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山夷平面与玄武岩复合台地景观特征与开发研究

2010-07-19 07:56单莉莉张晋飚许红根卢炳生
山西农业科学 2010年8期
关键词:四明山风化壳台地

单莉莉,张晋飚,许红根,卢炳生

(1.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2.浙江省地质调查院,浙江杭州311203;3.浙江省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浙江宁波315000)

四明山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西南部,山脉主体分布于余姚市境内,平均海拔300~600 m。四明山地质公园辐射范围主要涵盖四明山镇、大岚镇、梁弄镇、河姆渡镇、三七市镇和鹿亭乡等乡镇区域,其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21.03°~121.39°,北纬29.73°~30.03°,公园总面积61.7 km2,包括北部的河姆渡、南部的罗成山-仰天湖、四窗岩-丹山赤水三大地质园区。

1 四明山夷平面与玄武岩复合台地景观形成

四明山位于东亚大陆边缘北东向火山带上,白垩纪的火山与盆地活动开起于约1亿4 0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的地史活动没有可靠的地层记录,但是发育于岩石中的多组断裂等构造表明其经历了挤压与抬升作用。抬升后的四明山地区遭受了长期的风化剥蚀,至少在古近纪末曾经夷平,保留了风化壳。在新近纪早期,地壳活动使古夷平面解体,深部的玄武质岩浆沿着深断裂上升喷溢在夷平面上,成为嵊县组玄武岩。新生代的地壳活动,建立了四明山东靠宁波盆地,北抵余姚平原,西接上虞丘陵的地势格局。并在这一格局下遭受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逐渐形成现今四明山镇、大岚镇等台地,周边环绕深切割山地的地形格局。影响与控制四明山地区地质、地貌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因素主要有2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太平洋板块中生代以来向欧亚板块俯冲速度加剧,导致中国东南部进入活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另一方面由于西侧丽水-余姚深断裂的存在及其多期(次)活动。四明山区域构造背景[1]如图1所示。

2 四明山夷平面与玄武岩复合台地主体景观分布

四明山古夷平面(山顶平原)是四明山最有科学与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之一,海拔高度600~800 m。四明山夷平面(图2)主要分布在四明山镇、大岚镇等地区,由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的各类火山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和侵入其中的燕山期花岗岩类岩石构成,夷平面微微起伏,大体上平坦,但沟谷斜坡异常陡峭。四明山古夷平面主要表现在上新世玄武岩之下的不整合面和厚度不一的风化壳,花岗岩类岩石呈现典型的球状风化及形成花岗岩石蛋和众多象形石,凝灰岩区发育峰丛或峰墙。较好的出露地位于四明山镇罗成山、大岚镇的青蜓岗和丹山等地[1]。

2.1 罗成山台地

罗成山台地充分地展示了四明山夷平面与玄武岩复合台地的结构特征。构成罗成山的主要岩石是约1亿年前(白垩纪中期)的花岗岩,花岗岩的顶部是风化成砂土状的风化壳,厚达数十米。花岗岩风化壳之上覆盖着深灰色约1 000万年前(中新世)的玄武岩,在台地的边缘,沿着玄武岩的柱状节理崩塌形成陡崖景观。玄武岩遭受风化形成第2个黄色黏土与球状风化层,覆盖在玄武岩之上。由于风化壳具有含水的特点,在山顶与坡下富大气降水补给的池塘与泉水。罗成山因其清晰的双风化壳、玄武岩台地地形、台地边缘玄武岩柱状节理与陡崖景观以及丰富的球状风化壳露头、地下水露头等组合现象而具有典型意义,是浙东夷平面-玄武岩台地的典型结构。

2.2 仰天湖高山湿地-鹁鸪岩瀑布

高山湿地、湖泊、泉、溪流、瀑布、深切峡谷是中国东部夷平面上的典型地貌景观,丰富完整的现象充分展示了夷平面深厚风化壳对景观所起的主导作用及它们的演化机理。仰天湖的平缓地形是残留的古夷平面,多处人工与自然露头揭示了一个发育在白垩纪火山岩上的风化壳。松软的风化壳储蓄了丰富的地下水,并向低洼地区源源不断地补给,是仰天湖得以在高海拔地区没有地表水补给的条件下成湖的主要原因。上、下仰天湖充分地表现了浙江夷平面与高山湿地的成因演化关系。

2.3 丹山赤水-新岚台地

它展示了高位玄武岩台地高悬在深切峡谷之上的奇特景观,以及该台地遭受赤水河谷向源侵蚀逐渐分割的过程。此外,赤水河谷在多次稳定与抬升过程中形成的深切曲流及河谷中的多级裂点、基岩河床、潭等景观也具有重要的科普意义。

丹山赤水-新岚台地位于新岚一带,在海拔550~600 m高程上保留了约4 km2的平坦台地地形,台地上发育新近纪以来形成的玄武岩风化壳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星罗棋布的池塘。新岚村东公路分叉处,公路路堑上出露新近纪玄武岩与早白垩世凝灰岩接触关系,下伏为馆头组灰白色含砾凝灰岩,上覆为嵊县组玄武岩。接触界面较平缓,上覆玄武岩中发育典型球状风化,下伏凝灰岩强烈风化,经X射线衍射分析,主要矿物为石英、钾长石、方解石、蒙脱石,该层厚度约1.5 m,其下为中强风化凝灰岩,含有大小为0.5~5.0 cm的棱角状砾石。风化凝灰岩反映了古风化壳中的2个风化带。青蜓岗台地与新岚台地形成一个宽阔的玄武岩台地,青蜓岗台地位于大岚镇青蜓岗一带,在海拔500~550 m高程上保留了约1 km2的平坦台地地形,台地上为新近纪以来形成的玄武岩风化黏土。在西岭下可见嵊县组玄武岩覆盖发育在白垩纪地层上的古风化壳。

3 四明山夷平面与玄武岩复合台地景观的旅游特征

3.1 浙江最大的、年限确切的高海拔夷平面与玄武岩复合台地

高海拔夷平面、上新世玄武岩、深厚的风化壳及与之相关的高山湿地等地质遗迹准确地记录了浙江乃至中国东南部地区在中新世夷平、上新世裂解的地貌演化历史,是中国东南部地区这一地史事件的突出例证。四明山地质公园特点突出,在四明山镇悬岩村罗成山及附近山地发现的中新世夷平面,对探讨我国的地貌演化和地壳运动的历史特征、规律及研究古地理环境,都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古人类文化遗址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这为开发科学性和趣味性的地质旅游具备了良好的条件。四明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成因多样,四明山古夷平面为晚侏罗世末闽浙运动后地壳稳定隆升风化剥蚀形成,新近纪嵊县组玄武岩不整合覆盖其上形成玄武岩台地。丹山赤水、峡谷地貌等地质景观的科学研究价值极高。

3.2 地质奇观与人文历史有机结合,有利于整体开发

公园内集山岳、奇石、水体、平坝、丘陵、河谷等自然景观与古人类遗址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一体,巧妙组合,置身其中既能感触到人文景观的凝重,又能领略到自然风光的优美。由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特色性和文化性,使旅游产品具有组合上的优势,既有适于大众观光的自然与人文旅游产品,又有适于休闲度假和会议的旅游产品,还有潜力巨大的地质科普旅游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市场,市场开发潜力大,综合效益明显,有利于整体开发[2]。

3.3 高品位的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旅游环境

四明山植被覆盖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加上丰富的负离子,素有“天然氧吧”和“避暑胜地”之称,是人们度假、旅游、休闲的胜地。园区常见的蕨类植物有27科70余种,裸子植物90科80余种,被子植物 130科 1 000余种。水杉(Metaseguoia glyptostroboides)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杜仲(Eucommia ulmoides)、浙江七子花(Heptacodium jasminocdes)、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胡桃(Juglans regi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香果树(Emmenopteryshenryi)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杨梅(Myrica rubra)、杜鹃花(Rhododendron simsii)分别为余姚市树、市果、市花。四明山地质公园把山、水、石、林融为一体而形成奇山、秀水、异石、翠林的高品位旅游生态环境,再加四明山素有“夏天是凉风习习的莫干山,冬天是白雪皑皑的长白山”的美誉,成为开展生态旅游和特色观光农业游的宝地[3-4]。

4 四明山夷平面与玄武岩复合台地景观旅游开发策略

四明山夷平面是发育在早白垩世丁家畈火山构造洼地隆升后遭受长期风化剥蚀,特别是新近纪中新世(距今2 200万~1 000万年)期间,地球表层发生强烈夷平作用时形成,后受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控制,喷溢了四明山面上第1个盖层——上新统嵊县组玄武岩层,并且形成了典型的“山顶平原”——夷平面与玄武岩复合台地。

4.1 突出夷平面景观的科普旅游内涵

四明山地区海拔600~800 m处拥有大面积夷平面,填补了浙东地区夷平面研究的空白,对于探讨该区与中国的地壳运动、中国地形三大阶梯的形成、地貌演化、古地理与古环境的形成与演变,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四明山夷平面可能属于青藏高原的主夷平面或华北的太行面(甸子梁面)一部分,时代在中新世前后,值得进一步研究。因夷平面是地壳在长期稳定的情况下,地面在各种外引力作用下被夷平的结果,多在海拔500~1 000 m地区形成,故可推断,该区和整个浙江地区,自该夷平面形成以来的一两千万年间,地壳基本上是稳定的。其中,罗成山以展示夷平面-玄武岩台地结构为主;仰天湖-鹁鸪岩以展示风化壳与高山湿地瀑布成景关系为主;丹山以展示河流向源侵蚀分解台地的科学机理,新岚以展示台地的高山平原特征为主,这些都是开展地学科普旅游的资源依托。

4.2 分级别、分空间的保护性开发

罗成山可观赏夷平面的部分面貌,主要种植茶叶、红枫、日本晚樱等,仍保持原始状态。在地质公园开发中,根据主要保护的地质遗迹资源对象的重要程度、对旅游活动敏感程度及面临威胁程度,把主要保护对象划分为红色、橙色、黄色3个保护级别,并在确定保护级别的基础上,依保护对象的规模体量、聚集程度及与其他规划要素的空间组合关系划分为保护点、保护段、保护区。

4.3 大中小多尺度整合性布局

开发总体布局采用为线路支撑的离散式组团结构与传统的连续成片状结构相结合的空间整合思路。总体概括为“三三七”结构,即三脉(一带、一轴、一核)、三园区、七组团的规划结构。大尺度区域上利用一带,即姚江旅游文化带,将余姚市中心城区作为整个姚江旅游文化带的龙头定位,用地质公园体系将四明山核心区域内的地质遗迹资源与姚江余姚流域内的人文旅游资源,尤其是河姆渡文明有机整合,合力宣传打造与众不同、独具匠心的姚江旅游文化带,共同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中尺度区域上利用33省道交通景观轴线作为联系分散景观点的中枢脉络,将南部两大园区以及周边配套区域安排为主规划区,以整合南部区域内较为密集的自然、生态、人文等旅游资源,同时依托城镇基础设施安排公园的旅游与支撑保障体系,进行中尺度区域内功能上的统筹规划。小尺度区域上利用七组团(由功能分区或功能点构成的主题组合)根据不同的规划定位主题,有机整合了四明山地质公园辐射空间内看似离散孤立的各大功能分区和各自独立的景点、景区[5-6]。

4.4 互动式地质科普游乐产品开发

可深入挖掘现有旅游资源的科普内涵,以科普为主题进行产品设计。开发与基础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相关的地质科普体验旅游项目(如等梯度引水发电展示工程与发电机原理展示项目,人造喷泉与涌泉景观项目,大元基剖面探寻白垩世盆地断陷之谜项目等)。同时以互动地质科普游乐为开发重点,开发具有国际运动档次和大都市时尚户外拓展运动的GPS定向越野与野战对抗娱乐项目以及勘探游乐园——揭密高山湿地形成机理,让游客亲密接触地震波勘探等具有创意科技性、互动娱乐性的地质科普游乐项目,增强该功能区以及整个四明山地质公园的特色吸引力,从而赢得差异性竞争优势,达到寓教于乐的地质公园宗旨[7-8]。

5 结论

四明山地质地貌特点突出,各种夷平作用形成陆地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平原、风化剥蚀平原等,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近期在四明山镇悬岩村罗成山及附近山地发现中新世夷平面,其地面微微起伏,但大体上平坦,与周边陡峭的沟谷斜坡形成鲜明的对照,极目远眺极为壮观,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对探讨我国的地貌演化和地壳运动的历史特征、规律及研究古地理环境,都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9]。

[1]卢炳生,竺国强,董传万,等.拟建余姚市四明山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浙江省水文工程地质大队,2008.

[2]李晓琴,覃建雄,殷继成.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保护[J].山地学报,2004,22(1):12-16.

[3]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J].经济地理,1996(3):107.

[4]赵命柱,王为民.应用农业地质发展山西农业[J].山西农业科学,1991(6):35-36.

[5]范厚明.黔西北山区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目标 [J].华北农学报,2005,20(专辑):177-180.

[6]王瑞霞,彭培好.攀枝花农业地质背景与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8):47-50.

[7]王兴斌.生态旅游科学探索[J].旅游业,1996(11):45-51.

[8]张延毅,董观志.生态旅游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J].经济地理,1997(1):109.

[9]倪穗.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6,19(1):85-88.

猜你喜欢
四明山风化壳台地
基于高中地理新课标的研学旅行野外设计
齐家潜山北段中生界火山岩风化壳特征及分布预测
蓝色的热带浅海
我是快乐的小驴友
琼东南盆地南部深水区碳酸盐岩台地的地震解释
浅析油气成藏过程中不整合的作用
某大坝左岸下游台地渗水来源初步分析
宁波市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现状、问题及导向研究
探寻东巴源
云南勐满红土风化壳特征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