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苹 周小青
根据“早期收获”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中国和东盟于2004年1月(泰国于2003年)先期启动了对农产品降税,到2006年基本实现了水果自由贸易。这是双边先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实现“零关税”的领域。因此,分析水果自由贸易的经济效应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化发展是有意义的。本文数据含干鲜水果,不包括加工水果。
一、自由贸易下的中国与东盟水果生产和贸易现状
(一)中国水果产能及在国际水果产业的地位
200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水果生产大国。水果产量从1997年的5332.6万吨,增长到2007年10240.5万吨,占世界水果总产量的比例也相应地从1997年的11.95%增至2007年18.46%。保持世界水果生产大国的强势地位。中国占世界水果贸易的比例迅速增长,从1995年的4.46%增长到2007年的10.30%。
中国主要出产温带及亚热带水果,约占水果总量的80%左右,热带水果接近20%,其余为其他水果。中国苹果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梨的产量接近世界总产量的1/2,而栗子产量则接近世界的2/3,这些水果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水果出口品种。出产的热带水果主要有香蕉、柚子、荔枝、龙眼、芒果、菠萝、椰子等。
(二)东盟水果产能及在国际水果产业的地位
东盟各国地处热带地区,有着充沛的降水量和富饶的土地,盛产各种热带水果。水果出口一直是东盟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世界热带水果的主要进口来源地之一。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以下简称泰、越、马、印尼、菲)是热带水果生产大国,四季均可生产种类繁多的热带干鲜水果,不但出产世界大宗热带水果,例如香蕉、菠萝、芒果、荔枝、龙眼、腰果,还出产许多当地特有的热带果品,例如榴莲、山竹、红毛丹、菠萝蜜、火龙果等。
在实施“计划”的背景下,东盟的水果总产量从2001年的3646万吨增至2007年的4952万吨,年均增长近6%。2001年-2007年,东盟在世界水果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基本保持在10%左右并伴随微幅攀升;其出口从2001年约占世界水果出口贸易的12%,攀升至2007年约15%;期间,进口占世界水果进口量的比例一直维持在4%-6%。东盟的水果净出口比重保持增加态势,处于世界水果贸易强势地位。
(三)中国与东盟水果贸易基本状况
对东盟市场,中国水果出口流向东盟各国;而进口主要来自泰、越和菲三个国家。2009年,对泰、越、菲的水果贸易占中国该年水果总贸易的比重分别为17.2%、14.7%和7.8%。中国对其出口主要是水果,苹果、桔、橙、梨等;从东盟进口各种热带水果,香蕉和鲜龙眼为大宗进口果品。
在实现中国—东盟水果自由贸易后,中国水果贸易额不断增加并处于顺差,是水果净出口国。2009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是实施“计划”前2002年贸易额的5.1倍。对东盟的出口和进口年均增长均呈加速上涨态势。东盟在中国水果贸易所占比重则稳步上升,双边水果贸易差额基本持平。东盟已占到中国水果贸易的近半壁江山。
二、中国-东盟水果自由贸易的效应分析
(一)竞争及互补效应的分析
中国和东盟的水果各有处在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品种, 使双边果品既有互补性又有竞争性。竞争性产品主要集中在热带水果。这里运用两个指标对双边贸易的主要相同品种进行分析,以考察产品的竞争及互补程度。
1.贸易竞争力指数(简称TC)。是一国某商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用它来测量一个国家的某种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备相对竞争优势。若TC值>0,则该品为净出口,表明该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具有贸易竞争优势,且数值越接近1,优势越大;反之,TC值>0,则表明该品为净进口,其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处于贸易竞争劣势,绝对值越接近-1,劣势越大;若TC值=0,则该品的竞争力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
2.比较优势指数(简称RCA)。是指一国某种产品出口在世界该产品的出口中所占份额与该国所有产品出口在世界总出口中所占份额的比率。一般认为,若RCA>2.5,表明一国在该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若1.25 表2中,中国的TC值显示:在梨、苹果、柑橘、和栗子在出口上具有贸易优势和一定的竞争力,并且与东盟贸易存在互补性。RCA值表明栗子具有极强的竞争力,柑橘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梨、苹果具有中等竞争力。从净出口贸易额看,苹果和梨在双方贸易中存在较大的供需潜力,贸易互补性很强。事实证明了这一点。2006年中国对东盟苹果、梨的出口额从2.62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4.28亿美元,分别占中国苹果、梨当年出口的50.32%和48.65%。 东盟的TC值显示:在腰果、香蕉和西瓜的出口上具有贸易优势和一定的竞争力,并且与中国存在贸易互补性。RCA值表明,腰果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菠萝有较强的竞争力,香蕉具有中等竞争力。从净出口贸易额看,香蕉在双方的贸易中存的较大的供需市场。事实验证了这一点:香蕉是中国第一大进口果品,2006年-2009年从东盟进口的香蕉、菠萝和瓜类 分别占中国上述各项进口的99%以上、92%以上和99%。东盟香蕉、菠萝、瓜类较强的竞争力是对国内同类果品形成冲击的主要原因。 (二)贸易创造效应的分析 从国际贸易理论上说,一般认为自由贸易区对区域内贸易的静态效果主要表现两点。一是贸易创造效果(Trade Creation Effect),即区域内贸易壁垒消除后,所增加的贸易;二是贸易转移效果(Trade Diverting Effect)是指由于区域内贸易壁垒低于区域外,区域内成员原来与区域外的贸易转移到区域内。贸易创造带来社会福利的增加,而贸易转移使福利水平下降。建立自由贸易区追求的是福利水平的提升,通过成员国间相互取消关税降低商品价格,增加了对进口品的需求量,也使成本更低的其他成员国的生产替代了本国的部分产量。实施“计划”后,中国-东盟自贸区是否存在贸易创造效应呢? 2002年,中国水果贸易总额不到10亿美元,其中,对东盟市场为4亿美元。就双边水果最惠国待遇税而言,中国大宗温带、亚热带果品平均税率为16%,热带果品为22%;而东盟各国为20%或以上,泰国是唯一对农产品实行高关税国家,对苹果和梨的最惠国关税高达60%。在高关税下,中国的水果主要是自产自销,有少量进出口调剂国内外高端市场需求。 当关税下降直至零时,交易成本下降,引发进出口量增加,大量的水果入市,可使水果价格进一步下降,会诱发需求上升,消费增加。零关税下,水果所具有需求弹性潜能得到释放。中国对东盟水果进、出口贸易都以年均24%以上的速度增长,并且稳定地保持贸易基本平衡的状态。水果贸易额的持续增长说明,关税壁垒的撤除使双边水果市场之间的联系程度和相互需求程度提高,而这正是建立在双边果品具有鲜明的互补性基础之上的。零关税还使经济最不发展的国家参与国际交换。2002年前与中国水果贸易极少的缅甸也在自由贸易后,扩大了与中国的水果贸易,从2006年的660万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2960万美元。 双边水果贸易增长是否来自于贸易转移呢?中国对东盟水果贸易增长不存在从其他市场转移而来。事实显示:对世界其他市场,中国2006年、2007年和2008年贸易额分别为12.2亿美元、15.5亿美元和18.4亿美元,均高于2002年为5.8亿美元。因此,对东盟水果贸易的增长是贸易净增加。那么,东盟对中国的水果贸易扩张是否将其与其他贸易伙伴的贸易转移到了中国呢?
东盟区外主要市场是美国、欧盟、日本、欧洲以及中东和中国等。这些市场多为发达国家,水果消费能力强,其进口关税的高低,对东盟并未形成威胁,因为它们将其热带水果尤其是东盟特有的果品锁定在高端市场,东盟水果大国都极力保持或扩大已有的国外市场,对其出口没有减少,与此同时,拓展与中国的水果自由贸易。为保证足够货源,泰、越、马等国均增加水果种植面积。对中国出口稳定增长是东盟与中国发生新的贸易。双边水果贸易高速发展得益于关税壁垒的撤除,带来显著的贸易创造效应。
(三)成本效应的分析
1.交易成本变化。2006年至2009年,中国以零关税向东盟市场进口和出口总价值分别为26亿美元和29.16亿美元,按照实施“计划”前中国水果最惠国待遇平均16%的从价税率计算,自由贸易以来,中国进口东盟水果的价格在理论上可比从前降低16%;国民受惠金额高达4.16亿美元。同理,按照东盟最惠国关税平均为20%计算,我国水果价格在东盟市场可降低20%。2010年春节,南宁一些超市在水果摊位最显眼的位置上摆放着从东盟国家进口的水果,山竹、龙眼、木瓜、椰子,应有尽有。原来中国市场上每公斤20元、30元的泰国“贵族”水果山竹,现在10多元就可以买到。
2. 运输成本变化。水果不容易保鲜、保质,热带水果更是如此。运输成本(运费和运输时间)是水果贸易不可忽略的因素。 以前主要依靠海洋运输,水果出入境集中在沿海少数大口岸。零关税后,逐步发展为海运、陆运和河流(湄公河)航运,越南和泰国水果陆运到中国广西和云南口岸入境,可节约20%的运输成本。以泰国为例,2008年,昆(明)曼(谷)公路开通,从泰国运到云南的龙眼、榴莲,每车便宜了1.5万-2万元,运输时间缩短到2-3天。事实证明在国境接壤的条件下,畅通的公路运输也可以有效地减少运输成本和时间,有利于果品保鲜、保质。
3.通关手续的变化。双边免除关税缴纳后,出口方需申领由本国签发的原产地证书。进口报关时,进口方只需将原产地证书连同提单、发票等单据一并提供给海关即可。《货物贸易协议》规定:早期收获产品由于以农产品为主,基本上采用“完全获得”标准(即认定本地增值率为100%)。这就免除了对进口水果本地增值率检验的手续。香港、广西凭祥和东兴等口岸进口东盟水果通关时间缩短到两个小时。为确保进出口水果在严密监管下快速通关,中方口岸还增加现场实验室工作人员,对送样样品集中进行快速检测并及时出具实验室检测报告。中国水果进出口密集的口岸实行24小时预约报检制度,对进口水果除正常报检外,允许电话报检、传真报检等多种方式。上述政策与措施使通关快捷、保障了食用水果的质量和安全。
三、结论
实现水果自由贸易后,东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果贸易伙伴,与其双边水果贸易占到中国水果总贸易的约50%。双边水果贸易在7年间增长了5倍多。水果自由贸易的效应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双边的果品结构既有竞争性,又有互补性,但以互补性为主。中国在温带水果与东盟本地特有的水果对彼此市场具有绝对的互补性;东盟的部分大宗热带水果对中国同种果品有比较竞争优势;二是双边贸易呈明显的贸易创造效果。撤除关税壁垒后,水果商品所具有的需求弹性潜能得到释放。互补性的果品大量进入对方市场,双边水果市场之间的联系程度和相互需求程度提高;尽管实施“计划”后,中国对香蕉的进口来源地发生了贸易转移,但是香蕉进口量的剧增使贸易创造效应远远大于其贸易转移效应。东盟各国对中国水果出口是贸易创造而非来自于其贸易转移;三是交易成本降低源于零关税、运输成本下降以及通关环节减少即优化检验检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