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国平 李治勤
(1.太原理工大学 030024;2.山西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030002)
涝河水库位于汾河支流涝河中段,水库溢洪道位于大坝右端,为开敞式溢洪道,设计流量260m3/s(P=2%),校核流量为914m3/s(P=0.1%),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原设计出口消能工采用30年一遇洪水标准,相应泄量177m3/s。消能采用底流消能方案。
原设计方案在泄放30年一遇及50年一遇洪水时,溢洪道进口、一级陡坡及二级陡坡段水流平顺,流速分布比较均匀,流态基本稳定,在消力池内也均能发生水跃;但当泄放1000年一遇洪水时,原设计方案消力池中不能产生完全形式的水跃,消能方式近似变为挑流消能,挑射水股挑起后落在海漫上产生很大的动水冲击压力,冲击力会把海漫段冲毁,由于溢洪道基础为土基,溢洪道基础很容易受到冲刷,这样很容易威胁到消力池的安全,所以经试验原设计方案不能满足工程实际要求。
试验采用正态整体模型制作,按重力相似准则设计,模型制作满足《水工模型试验规程》精度的要求,模型范围取溢洪道库区上游150m,溢洪道下游转弯后80m的范围。
根据试验设备、场地及精度的要求,采用长度比尺λl,水流各物理量比尺为:
建筑物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其糙率np=0.015,要求模型糙率为nm=0.015/λn=0.0081,模型采用有机玻璃和聚氯乙烯板材制作,其糙率n=0.0075~0.0085,满足要求,为方便流态观测,侧墙均选用有机玻璃板制作。
为满足溢洪道进口水流相似,模型中库区部分依据设计提供的库区地形按长度比尺缩制,表面用水泥砂浆粉制而成,出口防冲槽后也按地形图进行缩制。
试验中流量用薄壁矩形堰量测;水流纵向或横向水面线用活动测针测度;流速用毕托管量测;时均水压力使用测压管量测。
从原方案到修改方案共进行了六次不同体型、不同消能工形式的放水试验(各方案技术参数见表1),各级流量下在消力池内均能产生水跃,消能形式为底流式消能,海漫段衔接情况良好,试验对各种条件下消力池内产生水跃时跃前断面的水深、流速等水力要素进行了量测,通过分析计算得出了各方案在不同洪水等级条件下的跃前弗汝得数Fr1及消能系数Kj,结果见表2。
表1 各方案技术参数
表2 不同方案各条件下弗汝得数与消能系数
水跃的消能率和跃前的弗汝得数Fr1有关,当Fr1>9.0时,虽然消能率可以进一步提高,但实验表明,此时跃后水面的波动很大并且一直传播到下游,这种水跃属于强水跃;当4.5≤Fr1≤9.0时,水跃的消能效率高同时水跃稳定,跃后水面也比较平静,因此,利用水跃消能,最好能使其Fr1位于此范围内。
从表2可以看出,方案五的弗汝得数50年一遇洪水条件下为8.6,1000年一遇洪水条件下为6.3,消能系数50年一遇洪水条件下为69%,1000年一遇洪水条件下为59%,均高于其他方案相应洪水条件下的弗汝得数与效能系数。图1为各方案在50年一遇洪水条件下,弗汝得数与消能系数的关系曲线图。
图1 弗汝得数与消能系数关系图(Q2%=260m3/s)
从图1可以看出,从原方案到方案五,弗汝得数和消能系数逐渐增大,方案五弗汝得数与消能系数达到最大,消能效果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原方案30年及50年一遇洪水条件下弗汝得数Fr1均小于4.5;1000年一遇洪水条件下的弗汝得数虽然在4.5~9.0之间,但是此时的效能方式已经近似成为挑坎(消力池末端)为90°的挑流消能,而且消能系数也比较低。
方案一到方案五在各级流量下,弗汝得数均在4.5~9.0的范围内,而且都是逐渐增大,消能系数也在不断增大,以方案四、五为最高。
方案四与方案五的弗汝得数与消能系数近似相等,但是方案五较方案四而言,消力池长度缩短了10m,减少了工程量,节约了投资。
通过对消力池体型及消能工的多次修改,现场经过多次的放水试验,从流态、流速以及计算所得弗汝得数与消能系数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1)从试验成果可以看出,原设计方案溢洪道布置基本合理,通过修改试验,方案五在泄放1000年一遇洪水的条件下,溢洪道能安全行洪,消力池为底流消能,消能状况良好。
2)跃前断面弗汝得数与消能系数从原方案到方案五,随着每次的修改逐渐增大,方案四与方案五计算所得出的弗汝得数都在4.5~9.0的范围内,消能系数也基本一致,此时的消能率比较高,水跃稳定,消能效果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两者均能满足工程的需要。
3)方案四与方案五虽然消能效果基本相近,但是从减小工程量和节省投资以及消能效果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最终确定方案五为最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