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凤丽
一、培养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
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大家知道,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功能,是一种交际工具。我们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认真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的被明确写进了国家教委颁布的英语教学大纲。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外语教学只是偏重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词义)的讲解传授,培养出不少的学生,他们精通语法规则,却只会认读,不会听说,不能真正具备交际能力。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先进的语言教学理论与教学手段得以引进,我国的外语教学水平提高得很快,尤其是明确提出了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二、交际能力与交际文化的内涵
什么是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是一个语言学术语,它是针对语言能力而言的。语言能力通常是指语言规则内在化的体系,即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规则体系;而交际能力的概念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还包括语言运用,说通俗一点就是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当然,人类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共性的东西。但也不可否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交际文化方面,东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给我们学习与正确使用英语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对同一个词汇,对同一个称呼,对同一个手势,对同一句话,英美人的理解与中国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样。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从开始就接触东西方两种交际文化差异这个难题。
三、注意识别和了解英汉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
交际文化涉及面非常广,从日常见面问候、称赞、致谢、道歉到了解掌握委婉语、禁忌语乃至体态语言等,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更多地让同学们识别和了解英汉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
1.打招呼。中国人之间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用这些话直译成英语问候英美人。英美人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的邀请。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 do you do?(您好!)”“Nice to meet you.(见到你很高兴。)”
2.称呼。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比如:小孩子对爷爷奶奶直呼其名,或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在汉语里, 我们可以用“老师 、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而在英语中却不能,要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 与姓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
3.寒暄。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状况。如“Its fine, isnt it?”或“Its raining hard, isnt it?”“Your dress is so nice!”等等。
4.赞扬。当英美国家的人向中国人表示赞扬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 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 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赞扬话,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 you!”“Thank you for saying so.”
5.禁忌语和体态语言。我国电影的“金鸡奖”,先译成Golden Cock Prize,谁料到cock一词除“公鸡”外,还有“雄性器官”的意思,在英语里属于禁忌语,后改译为Golden Rooster Prize。伸出食指和中指,中国人表示“二”,可美国人表示V(胜利);我们用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八”,可我们的“八”字造型在美国人的眼里却是“二”,就这个“二”和“八”,在中美交往中闹出过不少笑话。
此外,中国人使用“谢谢你”远不及英美人那样频繁。中国的“谢谢”,是真正表示谢意。英美人的“谢谢你”只是习惯性的回答,并不表示多大的谢意。还有英语中的“Please”并不完全相当于汉语中的“请”,在某些场合表示“请”不宜用英语“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下车时,一般都说“After you(你先请)”。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一般用Help yourself,而不用please。英汉交际文化上的差异很多。因此,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将它与我们的母语对比,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