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奎 ,田明华 ,王 敏
(1.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山东 泰安 271000;2.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20多年来中国花卉产业发展十分迅速,1987年全国花卉种植面积只有3.7万hm2,销售额7.4亿元,出口额744万美元[1],到2008年,全国花卉种植面积77.5万hm2,销售额达667.0亿元,出口额约3.99亿美元[2],分别是1987年21倍、90倍、54倍,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5.59%、23.91%、20.88%。目前,中国花卉种植面积约占世界花卉总种植面积的1/3,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近年来,花卉销售额持续上升,出口额不断扩大,中国在世界花卉生产贸易格局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3-5]。
虽然中国花卉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奠定了较好的产业基础,但与花卉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学者专家们的研究,总结起来,中国花卉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生产条件简单落后,单位面积产量、产值都比较低;品种单一、落后,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和技术;生产技术质量体系不够规范,花卉质量普遍较低;花卉流通体系不健全,缺乏采收、预冷、分级、捆扎、包装、保鲜、运输、配送、销售等产后处理技术和完整的冷链保障体系,花卉价格混乱,营销方式落后等[6-9]。因此,中国只能称为花卉生产大国,但远非花卉强国。
?
实际上,上述所有问题的实质是中国花卉产业的产业化程度太低。从产业发展水平上看,中国花卉企业呈现“多、散、小、差”。①企业生产规模小、企业数量过多。②专业化程度低。什么都生产,什么都做是中国花卉企业的通病。③行业协作、合作差。中国花卉企业之间不论是横向的合作还是纵向的合作都较少,孤军奋战是普遍现象。④标准化程度低。不论是产品标准,还是技术标准、设施标准,都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⑤集约化水平差。花卉种植分散,管理粗放,各种生产要素的单位投入水平均比较差。
从产业结构上看,中国花卉产业链上基本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蛋形。目前中国的育种能力比较低,花卉生产所需的品种、种子、种球、种苗(星点部分)主要依赖国外直接进口或者进口扩繁。花卉企业的大部分分布在蛋形的中间——生产上,大中型企业在园林、苗木、切花、盆栽生产上都有分布,而中小企业和花农主要集中在苗木、草花生产;其次是鲜切花,从事盆栽植物生产的花农不多,可能是因为盆栽的设施和技术水平门槛较高的缘故。蛋形的尾部是中国的花卉流通,也是一个产业瓶颈,不仅企业(含个体户)数量偏少,这些企业力量也有限,不能为庞大的生产提供足够的流通支持。
从近几年的数据看,中国花卉企业(含花农)平均生产规模有所提高,大中型企业比重呈上升趋势,花卉生产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迈进,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相比花卉发达国家,中国花卉产业的产业化程度仍然太低。
面对中国花卉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学者和专家们提出了很多建议,诸如调整花卉品种结构,利用区域优势,发展特色花卉,加强花卉新品种的选育,提高科技含量依靠科技手段提升花卉品质和国际竞争力,建立完善的花卉流通网络体系,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控制体系,调整产业结构,调控产业发展,规范花卉市场,生产方式要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等[10]。但是,所有这些措施很难实行,尤其缺少措施的实施主体。
那么,解决中国花卉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应该由谁来完成呢?一些学者和专家明确或潜在地提出是政府。的确,很多政府也这样做了。例如目前全国各地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的花卉博览会、展览会、交易会,各级政府几乎都是幕后推手。很多地方政府都提出了花卉发展战略,将花卉作为重要的产业来抓。但是,政府不是提高中国花卉产业化程度的主要力量。
国际经验表明,没有哪个国家的哪个产业完全是依靠政府扶持而可以长期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我国各级政府曾经投巨资建立了一些现代化的规模化的花卉培育示范基地,试图提高中国花卉的技术和生产水平,但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解决中国花卉产业的问题,无疑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发展环境的构建,但更重要的是中国花卉企业自身。根据国际竞争力理论,国家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表现,而产业国际竞争力最终通过产品的市场份额来衡量和检验,也就是最终反映在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上[11]。中国花卉产业发展到今天,依靠的正是成千上万的花卉企业的不懈努力。花卉企业是中国花卉产业最基础的细胞和功能单位,是中国花卉产业的实体和载体。而恰恰是成千上万的花卉企业,普遍面临着生产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协作合作差、标准化程度低、集约化水平差等产业化程度太低的问题,不能适应花卉产业的发展。因此要解决中国花卉产业存在的问题,谋求中国花卉产业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中国花卉产业要富于活力和竞争力,必须致力于中国花卉企业的发展。中国花卉企业才是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的主体要素。提高中国花卉产业化程度,只能依靠中国花卉企业基于其内在的需要去完成。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花卉产业开始发展以来,如果按照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中国花卉产业已经完成了产业发展的形成阶段(基本在90年代中期以前)、成长阶段(90年代中期以后至20世纪初),目前可以说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对照分析中国花卉发展的前两个阶段,基本遵从了国际竞争力九要素模型的阶段理论,符合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的实际。在现阶段,企业家、创业者是影响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其后经营专家和技术专家将成为影响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才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才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企业家所拥有的特殊人力资本,是最重要、最稀缺的社会资源[12]。同样,中国花卉企业的发展决定于花卉企业家。花卉企业家的精神、观念、素质和能力是影响中国花卉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因为他们决定着花卉企业如何发展。花卉企业家能否履行其市场职能、资源职能、管理职能、创新职能为主体的职能体系决定着花卉企业的成败。
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合作竞争的时代。为了行业市场的发展和行业经营者的共同利益,竞争并非是每一个企业在任何条件下的惟一选择。相反企业之间必须相互开展合作,在合作中求生存。企业间的竞争必须从单纯的竞争向协作型竞争过渡,从“独赢模式”向“双赢模式”、“多赢模式”过渡。联盟与合作已成为跨国公司惯用的战略。实际上,在中国花卉业,也已出现了花卉专业合作社和“公司+农户+市场”的模式,但发育程度很不够,尤其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合作较少。
很多花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倾向于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向多样化、综合化发展,各自为战,企业业务种类“多而全”。还有些花卉企业什么赚钱做什么,什么都做不精。实际上,一个企业很难将技术研发、生产、物流配送、销售全部纳入自己的门下。一个什么都做的企业是很难发展壮大的。世界著名的IBM不可谓不大,但其专心于计算机高端领域,毅然决然地将其PC业务出售给联想。一个企业应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那个环节,占领一块细分领域,做精做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优势。首先专业化,才有利于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从而提高竞争力。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相互的联合与合作就成为必然。专业化、联合化趋势也是世界花卉业的共同特点,相比10年前,中国花卉企业之间社会化分工也在细化,相互协作不断加强,但还远远不够。中国花卉企业迫切需要摒弃“小而全”、“大而全”的经营观念,致力于专业化经营,摒弃各自为战的经营方针,走出企业的小圈子,利用其他兄弟公司的一些资源和自己的企业进行有机的结合,把其他公司的资源很好地融入到自己的企业内部,在行业层次、区域层次、国家层次乃至国际层次,实现资源共享,分工合作。
3.1.1 引进企业家、经营管理专家
目前中国花卉企业家中,从花卉产地土生土长的企业家数量最多,根底扎实,多从事生产;学者出身的企业家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一般都有较高学历,在品种引进、种苗繁殖、国外代理等产业链前端领域发挥很大作用;从其他行业转入的企业家也很少,以经营管理见称。近年来中国花卉企业家来源的变化呈现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但高素质、专家型、经营型的企业家还太少。中国花卉产业已经越过了创业的初始阶段,不分良莠迅速发展的阶段已经过去,进入了激烈竞争的时代,以经营管理见长、善于企业整体运作的企业家、经营专家将会体现更大的优势、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中国花卉企业要彻底摆脱小农经济思想,改变现在的生产经营方式,要做大做强,必须要继续和加快改变中国花卉企业家的“成份”。为此,现在数量众多的“土生”企业家要转变观念,勇于“退居二线”,让出位子,更多地高薪从行业外引进企业家人才、经营管理专家,彻底改变目前中国花卉企业经营管理相对落后的局面。
3.1.2 引进资本
中国花卉企业资金来源比较复杂,有企业自身积累、政府扶持、其他行业投资等。但是,总体来说,花卉企业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靠自身积累、自己筹措。中国花卉企业要走规模化生产之路,要迅速提高设施技术装备水平,要花大力气搞新品种开发,必须要有足够的产业资本。目前花卉企业规模较小、贷款难、融资难成为阻碍产业发展的瓶颈。“像我们这样的花卉企业的种植基地一般都是租地,地上附着物不能用做资产抵押,如果采用传统的贷款模式,银行很难用指标来衡量花卉企业的财产到底值多少钱,融资很困难。”云南一位花企负责人一语道出花卉企业融资的难点。因此,中国花卉产业必须要加大引进产业外投资的力度。
在融资方式上,要变“依靠信贷和财政间接融资”为“间接融资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相结合”。现在一些地方,例如云南,酝酿8家花企准备上市,但是这种吸引社会资本的方式要求花卉企业达到相当的规模、水平。实际上,现在中国的资本量相当充足,很多资本都在寻求投资的机会,完全可以采取吸引直接投资的方式。中国花卉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势必对产业外资本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关键在于中国花卉企业家们要敢于引进资本,敢于放弃掉对企业的部分控制权,彻底放弃“小富即安”的思想,敢于做大做强。
3.1.3 引进技术
中国花卉企业无疑要致力于这些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但是就近期来看,单纯靠中国花卉企业自身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因此,中国花卉企业要大力引进技术。从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的阶段来看,中国花卉产业仍然处于一个以生产为中心的阶段,首先做到低成本、大规模、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是中国花卉企业的立足之本、优势之源,跨过这一阶段之后才如一些花卉发达国家,将创新作为花卉发展的核心。因此,不必避讳引进。中国花卉产业技术引进包括从国外的引进,也包括从国内科研院所的引进;既包括硬件技术的引进,更包括各种软技术的引进。引进是一种最快的发展方式。当然,要想在世界花卉业中占据头筹,最终还是必须要自主创新。
3.2.1 联合生产
目前,中国的花卉从业者中农民占了很大的比例,且生产组织形式散而乱,低水平重复生产,缺少技术指导、销售渠道和具体规划,导致花卉质量整体提升不快。在中国花卉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花卉专业合作社和“公司+农户+市场”的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农户分散种植,合作社或公司统一提供信息、种苗、栽种技术并组织销售等服务,避免了随机性和盲目性,更有利于成员间的团结,利益共享,提高了中国花卉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13]。因此,在现阶段,要积极支持和鼓励这两种联合生产模式的发展。但是,这两种模式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协调困难太大,常常损害农户的利益。关键是农户的土地很难集中成片,服务成本很高,众多分散的水平较低的小土地所有者制约了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花卉生产的长期稳定性较差,难以真正实现高水平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因此,花卉专业合作社和“公司+农户+市场”的模式只是联合生产的初级阶段,必须要改变。这就是通过资本纽带实现联合生产。公司可以采用赎买、长期租用或者土地化作投资的方式获得农户的土地和设施,将农户与土地、设施分离,重新调配各种资源,实现在公司集中领导控制之下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的联合生产模式。公司主导的生产经营模式才是中国花卉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3.2.2 联合研发
在现阶段,中国花卉企业在重视引进技术的同时,也必须重视自主技术的研发。毕竟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地形、土质等差异悬殊,任何技术都有一个本地化的过程。但同样,在一特定区域,靠一个企业实现技术的本地化过程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中国花卉企业必须注意多个类似企业的联合研发,整合技术力量和资源进行专项研究和集中攻关,研发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适用技术,所得技术形成“专利”,由联合研发的企业共享。而不是像科研院所那样一味追求创新领先技术。
3.2.3 联合营销
在中国花卉产业发展过程中,营销渠道不畅、成本过高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花卉专业合作社和“公司+农户+市场”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花卉流通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但还远远不够。这里所说的联合营销,不仅仅是指同类生产性质企业的联合,当然这也很重要,它还指花卉产销链中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的联合。中国花卉产业正在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市场为中心转变,花卉流通领域传统的“花卉市场+花店”格局已经不能满足中国花卉业发展的需要,虽然专业的营销公司已产生,尚处于摸索阶段,但专业的花卉物流配送、专业的花卉连锁销售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3.2.4 联合培训
现代花卉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严重缺乏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花卉生产过程中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造成产品质量不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从而制约着花卉产业的健康发展。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是中国花卉业发展的潜力、活力和竞争力所在。除了引进外脑资源以外,加强现有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是迅速提高中国花卉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样,仅仅靠一个企业单独的努力是很难做到的。中国花卉企业应当联合起来,尤其是花卉行业协会应发挥积极的作用,下大力气开展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
[1]王雁,吴丹,彭镇华.关于我国花卉认证体系的建立[J].林业科学,2008(4):139-143.
[2]农业部.2008年全国花卉业统计数据[J].中国花卉园艺,2009(15):27.
[3]付迪,袁天远.我国花卉生产发展的现状、前景以及政策建议[J]. 中国集体经济,2007(12):27-29.
[4]周媛.中国花卉企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J].中国花卉园艺,2007(7):20-22.
[5]白燕枫,陆继亮.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初显产品质量生产水平提升:2006年全国花卉统计数据分析[J].中国花卉园艺,2007(17):36-38.
[6]孙莉.中国花卉业比较优势及发展方向[J].长春大学学报,2006,16(4):101-104.
[7]陈振东.我国花卉产业存在的若干问题与分析[J].福建热作科技,2006,31(2):34-35.
[8]王广军.中国花卉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外企业家,2006(12):59-61.
[9]杨磊.后奥运时代,我国花卉企业如何应对:关于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林业,2008(5):18-19.
[10]李彤.提升我国花卉出口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经济论坛,2008(8):49-51.
[11]田明华.国际商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1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3]刘鑫.中国怎样由花卉大国迈向花卉强国[J].经济,2008(5):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