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雨佳
湖南省常宁市第三医院(421500)
近年来随着人们手术方式的不断发展,作为普外科常见肝胆管结石的治疗成为研究热点[1]。本研究通过对收治的7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择于2006年3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肝胆管结石患者7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其中男性48例,女性22例,年龄39~68岁,平均年龄(49.9±10.3)岁,病程1~6年,结石发病部位:肝总管23例,胆总管27例,左侧肝内胆管13例,右侧肝内胆管7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术前均经过B超诊断定位。根据多名医师临床经验及相关文献汇总,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病程长短、结石发病部位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两组患者术后效果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解剖肝门板下移肝管汇合部,高位切开肝总管,在直视下取石,可见到二级肝管开口,较易取出肝内较大的胆管内结石,同时进行“T”管引流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治疗。首先全麻或硬麻下,建立CO2气腹,建立镜孔和操作孔。通过观察,对腹腔内粘连部位进行分离,尤其是胆囊三角、胆囊动脉处,胆囊管游离后作结扎,然后通过有效的牵拉胆囊,进一步清晰地显示胆总管,对胆总管定位准确后,用镰状钩刀沿纵轴向胆总管前壁挑开0.5cm,微型剪纵行剪开1.0cm左右的切口,从主操作孔置入纤维胆镜,探查结石,如发现通过取石网篮取出,如果结石因过大发生嵌顿分别使用胆镜扩张法、导向钳夹法及蚕食咬碎法进行取石。通过纤维胆镜冲洗胆管,观察肝管、胆管是否有狭窄或残余,术后“T”管引流。
①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等一般临床情况;②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残石率、复发率;③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对上述观察治疗分别采取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的比较
见表1。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残石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见表2。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残石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肝胆管结石是普外科常见病,其发病率约为4.7%,传统的手术治疗由于对于肝胆特殊生理特点,给手术治疗带来一定的限制性和盲目性,术后残石率为30%左右,从而导致手术治疗后复发,进行再手术发生率增加,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2]。采取何种手术方式是治疗肝胆管结石患者常用的方法,其治疗原则主要是取净结石、切除病灶、有效引流、减少残石、降低复发[3]。本研究通过微创下胆管镜治疗,在避免因传统开腹带来较大创伤的前提下,明确结石的具体部位、性状、结石大小和数目,进行彻底有效的取石,同时超声刀切除粘连组织,可以有效的止血,进一步减少术中出血。另外对于较大嵌顿型结石或胆管狭窄可采用胆镜扩张法、导向钳夹法及蚕食咬碎法等方法进行清除,清除更加彻底,降低了术后残石率和复发率,从而减少了术后引流时间。除此之外,微创性治疗,避免了肝胆管多长时间在空气中的暴露,降低了术后并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综上所述,微创下胆管镜联合T管引流治疗肝胆管结石创伤小、疗效好、预后快、并发症、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车斯尧,叶观瑞.手术结合胆管镜治疗肝胆管结石750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0):1498-1499.
[2]宋晓雪,谢炜,孙安仁,等.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16):1732.
[3]杜雪明.肝胆管结石50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6):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