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外部空间的环境塑造

2010-07-23 11:18:58顾凤霞刘文宝
四川建筑 2010年3期
关键词:人车外部环境绿化

顾凤霞,刘文宝

(1.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山东青岛 266510;2.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山东青岛 266510)

随着住房改革的推进,在住房大规模建设的同时,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居民不再满足于把居住区仅作为一个安身之所,而是要求作为一个身和心、物质和精神的归宿。故外部环境也是居民选择买房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的居住区规划对外部环境的研究和设计却缺乏深度,使得现在的居民对小区环境总是抱怨不断,使用率不高。因此,对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1 居住区外部空间的概念

外环境从空间的角度说是泛指由实体构件围合的室内空间之外的一切活动领地,如房前屋后的庭院、街道、广场、河岸、游园、绿地、露天场地等可供人们日常活动的室外建筑空间[1]。建筑外环境指的是建筑周围或建筑之间的环境,是以建筑构筑空间的方式从人的周围环境中进一步界定而形成的特定环境。

对住宅本身而言,真正有用的是其内部使用空间,而从整个居住区的角度来看,更重要的是建筑以外围合的空间——外部空间。居住区外部空间是指包括居住建筑在内的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公共建筑、公共设施、绿化、道路、小品、院落、室外活动场地、邻里与社交及交通组织等等[2]。外部空间是居民进行交往和日常活动的场所,是户内空间的扩展。

2 外部空间的重要性

居住区的外部空间是居民日常交流、散心、休闲、娱乐的场所。居民,特别是老人和孩子的日常活动大部分是在居住区的外部空间进行的。外部空间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住区居民精神生活的质量,同时外部环境的好坏影响居住区的整体质量。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的质量直接反映居民日常生活的舒适与便利程度。因此居住区的外部环境不管是对居民生活的舒适性来说,还是对居住区的整体质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3 外部空间环境规划设计原则

3.1 “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居住区的主体,居住区的规划建设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进行的。外部环境的塑造更是为了满足居民日常的活动、精神需求。因此“以人为本”是居住区外部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从总体的空间布局到基础设施的配置、绿化的布局、小品的安排和活动空间的设计。此外“以人为本”还应考虑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在设计时应力求满足所有人而不仅仅是一般人的需求。比如,在一些活动场所进行一些无障碍设计,设计一些老人和妇女推婴儿车可以通过的通道等。这样才能让所有的居民都愿意走出家门,参与到整个小区的活动,享受小区的宜人外环境带来的乐趣[3]。在整个小区尽力设计出老年人可以散步聊天、中青年人可以活动健身、少年儿童可以玩耍游戏的空间,促进居民的交流。

3.2 生态性原则

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特点,导致资源的稀缺,而且资源的大量消耗也对环境造成污染。由此导致了居住环境设计中生态性原则的出现。生态性原则是指将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理念应用到居住区的环境规划设计中[4]。这一原则在设计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首先,在居住区外部环境的塑造过程中,不能为了追求形式而大刀阔斧,增加了很多工程量。而应该结合地形、顺应地形、利用地形。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工程量,又可以使外部环境具有自身特点。其次,要节能。节能不仅仅体现在节约、减少对能源的使用消耗,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新生能源的使用。比如,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建筑朝向的设计充分利用太阳能;通过对道路和街道的规划以及建筑门窗的设计尽可能使用风能。第三,合理使用地形内的水域,植被,建成小区内的公园、绿地。此外,在设施的安排,开放空间,多功能综合体的设计都要加强研究。

3.3 体现特色的原则

居住区外部环境的多样性可以为居民丰富多样的活动提供保障,多样性的外部环境要由具有特色的空间来来创造。有个性有特色的空间具有可识别性,凯文·林奇提出可识别性由节点、标志物、路径、边界、区域的不同组合塑造出来的。可识别性让居住区形成了自身的形象,可以使居民产生家园的归属感;可以密切邻里关系,使居民更好的相互了解,相互熟悉。居住区外部环境的特色可以通过人工环境来体现,也可以通过合理利用自然环境来创造。两者相比,自然环境的利用更容易塑造出具有特色的外部环境[5]。

特色来自于住区本身,只有对住区深入了解、剖析才会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外部空间,不能盲目追求“新奇特”。如果只顾盲目的追求,最终的结果不是为居住区塑造特色,而是造成与地形地貌不相符的呆板、异质的环境。

3.4 经济适用

人们的经济水平提高以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为了迎合人们较高的精神要求,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出现了追求豪华、气派的现象。不惜重金从外地引进许多名贵树木、花草,还动辄用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建造一个雕塑[6]。虽然听上去非常的豪华,貌似皇家风范,但是却没有给居民带来舒适宜人、具有亲切感的环境。居民出屋进行室外活动时,享受不到舒适、宜人的环境所带来的愉悦。而且日后还得花费大量的养护、修剪费用,甚至由于引进的物种不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而死亡,这样给当地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针对上述现象,在居住区外部环境的规划设计上应结合当地条件,尽量使用当地植物类型,不应追求“名贵豪华”,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此外,在进行外部空间塑造时,也应该结合地形地势,减少工程量,这样也能减少经济压力。

4 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内容

4.1 外部景观总体设计

居住区外部环境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外部环境不同的总体空间秩序可以带给居民不同感受。居住区外部环境的总体秩序的构建应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点”指外部环境中的各级景观节点,“线”是指外部环境中的各级景观轴线和休闲步行道。“面”是指外部各种面积较大的景观区域。总体结构布局中有主有次,通过各级节点和轴线把居住区的外部环境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整体。而且在布局上也得兼顾集中和分散两种手法。使整个小区的居民都能享受到外部环境带来的精神愉悦。

外部环境景观布局时还应注意创造丰富多样的空间。不管多美的景色,如果千篇一律也会使人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在景观设计时应尽量使用变化的手法,创建不同的景观,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如图 1)。

图1 变化丰富的外部景观[7]

4.2 外部绿化空间设计

绿化是美化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创建宜人的居住环境景观的重要手段之一。草坪的布置是进行绿化时不可缺少的一环,以其独特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如果运用得当,能在美化环境、改善气候、降低能耗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草坪多并不意味着环境一定会最佳[8]。因 此在进行绿化设计时应做到:

多样性,居住区的外部环境的绿化设计中,草坪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草坪的养护费用比一般的乔木、灌木高出 3~5倍,而草坪的生态效益却不如乔木和灌木好。因此绿化空间的设计要注重多样性,不能只种植草坪,应相应增加乔木和灌木的种植(如图 2)。植物种类的选择也应遵循多样性原则,选择颜色不同的植物搭配起来可以组合成各种各样的景观。另外,不同花期的植物也要搭配种植,使整个小区四季都花香满园。

层次性,要提高生态效益,增加绿化只靠地面绿化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增加立体绿化,使绿化具有层次性。立体绿化是包括阳台、平台、屋顶、墙面的绿化。立体绿化不仅能美化环境,而且对于解决建筑用地与绿化面积的矛盾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立体绿化植物可以选择一些缠绕型的,也可以选择矮墙、围栏或者安排花架来增加立体绿化,提高居住区立体绿化效果。

图2 外部环境中的乔木灌木丛[7]

4.3 外部活动空间设计

居住区的外部空间是居民进行各种户外活动的场所。在户外环境设计中,设计者应根据居民的生活、生理及精神需要提供各种活动空间,引导居住者参与其空间活动,从而使空间富有生命力,真正成为居民的乐园[9]。而且在设计时应考虑所有人各种需要,比如在休闲步行道两侧种植各种花卉,并适当安排一些坐椅,以便居民在休闲道上散步时享受花卉带来的愉悦,又能在路旁的坐椅上休息,增加休闲道的吸引力;人都有亲水性的特点,可设计各种亲水平台。

4.4 富有活力的交通空间组织

居住区的道路组织也是塑造外部空间环境景观的因素。交通组织常常采用人车分流、人车不完全分流和人车混行三种方式。人车分流可以满足安全和安静的要求,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缺点:行人被排斥出车道,车行道缺少人的参与,街道椅空旷缺乏活力[8]。人车不完全分流,使小区部分人车分流,也能满足安全性要求,但容易造成小区 交通组织的混乱,对生活形成一定的干扰。人车混行使整个小区比较有生活气息,但是安全性不好。

在对小区的交通空间组织时,既要考虑尽量降低车速,保证居民的安全,又要做到人车共存,增添生活气息。车行道路的设计不要太宽,而且要通而不畅,限制车辆的速度。街道两侧安排精心设计的小品、绿化等。另外设计一些专用休闲步道,两侧景观要精心设计,增加吸引力,提高利用率,使整个小区充满活力。

5 结束语

住宅外部环境景观的营造上,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从人对环境的需要出发,将人的居住生活、活动的需要放在首位,创造出优美的、有吸引力的空间场所。生态性原则也是未来的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应提倡的原则,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原地地形,本着环保、节能和可持续的目的,创建绿色、生态环境,达到人与环境的共融。体现地域特色是建设居民喜欢的环境的手段之一,未来的居住区外环境设计要挖掘地域文化,体现地域特色,创建有归属感的居住外环境。此外,经济适用也是居住区外环境设计中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前提下,从景观总体布局,绿化设计,活动空间,交通组织等多方面深入研究,才能真正创建宜人的环境。

[1]刘永德,(日)三村翰弘,川西利昌,宇杉和夫.建筑外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21-23

[3]胡安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

[4]张鑫磊.生态型居住区外环境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3

[5]胡英杰,刘歆,王建军.居住区外环境几个问题的研究[C]//中国建筑学会 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3:437-443

[6]韩秀琦,杨军.当前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J].建筑学报,2001(7):52-55

[7]区伟耕.文化家园——大型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M].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8]姚刚,冯姗姗,陈华.探究居住区外部空间的魅力[J].山西建筑,2006,32(14):41-42

[9]周文霞,王翠萍.宜人·怡人·冶人——议如何创造高品质的居住小区外部环境[J].华中建筑,2003,21(5):72-74

猜你喜欢
人车外部环境绿化
“人车合一的体验很奇妙”
海峡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30
平巷人车连杆式自动连接装置的设计应用
基于“人车互等”智能公交站台的创新研究
电子制作(2019年10期)2019-06-17 11:45:04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基层中医药(2018年1期)2018-03-01 07:36:25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现代园艺(2017年19期)2018-01-19 02:50:28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
乡愁情怀还是美梦难现:乡村民宿经营风险感知研究
沙湖立交绿化
锋绘(2016年1期)2016-05-13 09:18:14
论民国时期检察权行使的外部环境——以青岛刁复墀贪污案为例
战略人力资本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关系研究——外部环境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