009年同期比较
在总体价格逐年上涨的背景下,并不是所有蔬菜的价格都呈现相同态势。由表1可见,2010年6月30日与上年同期相比,46种常用蔬菜中有24种价格上涨,1种持平,21种下降。持平和下降的品种占统计蔬菜的47.83%,接近半数。就单一品种而言,其价格的上涨呈波浪形走势。在价格同比下降的品种中,大白菜、甘蓝、芹菜、黄瓜、番茄、胡萝卜、白萝卜、心里美萝卜的价格,表现出明显的“大小年”特征。从近几年的价格走势来看,这些品种的价格常常出现较大的起伏。其他品种的蔬菜价格是在这种起伏中逐渐上涨的,而这几种蔬菜,有时涨到“天价”,有时又跌回“地价”。一旦出现地价时,时间也很短暂,因为人工收(摘)菜的费用常常高于种(卖)菜的收入,索性让菜烂掉。
在北京的市场上,蔬菜价格的走势有着非常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上半年的最低菜价出现在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下旬,下半年的最低菜价出现在10月至11月上旬,这是一年中菜价的两个波谷。而2010年6月蔬菜市场的总体价格比上年同期高20%~30%,要菜价下降只有等到10月份了,如果那时的气候条件良好,总体菜价的上涨幅度可能会略低一些,因为一般来说,北京及周边地区秋季蔬菜种植面积较大,产量较高,价格会相对较低。加之2010年6月菜价比2009年同期高出一截,秋季蔬菜的种植面积不会减少。
表1 2010年6月30日与6月1日及2009年6月30日常用蔬菜价格对比
北京6月的蔬菜价格,已连续两年同比明显上涨,应该说里面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相对而言,必然因素起的作用更大。
偶然因素主要是指天气因素。相关人士分析,近两年我国的极端天气现象频出,对菜价的冲击接连不断,导致了蔬菜价格连年上涨。
比如马铃薯。由于2008年的马铃薯大丰收,到2009年4月末,许多贮存的马铃薯还没有卖出去,而这时正是北方秋季马铃薯的播种时间,导致菜农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下降,播种面积减少。当年的夏、秋季北方马铃薯的主产区出现了干旱,造成减产,结果2010年3~4月贮存的马铃薯所剩无几,春季马铃薯又因云南干旱减产,马铃薯价格长期在高位运行。夏季的马铃薯以山东、河北为主,一上市就供不应求,以后虽有下降,但到6月末仍比上年高出30%。
再比如结球莴苣。6月下旬是北京的延庆、河北张家口地区结球莴苣的上市时间。由于延庆下了几场雨,雨后又遇高温,导致结球莴苣烂心。而张家口的结球莴苣由于春寒种得晚一些,收获期推迟,价格由6月初的0.6~1.0元·kg-1迅速上涨到月末的2.0~2.4元·kg-1,月内涨幅达到115%,同比上涨69.23%。
2.2.1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菜价上涨是必然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学习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在工农业产品的价格上,实行“剪刀差”政策,即工业品价格高一些,利润多一些,农产品价格低一些,利润少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工业品的利润完成资本的积累,国家再集中这些积累投入到工业建设上来。我国在“一五”、“二五”、“三五”期间,通过这种积累建立起工业的架构,为以后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而正是这种“剪刀差”,导致农民收入偏低,生活比较贫困。统计数据表明,在全国2 000多个县中,有贫困县700多个,而这700多个贫困县,尽管分布的地域不同,民族成分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全部是农业县,而且是农业大县,说明农产品的利润是低的。
近几年,国家不断提高部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对农业进行“反哺”,并努力缩小这种“剪刀差”,这就推动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这是国家的经济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举措。
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过程中,蔬菜价格也会水涨船高,这是正常现象。实际上,经济发达国家的蔬菜价格要高于我国;在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菜价也比经济落后地区的高。如台湾产的“高丽菜”,大陆叫结球甘蓝,是扁形的甘蓝,北京市场的消费者更喜欢球形的甘蓝,但是这种扁形甘蓝,每棵2.5 kg左右售价30元,约合10~12元·kg-1,比北京市场上其他产地的甘蓝价格高出10倍以上。之所以贵,是因为台湾地区的人均收入高于大陆地区。
2.2.2 蔬菜大流通的局面形成,任何一地菜价的上涨都会拉动大范围的菜价上涨 近两年,我国灾害性天气在各地交替出现,在大流通局面形成之前,灾区的菜价在灾后会大幅上涨,但其他地方受到的影响较小。现在则不同了,灾区的菜价在灾后会很快回落,那是因为其他地方的蔬菜会源源不断地流入灾区,平抑当地的菜价。但是,当外地的蔬菜流入灾区时,产地的菜价会有所上涨,因而会波及其他销地的菜价变化。
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出现大范围的冰冻雨雪灾害性天气,湖北、湖南等地如果靠自己解决吃菜问题需要2~3个月,但当灾情解除后,当地的蔬菜供应仅用半个月就恢复了正常。
2009年2~4月,我国南方经历了长时间的大范围阴雨天气,影响了蔬菜的生长,当时大量北方蔬菜南运,河北邯郸的芹菜收购价也达到了2.4~2.6元·kg-1,当地农民都觉得这是“天价”,原来这些芹菜是要供应北京市场的,北菜南运使得北京市场的菜价一度走高。
每年6月末,北京市场的鲜嫩蔬菜就要靠河北张家口、承德地区来供应。2010年6月,江西、福建发生洪涝灾害,南方许多地方也暴雨成灾,北京的菜商到产地收菜时发现,南方的客商也驻守在那里,造成6月下旬北京市场部分蔬菜价格“翘尾”。
部分地区因受灾导致的菜价上涨,在“大流通”的状况下,将波及到更广大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