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报道:如何变“守”为“防”

2010-07-30 15:01荆门晚报448000
新闻前哨 2010年5期
关键词:骗术荆门系列报道

◎贾 明(荆门晚报 448000)

2009年10月15日起,《荆门晚报》刊发系列报道——“消灾”骗术,我们一起防范,至当年12月7日,该系列报道先后推出22期,共80多篇文字和图片新闻。报道针对荆门中心城区中老年人屡屡掉进“血光”消灾骗术陷阱这一现状,首先从多方面多角度剖析原因,然后调动公安、社区、企业等部门参与,最后组织心理医生、民警、社区干部深入城区大街小巷,用展示牌宣传防骗,免费发放印有“防骗提示”的购物袋,送提醒进万家。活动吸引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构筑起一道全社会防骗的“防火墙”,使广大市民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教育。

这一系列报道上为政府部门分了忧。荆门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田昌兵作出批示:报道很及时,为预防减少犯罪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下为市民解了难。系列活动开展一月,公安机关统计数据显示:城区“血光消灾”骗术基本绝迹,类似诈骗案发案率直线下降。荆楚理工学院一名教授主动撰文称赞:《荆门晚报》此举履行了社会责任,提高了社会效益。

发现问题,找准角度科学介入

新闻媒体在发现社会问题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会生活中的每起事件,只要媒体介入的角度得当、引导得当,都有成为社会热点的可能。引导社会热点,对每一家媒体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009年10月上旬,荆门市公安局东宝分局刑侦大队破获一起“血光消灾”诈骗案:几名骗子做笼子,以“你儿子近期有血光之灾,必须找一名台湾神医作法消灾”为由,骗走一名妇女15万元存款。5名骗子落网后,带破14起发生在河南、河北的“消灾”诈骗案。

对这样一起各家媒体都关注过多次的案件,是像以往一样被动报道警方的破案消息,还是找准切入点,主动介入,做深做透?

统计警方报案纪录、《荆门晚报》曾报道过的类似案例,发现荆门中心城区每年都有数十位中老年市民遭遇类似骗局,受骗金额从数千元到10多万元不等。10年来,共有数百爹爹婆婆掉进“消灾”骗局陷阱。

仔细分析这些“消灾”案件,不难发现其中的共性:受害人都是中老年人,年龄段相对集中,都在50岁以上;受骗诱因相同,家中均有儿女,均是担心儿女遭到“血光之灾”;可防,只要有人提醒,骗子就无从下手。

“将单个受害家庭的事,变成全社会大家庭的事!”《荆门晚报》编委会经研究形成策划思路:先警示,再剖析,让全体市民特别是家中有老人的家庭了解这一骗局,最后将重点落在“防”字上,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防范,让“消灾”骗子成为过街老鼠。

发散思维,生动报道引导舆论

美国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5W”,在业内影响深远。 “5W”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 通 过 什 么 渠 道 (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 ),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对照“5W”,《荆门晚报》的“消灾”策划很明确,“说什么”就是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上为政府部门分忧,下教普通家庭防骗;“通过什么渠道”即通过《荆门晚报》这张荆门地区主流媒体的报道,再加上后来的防骗展板,还有电子信箱和QQ;“对谁”即面对荆门成千上万个家庭。在这组策划报道上,《荆门晚报》发挥晚报文风灵活的优势,既不发表枯燥的议论,也不哗众取宠或刻意揭受骗人伤疤或隐私,而是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请专家说话,创新了“怎样说”的问题。

2009年10月 15日起,《荆门晚报》推出专栏:“消灾”骗术,我们一起防范。第一期“案例回放”篇用案例和数据说话——《10年来,数百爹爹婆婆掉进“消灾”骗局 受骗数额最多达到15万元,最少也有数千元》。接下来是受骗人讲述篇、骗子自白篇、心理分析篇等。特别是骗子自白篇——《“消灾”骗子坦白成功“秘诀” 四步曲,引诱当事人掉进陷阱》,记者在警方配合下,进入看守所采访落网的骗子,让骗子讲述行骗过程、行骗“要领”,文章生动通俗,读起来一目了然。还有心理分析篇,请来心理专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受骗人为何受骗,指出受骗人遭遇骗局时普遍存在的五种心理:贪财、盲从、自以为是、迷信、怜悯,提醒市民对照这5种心理,自我反省、自我纠正。

在系列报道第一阶段的报道中,每期一个主题,每期配一幅漫画。这些漫画形象生动,老少皆懂,令人过目难忘。

在按步骤推出系列报道的同时,与读者互动,公布记者手机号、QQ号、电子邮箱,发动读者参与讨论、献计献策。

形成舆论,协调社会力量参与

哈罗德·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的另一有影响的观点,就是大众传媒具有三种功能: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

地市一级晚报的平民定位,使其报道更具贴近性和大众性。《荆门晚报》“消灾”骗术,我们一起防范系列报道第一阶段的报道推出后,在荆门各阶层包括公安机关、社区、普通家庭中,引起了较强反响。首先是公安机关大为赞赏,因为“消灾”骗子作案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行骗对象都是在街头临时物色的,作案后留下的线索有限,给公安机关侦破带来很大难度。类似案件发案多破案少,公安机关面临很大压力。但此类案件可防性强,变事后侦破为事前防范,无疑给公安机关分了忧,解了压。其次是社区表示欢迎,因为受害人多为各社区上了年纪的爹爹婆婆,老人们上当受骗后,一方面自责,一方面受到家中子女责备、邻居非议,影响家庭的和谐、稳定。最后是普通家庭拍手称快,曾遭遇过骗局的家庭对骗子恨之入骨,家中有老人的家庭,也希望藉此对老人进行警示教育。

一切表明,预期的舆论氛围已经形成,防范“消灾”骗术系列报道进入第二阶段的条件已经成熟。

2009年10月27日,《荆门晚报》邀请荆门市公安局治安部门负责人、巡警支队负责人、中心城区3家派出所负责人和5家社区居委会负责人、医院心理科专家、荆门一家大商场负责人及多位居民代表召开座谈会,共商严打“消灾”骗子的良策。参会人员各抒己见,最后形成共识:一人 “亡羊”,“众人”补牢,送提醒进万家!《荆门晚报》将已刊发的揭露“消灾”骗子的报道制作成大型展板,到中心城区大街小巷和各居民小区展出;派出所民警、社区干部现场为居民讲解防骗知识;医院心理医生现场为居民提供相关心理咨询;商场提供1万个印有防骗提示语 (遇到神医作法消灾,不信;收到短信要求汇款,不理;天上掉钱找你平分,不要;地下挖出宝物贱卖,不买)的环保购物袋,在展出现场免费发放。

座谈会后,记者、社区民警、心理医生、社区干部带着展板,深入荆门中心城区10多个重点路段和社区进行展出。每到一地展览,观展市民将展牌围得水泄不通,曾遇到过骗局的市民现场痛斥骗子并向民警报案,家中有老人的市民表示要回家对父母进行宣传和提醒,领到购物袋的市民大声朗读防骗提示语……

展出期间,社会各界对 《荆门晚报》这一行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一切又促成了系列报道向纵深推进,使报道更加鲜活,更加出彩。

达到效果,“消灾”骗局基本绝迹

党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

增强社会责任感,既是我们党对媒体提出的要求,也是媒体与生俱来的责任。但实践起来并非易事,因为这不是媒体一方能够 “说了算”的事情,即便媒体报道了新闻,可没有社会回应,达不到一定效果,还不能说媒体尽到了社会责任;只有让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报道,达成社会共识,才能产生社会效应,达到一定效果。要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首先要找到一个有价值的新闻话题。

《荆门晚报》这次的系列报道找准了一个容易被人们忽视却又在生活中经常听到看到或遇到的话题——骗局。这个话题虽具有公共性,但是它是一个弱公共话题,也就是说骗局往往只有当事人——被骗者与骗人者最关注,这个群体总体上是少数,局外人大多认为自己不会被骗,只是对被骗者报以同情,而被骗者由于自己的愚昧大都羞于开口,受骗了更不希望自己被报道出来。从媒体的社会责任角度看,这个弱公共话题更具有报道价值。

由于找准了方向,协调到位,组织得力,《荆门晚报》打出的“组合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一系列报道充分体现了媒体科学引导的能力,将公共讨论形成的舆论,引导到了现阶段社会建设的目标上,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大局,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谐,践行了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职能,同时扩大了报纸的社会影响,提高了报纸的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骗术荆门系列报道
动物骗术大曝光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能源管理系统在荆门石化的应用
菊逢盛世,韵满荆门 第十二届中国(荆门)菊花展览会侧记
行书·李白《渡荆门送别》
传销常用六大骗术
行鸟的骗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