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国家话剧院创作

2010-07-20 12:10朱曼铭
山西建筑 2010年18期
关键词:话剧院观众厅视距

曹 罡 朱曼铭

中国国家话剧院由原中央实验话剧院及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合并组建。多年来,创作了百余部优秀剧目,培养了众多表演艺术人才,为丰富文化生活,创造精神文明做出了贡献。但因剧院一直没有自己的剧场,影响了事业的发展。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经首规委批准,现决定在广安门外大街305号进行建设。

项目建设用地为三里河南延路与广安门外大街交叉口的东北角,北侧首特南路以北为准备实施的住宅楼规划项目,东临北京市工业设计院,南临广安门外大街,西临三里河南延路。建设用地 1.48 hm2,为不规则多边形,其中话剧院用地 1.1 hm2,其余0.38 hm2按商业金融用地拍卖,与剧场统一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内容包括18 000 m2的剧场及办公用房,18 000 m2的商业金融办公用房。其中剧场用地限高45 m,商业金融用地限高60 m,容积率不大于 4,绿化率不小于15%,退红线要求为:南侧15 m,西侧10 m,北侧6 m,东侧与金融楼贴建。

建设用地原为首钢特种钢厂,搬迁后仅南侧有少量平房。用地周边无文化建筑,且景观条件相对较差,城市综合环境印象一般。而国家话剧院作为国内顶级的文化建筑应立足于其固有的文化内涵,带动和提升周边城市区域文化品质,为平淡的广安门外大街增添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空间环境。通过对周边环境的梳理,我们确定以“概念性设计”为指导思想,从大局入手分析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约束,使建筑师的灵感、设想及创意得以物化,形成解决问题的各种“概念”。我们再从这些概念出发,淡化建筑的各种复杂因素和一些局部细部,从整体空间构成、内部使用功能、建筑形象及文化内涵这三方面进行推敲,探讨建筑单体与城市、环境、文化、历史……的关系,形成概念性设计方案。

首先我们从整体空间构成上进行分析,该项目内部功能繁多、流线复杂。我们先根据各部分功能特点将其进行整合,如商业空间与前厅、休息厅的整合,绘景间、布景库与侧台的整合,排练厅在休息厅、侧台上层的整合……最终形成剧场部分、剧院办公部分及商业金融办公部分三大功能体块。考虑用地北侧住宅项目日照间距的影响,我们通过软件分析,充分利用日照允许高度,形成完整的三个梯度,12 m高的剧场办公及化妆用房,22 m高的剧场用房,60 m高的贴建商业金融办公楼,集中紧凑,落落大方。基本确立了这三大块功能区的体量关系和在总图上的布局,为继续设计留有余地和再创作的空间。其次在内部使用功能上,我们坚持“以观众为本,以演员为本”的设计理念,为观众提供一流的欣赏环境、为演员提供一流的演出环境。

国家话剧院剧场力求创造国内外顶尖的自然声剧场,而900人规模的话剧剧场为大型剧场,采用自然声有相当的难度。我们通过合理的平、剖面设计、充分利用原声能量,使观众厅声场分布均匀。观众厅内各区域均能够获得足够的早期反射声和声音响度,同时控制混响时间及其频率特性,尽量降低室内背景噪声以获得较高的信噪比,达到最佳的音质效果来满足话剧演出对语言清晰度的要求。为演员创造一流的发声空间,为观众创造一流的听觉环境。同时,配备优质的电声系统,采用最新的“补声理论”弥补自然声的缺陷,并获得必要的效果声,保证观众“听好”。

另一方面为保证观众“看好”,我们对观众厅的形式也作了相应的改革,以满足时代的需求。传统话剧剧场一般规模较小,剖面基本采用1层观众厅或局部2层观众厅的形式,而国家话剧院为规模900人的大型剧场,如还采用传统的2层观众厅形式势必导致观众厅后排视距过大、声音难以到达。同时传统的观众厅形式往往将视线和声音最好的位置淹没在普通座位之中,难以拉开票价档次,不利于剧场进行商业开发(如图1所示)。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一改传统观众厅形式,采用3层观众厅的剖面设计。视线升高差“c”值按隔行升起12 cm进行计算,一层设座席430座,迟到席20座。舞台面与头排座位地面高差0.9 m,座位错列,池座13排,确保池座最后排水平视距为18.7 m,俯角5.23°。

2层楼座视线、声学品质俱佳,且私密性较好。我们将其设置为5个贵宾包厢,19个贵宾主位,另设106个贵宾次席,拉开票价档次,为时代新贵们提供商业文化需求及高档商务洽谈的场所。贵宾包厢头排水平视距15 m,俯角15°,后排水平视距19.6 m,俯角15.73°,是全场最佳座位区。

而3层楼座的设计会影响到部分顶层座位的观赏品质,这样正好能降低这部分座位的票价,以满足普通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让各消费层次的群众都能走进剧场,享受话剧艺术的独特文化魅力。3层楼座设座席372座,最大水平视距为23.9 m,最大俯角不超过25.67°。

观众席水平控制角为 42.24°,前排水平控制角为 84.72°,保证14 m台口演出时,最边座位也能看到一半天幕。而3层楼座的独特设计也大大缩短了观众厅视距,拉近了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距离。

观众厅共设座席927座,座椅设计宽大舒适,排距为0.92 m,座距为0.56 m。座椅下采用微孔送风,确保厅堂的空气质量,为观众提供一流的观赏环境,保证观众“坐好”。除此之外,国家话剧院还将提供先进的舞台工艺、齐全的舞台设备、符合新潮和传统的舞美设计理念,为剧场提供坚实的硬件保障,确实保证国家话剧院建成后能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三好”剧场。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解决了建筑整体空间构成以及内部使用功能的矛盾。然而作为国家级的文化建筑,应该有怎样的建筑形象和文化内涵。如果将话剧比喻成艺术的琼浆,那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容器”来盛艺术之琼浆;用什么样的包装来装点文化的殿堂,灰墙黄瓦,落后于时代;欧陆之风,已为人们所不齿;鸭蛋圆球,也已司空见惯;追求怪异,少数人偏激。如何取舍、创作成为我们头上的重任。

从话剧自身发展来看,虽是舶来之品、源于西洋,但传至国内已产生巨大影响,已成为文化艺术的中坚力量。话剧是历史与时代的反映,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并且前途无量。因此国家话剧院需要一个能体现话剧强大生命力的“新”建筑。从城市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建筑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在这个城市大舞台上,建筑就是道具、景片、布景。尤其是当这个建筑是像国家话剧院这样的文化建筑时,更引人注目。从项目建设用地所处的城市地域、地段环境出发,我们更应立足于“城市舞台”背景,充分发挥想象力,树立起一幕有着丰富内涵的城市立体布景。

从话剧演出的特点出发。剧是一幕一幕的演出,观众是一幕一幕的看,演员在幕布交替轮换之间完成舞台艺术的演出。延伸到历史大舞台上,时代的长河也是这样一幕一幕演绎出来的。“时代帷幕”自然成为创作的主题思想。

头一道幕由弧形点玻组建,犹如舞台的“纱幕”,室内空间丰富多彩,艳丽的灯火,蹿动的人群,与室外相互交融,回归自然,回归环境。建筑变成一座巨大的现时舞台,是一道历史之幕,演绎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见图2)。二道幕是凝重的24 m高的绛红色垂线金属幕墙,比喻舞台的“大幕”,是一道涌动之幕,象征时代潮流的躁动、社会的进步。60 m高的第三道幕对应着舞台的“天幕”,为上深下浅的苍灰色垂幕,象征苍穹、挺拔、飘逸的身姿丰富了城市轮廓线,是一道城市之幕,反映首都的新风貌。中国国家话剧院外观效果如图3所示。

我们尝试用崭新的建筑手法来包装精湛的话剧艺术,用最现代的“容器”来盛装艺术的琼浆,这便是我们设计创作的目的。

[1]王 铮,单 踊.当代国内剧场建筑发展的两重趋势[J].山西建筑,2008,34(6):25-26.

猜你喜欢
话剧院观众厅视距
俄罗斯
《阿伽门农》
一种基于非视距误差补偿的协同定位算法
安全视距应该成为道路安全管理的基础共识
浅谈道路设计中的停车视距与验证
2015年,给中国国家话剧院的5个提问
观众厅视线分析软件《神眼》的应用
201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国国家话剧院
京剧剧场的观众厅设计浅析
第六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