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205 成都军区峨眉疗养院 门自起 陈宏安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是我国人群中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为了解我军官兵中HBV感染和预防接种情况,更好地控制和降低我军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和感染率,提高我军官兵对乙型肝炎的免疫力和提高我军的战斗力,现对某部5年内已按常规接种过三针乙肝疫苗的318名官兵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1 对象 某部官兵318名,其中男性245名,女性73名;平均年龄男性37.6岁,女性34.5岁。
1.2 方法 采用真空采血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2 mL,采用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诊断试剂盒(酶联免疫法)测定,P/N<2.1为阴性。
表1 某部318名官兵乙肝免疫应答调查结果
由表1可见18~30岁男性阳性率72.2%,女性阳性率74.4%;31~40岁男性阳性率61.7%,女性阳性率60.9%;41~60岁男性阳性率51.2%,女性阳性率42.9%。据问卷调查统计有的人多次注射乙肝疫苗表面抗体检测都是阴性,其中男性占问卷调查总人数的15.2%,女性占9.5%。
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的应答过程即免疫应答,免疫应答分为正免疫应答和负免疫应答。正免疫应答即抗原刺激后产生抗体,负免疫应答即抗原刺激后无任何效应产生又称免疫耐受,机体并非无免疫应答能力而是机体在某些情况下对抗原的特异性不反应状态。一般接种疫苗,第一针后有30%左右的人产生抗体,而第二针后有50%~70%左右的人产生抗体,第三针后有90%左右的人都可测到表面抗体,第2年仍保持在这一水平,第3年降到74%左右,抗体滴度也下降。如果曾经注射过疫苗,并产生了抗体,考虑抗体会随着时间减弱,所以有必要在成功接种后的5年内应该考虑再次接种加强针[1]。注射疫苗后机体的免疫应答与多种因素有关。
3.1 疫苗接种、个体一般因素与免疫功能 疫苗接种可以在多个方面影响接种者抗体应答水平,包括疫苗种类、接种针次、间隔时间、接种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等。个体一般因素影响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成人尤其是老年人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能力减退,男性比女性容易发生乙肝疫苗无应答,但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成年人中。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丙型肝炎患者、各种原因造成的肾功能损伤者、常见慢性病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及接受放化疗的患者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能力差。
3.2 遗传因素 在健康人群中,即使控制了疫苗接种外部因素以及年龄、性别等个体一般因素的干扰,但不同个体接种乙肝疫苗后抗体应答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异。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技术,人们已能较容易地认识造成这种差异的遗传物质,一些调控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基因已被发现。
1981年,Walker等率先提出人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也受到MHC基因即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的调控。最新研究报道HLA复合体存在着调控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基因,这些基因或单独显示其效应,或以紧密连锁的单元型方式发挥作用。HLA-Ⅱ类基因与乙肝疫苗免疫应答关系 最 为 密 切 , 其 中 DRB1*01(DR1)、DRB1*11(DR5)、DRB1*15(DR2)、DQB1*0501和DPB1*0401是主要的上调抗-HBs应答水平的等位基因,而DRB1*03、DRB1*07、DQB1*02和DPB1*1101是主要的下调等位基因[2]。
3.3 免疫机制 HBsAg为胸腺依赖性抗原,其诱导机体产生抗-HBs必须经抗原提呈(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辅助性T淋巴细胞(TH)识别及B淋巴细胞激活与分化三个基本环节,需要多种免疫细胞与分子的共同参与,而遗传因素(如MHC基因)控制着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在这个复杂过程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哪怕是一种参与免疫应答或调节的免疫分子表达不足,均可能导致机体对乙肝疫苗应答水平低下或无应答。
综合以上各方面可知,乙肝疫苗接种应答是个体内、外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因素决定了个体对疫苗免疫应答的能力——遗传因素通过决定特定的免疫应答机制起重要作用。
[1] 刘士敬.使用乙肝疫苗10问[J].家庭医药,2002,1(4):37.
[2]庄贵华,颜虹,王学良.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无应答原因与机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2):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