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明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保持经济的调整增长,我们国家许多需要的社会部门牺牲了自身应有的发展,现在我看来,这种牺牲的公价是巨大的,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教育部门。无论我们如何高度评价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一个不能掩盖的事实是这并不能代表它已经取得应有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步伐相比,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的,教育并未被真正地放到优先发展的地位上来。
一、教育的功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个社会要实现和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必须都能正常地发挥功能,协调发展。和谐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由于社会是由各个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只有当它的各个子系统都能实现良性运行又能互相协调时,整个社会的和谐才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的子系统,必然会在和谐社会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系统本身是否能够良性运行,是否能够与其他系统协调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实现快慢甚至实现与否。那么教育这个系统是如何通过自身的运行对其他社会子系统发挥作用的呢?这主要体现在教育系统所具有的功能上:
1.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培养现代化国民
社会化是教育最直接、最基本的功能。在传统社会,只有少部分人在人生的一定时间内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实现社会化。而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实行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个体的社会化普遍地要经历正规学校教育,而且在时间跨度上也越来越长,由于工作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从幼儿到成人乃至老年,都有人通过教育实现不同阶段的社会化。正是通过学校教育,个人获得了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得以顺利地步入社会。也正是通过学校教育,教育系统不但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受教育者,还把国家的意识形态、社会的规范价值观施诸于受教育者,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成员。另外,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教育还担负着通过社会化使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获得更大更全面的发展的任务。
2.教育的经济功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教育的经济功能是巨大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教育发展的好,就能够有力地开发人力资源,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根据胡鞍钢、熊义志对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先后出现的后进国和地区追赶先行国的三个成功范例的研究发现,每一次成功的经济追赶都同时伴随着成功的人力资本追赶,而且在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追赶的相互关系上,人力资本的追赶一般先于经济赶超。后进国和地区都是通过政府教育制度的创新推动教育的飞跃式发展,实现人力资本的快速追赶,由此带动经济的快速追赶。由此可见,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就必须重视教育的发展,通过教育改变我国相对落后的人力资源状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注入强大动力,充分发挥出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教育的政治功能——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列宁曾谈到,世界上没有脱离政治的教育,教育总是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目标的。这个论断指出了政治与教育之间无法割离的关系。一方面,教育发展的好坏快慢总是与统治阶级的政策息息相关,而统治阶级总是通过教育来提升本阶级的文化素质,从而提高执政能力,使政治管理趋于科学化,同时也通过教育把本阶级的意识形态灌输给国民,取得意识形态上的相对一致;另一方面,教育又是国民政治社会化,培养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渠道,从而使国民能够广泛地参与政治。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同样需要教育在这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教育的文化功能——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文化的传承、传播、创造三个方面:一方面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传统,维系民族同一性的重任。通过教育,民族的文化传统得以一代代地传承、积累,而受教育者也因此获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通过教育的传播功能,可以普遍的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使文化成果得以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当然,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固然重要,但仅仅如此无以使一个民族真正走向进步,当代中国教育最重要的文化功能还应该归结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上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保持文化上的先进性,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基石。如果说保持文化上的先进性,就是不断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那么,教育可以说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第一部门。教育通过它对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使受教育者得到更全面更自由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激发出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从而真正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二、教育与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
阶层结构是一个社会结构的骨架。只有骨架协调健康了,才可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的根基就在于能够形成一个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那么,什么样的社会阶层结构才是合理的呢?从国际上的经验和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至少应该具有这么几个特征:第一,社会阶层结构在总体上呈橄榄形,两头小,中间大,中间阶层在社会中占大多数,起主要作用;第二,各阶层间具有开放性,社会流动渠道畅通,社会流动率高;第三,后致性规则成为主要的社会流动规则。
从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这些特征来看,在它的形成过程中,教育必然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研究报告的启发,下面结合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状,着重分析教育在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中何以重要。
总的来说,社会阶层结构在历史上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发展过程。在传统社会里,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主要通过统治阶级的阶级安排来实现,先赋的条件特别是阶级、阶层出身成为决定个人社会地位的最重要因素,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等级明确,越往上的社会阶层越封闭,尽管也有像科举取士、经商致富、从军立功这样的渠道,但从总体上讲,个人实现社会地位上升的条件和机会有限,社会流动规模小,流动率很低。在这样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中,教育的作用只是在几个有限的阶层上升的通道中占据主要地位,但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形成中的作用十分有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一些传统部门被淘汰,大量的新兴部门和新增岗位出现,同时政治制度的变革使得明确封闭的阶级、阶层界限开始变得越来越开放,个人通过自身努力获取更高社会地位的机会大增。这样,频率快、规模大的社会流动就成了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形成的主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后致性规则逐步成为社会流动的主要规则,由于教育的普及,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教育因素在个人社会流动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就中国而言,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自不用说,社会阶层结构非常封闭,甚至在1978年以前,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中国社会整体上趋于封闭,先赋性规则成为社会流动的主要规则。像教育这样重要的后致性因素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要让位于诸如制度安排、阶级出身、政治身份这样的先赋性因素。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整个社会才变得越来越开放,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已经在中国形成,当然这个雏形还不是公平、公正、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该缩小的阶层没有小下去(农业劳动者还占44%),该扩大的阶层还没有大起来(如社会中间阶层只占约15%),整个阶层结构的形态呈洋葱头形。从这种特征来看,今后要推动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必须缩小底层,壮大中间阶层,在这个过程当中,教育是必须重视的巨大推动力量。
根据《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研究报告的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在形成一种现代社会流动模式,后致性因素对个人地位的获得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的职业结构渐趋高级化,未来10年左右,职业高级化水平将有一个跳跃式的提高,中国的社会中间阶层也将有一个跳跃式的扩大。由此便可见教育在今后我国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后致性因素成为社会流动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在后致性因素中,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又是最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职业结构高级化的趋势对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才有获得这些高级职业的可能,尤其是在个人谋求初次职业时,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代社会知识和能力的取得主要是通过接受教育。可以说,能够接受何种程度、何种质量的教育对于个人在社会阶层结构中能够占据什么样的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现有的教育系统结构与目前整个社会的阶层结构相似,一方面教育规模还不足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另一方面教育贫富差距相当严峻,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享受局限在少数地区、少数人,难以惠及更多的受教育者。如果不改善教育系统的这种结构,那么现有教育系统只会不断地再生产不尽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而无助于改善它。因此,要把教育的上述功能真正的发挥出来,首先需要教育系统自身不断走向和谐,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教育的和谐应当要先行于其他社会部门的和谐,才能达到走向和谐社会的最优路径。归根到底,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各级政府真正履行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承诺。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