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财忠,徐格林,刘新峰
偏瘫患者下肢肌力与站立平衡、转移能力、行走状况和上下楼梯能力密切相关[1-2],改善或恢复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肌力是脑卒中早期治疗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出院后患者能否行走是实现生活自理的先决条件,并进一步影响到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本文旨在分析影响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恢复的各相关因素。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选标准:①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均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②初次发病,为颈内动脉系统一侧大脑半球病变;③存在明显偏瘫。排除标准:①短暂性脑缺血、可逆性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肿瘤、颅脑外伤;②能独立行走者;③下肢关节置换术后、骨折、严重关节炎等。
共入选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一般资料见表1。
1.2 研究方法 使用“国际疾病分类统一编码”病例管理系统,分别输入“脑出血”和“脑梗塞”关键词,检索获得符合条件的100例脑卒中病例纳入本研究。详细收集他们的基本信息和病情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神志、病变性质、病变部位、既往病史、并发症、发病至入院时间、住院天数、下肢瘫痪、有无康复治疗等。患者入、出院时的下肢肌力采用手法肌力检查(MM T)评定。
以出院时下肢肌力提高级别为因变量(Y),以患者入院时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神志、病变性质、病变部位、既往病史、并发症、发病至入院时间、住院天数、下肢瘫痪、康复治疗等11种因素为自变量,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变量定义与赋值见表2。进入水平 P≤0.10,拒绝水平 P≥0.15,判定水平α=0.05。
表1 入院时患者的一般资料(n=100)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α=0.05),入院时患者的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并发症、性别、住院天数、神志、病变性质、病变部位、既往史均未进入回归方程,肢体瘫痪、康复治疗进入回归方程。见表3。
表2 主要研究因素的定义及赋值方法
表3 各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行走能力低下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问题。下肢肌肉无力、平衡障碍、伸肌痉挛和伸肌共同模式等常被认为是导致脑卒中患者行走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3-4]。Kim等报道,偏瘫患者下肢肌力与行走速度密切相关[5]。谢远见等报道脑卒中患者的患侧下肢肌力在行走速度和独立行走恢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影响行走功能一个重要的因素[6]。瓮长水等报道,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与独立行走和最大行走速度密切相关,认为下肢肌力是影响行走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7]。在关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行走速度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中发现,下肢力量及下肢运动功能是行走速度最重要的决定因素[8]。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生活不能自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行走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恢复[9]。
目前有关年龄对脑卒中预后的影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10-11]。一般认为年龄越大,运动功能得分越低。研究显示,年龄大于75岁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远不如年轻患者[12]。年龄相关因素可以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结局可能是由于伴发疾病和体质虚弱所致,另外也有可能与老年人的焦虑、抑郁和主动活动的积极性不如年轻人,生活依赖性较大有关[13]。
脑卒中后并发症是脑卒中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4-15],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中,常见的脑卒中并发症如神经原性膀胱、尿路感染、关节挛缩、肺部感染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在α=0.10水平与肌力恢复呈负相关,但未达到α=0.05水平。神经源性膀胱、尿路感染和肺部感染增加了患者卧床时间,提高了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等继发障碍的发生率,减缓了患者的功能恢复。
住院时间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病情的轻重[16]。本研究中进行了康复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未进行康复者(数据未显示),但住院时间未进入回归方程,表明住院时间可能与瘫痪程度相关,不是独立的影响因素。
早期康复介入是影响脑卒中预后的重要因素,对下肢功能恢复有显著影响。不论是缺血性脑卒中还是出血性脑卒中,在病灶中心区的周围存在可存活的神经细胞(称为“半暗带”),早期康复治疗主要针对半暗带,通过增加脑局部血流量,减少半暗带区神经细胞死亡[17]。同时,早期康复治疗还可以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和足下垂、内翻等脑卒中常见的继发障碍,为肢体功能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18]。
影响脑卒中下肢肌力恢复的相关因素较多,我们参考国内外的文献资料,选择了上述几个因素作为分析变量。发现康复治疗有利于下肢肌力恢复。
[1]林建强,孙晓敏,龚艳菲,等.减重步行训练时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9):826-827.
[2]Kluding P,Gajewski B.Lower-extremity strength differences predict activity limitations in people with chronic stroke[J].Phys Ther,2009,89(1):73-81.
[3]Huitema RB,Hof AL,Mulder T,et al.Functional recovery of gait and joint kinematics after right hemispheric stroke[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4,85:1982-1988.
[4]Hidler JM,Carroll M,Federovich EH.Strength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paretic leg of individuals following acute stroke[J].IEEE Trans Neural Sy st Rehabil Eng,2007,15(4):526-534.
[5]Kim CM,Eng JJ.The relationship of low-extremity muscle torque to locomotor performance in people with stroke[J].Phys Ther,2003,83(1):49-57.
[6]谢远见,瓮长水,毕胜,等.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肌力与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0):1532-1533.
[7]瓮长水,毕胜,田哲,等.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肌力与运动功能、平衡、步行速度及 ADL的关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11):694-696.
[8]Hsu AL,Tang PF,Jan MH.Analy sis of impairments influencing gait velocity and asymmetry of hemiplegic patients after mild to moderate stroke[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3,84:1185-1193.
[9]李铁山,刘艳林,关蕾,等.早期穿戴弹力悬带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9):631-634.
[10]林航,徐格林,林敏.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的脑血管评估[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2):167-170.
[11]张申宁,徐格林,樊新颖,等.缺血性脑卒中再发危险因素的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8,21(9):962-965.
[12]苏九红,吕月梅,赵兴全.脑血管病1528例患者发病年龄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6):130-131.
[13]张仁良,张媛,陈光辉,等.脑卒中后郁抑患者的临床观察[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6,19(10):922-925.
[14]熊刚,谭世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109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4):906-907.
[15]蒋辉华,崔可,林琳,等.急性脑梗死后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2008,28(5):13-14.
[16]李运明,杨人懿,吴庆华,等.住院天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06,16(3):316-318.
[17]谢财忠,陈光,杨芳,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缺血患者的经颅超声和脑电图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6):426-429.
[18]谢财忠,刘新峰,唐军凯.早期康复结合电刺激疗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2):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