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以淮海工学院为例

2010-07-12 10:00张振虎
文教资料 2010年36期
关键词:考试作业大学生

张振虎 孙 虹

(淮海工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一、相关文献介绍

学生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世界观与道德品质的过程。[1]近些年,高等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大量文献对大学生整体或者某一学科的学习动机(动力、兴趣)、能力、策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涉及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动机方面,大学生没有对学习产生兴趣,缺乏学习的紧迫感、责任感、愉悦感,学习动力不足;(2)能力方面,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任课教师的引导;(3)策略方面,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学习方法不当;(4)心理层面,认为在大学生当中存在着一种“学习倦怠”现象。指出 “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2],并将它归因于学生个体或者学校个体。

为了真实了解本校大学生当前的学习现状,我对所在学校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希望调查结果能对教育工作者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有所帮助。

二、调查问卷说明

本次调查共印制问卷200份,实际发放、回收198份,调查采取随机调查方式。我邀请了3位学生共同在2009—2010年学期末(第15、16周)对正在上自习的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填写过的调查问卷被当场收回。为了减少偶然性,增加可信度,本次调查持续了2周,在此期间调查问卷的发放按照计划均衡有序地进行。

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如下:关于学生个人信息的调查,如被调查者的年级、性别、所属系(院);关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如预习、听课方法、与教师的学习交流、自习、作业、考试等;对学生学习心态的调查,如学习目标与动力、逃课原因以及对考试不及格等现象的看法。另外,还调查了学生对教师工作情况(质量)的反映,如课堂管理、安排作业的数量与质量、考核的方式与难度等,试图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影响。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参与调查的学生涉及所有四个年级的学生,其分布如下:1年级32%、2年级22%、3年级34%、4年级12%。 该数据也反映了调查期间各个年级段的学生自习的情况。本次调查经统计涉及淮海工学院全部13院(系)的学生,其分布如表1所示。调查中的男女学生比例接近2∶1。

表1 受访学生院(系)分布表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37%的学生每天参加4—5节课程的学习;28%的学生每天有5—6节课程;24%的学生课程负担超过每天6节课程,有11%的学生每天的课时数量小于20课时(4节课程)。70%的学生认为本学期课时数量的安排总体适合;略超过20%的学生认为课时数多,学习负担重;只有不到10%的学生认为学习负担轻。在被调查的学生当中,有13%的学生平均每天的自习时间不超过1小时;另有38%和24%的学生平均每日的自习时间介于1—2小时和2—3小时之间;有25%的学生学习刻苦,用在自习上的时间超过了平均每天3个小时。针对上述调查结果,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数据分布由于来自在调查期间进行自习的学生,只能说明有自习行为的学生的自习情况,事实上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可能几乎不在教室内自习。因此就所有学生而言,自习的情况要劣于本次调查所反映的情况。

调查问卷的重点内容是大学生的学习方法,涉及学生预习、听课方法、与教师的学习交流、自习、作业、考试等方面。调查结果不容乐观。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课前提前预习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有利于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听课效果;有利于提高记笔记的水平;有利于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有利于改变被动的学习局面,调动学习积极性。本次调查反映的大学生课程预习情况是,只有2%的学生在上课前对所有课程进行了预习,而多达60%的学生只是偶尔预习,其余的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程预习。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的学生并未认识到预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而将它应用于课程学习中。

表2 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调查表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呢?在如何应对教师上课所讲授的内容方面,28%的学生边听边记;60%的学生偏重于“听”课;4%的学生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方面,有21%的学生积极应对教师的提问,大声地讲出自己的答案;大部分的学生选择给出一个只有自己知道(轻声应对或者在心里面回答)的答案;另有10%的学生等着教师自问自答。这与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感受颇为相似。课后的师生交流情况也反映了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的不相往来。只有6%的学生会经常咨询教师学习方面的不解或者疑难问题;72%的学生偶尔咨询;22%的学生从未与教师进行过学习交流。虽然无法确切知道这种现象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教师与学生不相往来的局面必将无助于形成一种“热烈”求知的校园氛围。

表3 师生交流情况调查表

除了课前预习及课堂学习,学生如何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该项调查结果表明,有21%的学生只通过课堂学习就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有31%的学生通过教科书查找答案;33%的学生表示需要仔细思考或查找资料才能完成作业;另有16%的学生马虎对待教师布置的作业,“互相抄抄”完成作业。由前面的调查结果可知,大多数学生只有相当于每日平均半天的课程 (淮工目前的教学安排是上午5节课程),那么学生在剩余的时间内做些什么呢?调查结果表明,接近60%的学生在休闲、娱乐中度过自己的课余时间,只有20%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课内、外知识。如果这些学生在上自习的话,23%的学生选择预习或者复习有关课程;另有36%和34%的学生在做作业或者准备考试。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依然习惯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只有接受学习任务(作业、考试)时,才会选择去学习应对。学生对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表现出“多样化”,喜欢“开卷”、“闭卷”及“课程论文等其他方式”的学生各占到约1/3,其中对“开卷”考核方式的喜爱略高于其他几种方式,值得思考。也许学生应对考试的方式可以作为一种解释。51%的学生选择在考前突击准备考试;37%的学生平时认真听课,考前认真准备考试;12%的学生不怎么准备考试,其中的83%认为平时认真听课,所以考前不需要专门的准备以应对考试。

表4 学生准备考试情况调查表

此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学习现状不容乐观,问题集中表现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本次调查还涉及一个有意思的话题:逃课。调查结果表明,在受访学生中,基本不逃课的学生占到61%,而有选择地逃课和经常逃课的学生比例分别是35%和4%。他们选择的逃课理由分别为:上课没意思(27%)、经常有事(24%)、没想过理由(49%)。

被调查学生的心态似乎与学生的学习现状有些矛盾。这也许正说明了当前学生的特点,如眼高手低、比较实际(功利性强)、不能脚踏实地。被调查的学生中,96%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都曾设立过学习目标。他们认为学习的动力首先是 “为了今后的发展”(59%的受访者选择此项),其次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19%的受访者选择此项)和“认识新事物,获取知识”(16%的受访者选择此项)。上述调查说明当前大学生在校期间虽然有明确的目标和动力,却不能变成持之以恒的学习行为。其结果是24%的受访学生曾经有挂科现象,多达68%的学生承认挂科是“不用功学习的体现”;另有17%的学生认为只是“一时的疏忽大意”;只有2%的学生承认是由于“智力方面的原因”导致考试不及格。45%的受访学生对“挂科”感到“羞愧”;与此相比,能“坦然”面对,认为“无所谓”的学生分别达到了37%和9%。

调查问卷的最后部分涉及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反应。调查结果表明了学生对教师部分教学活动的认可。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65%的学生认为教师布置的作业量“合适”;有82%的学生认为教师布置的作业难度“适中”;认为大学课程考试“都挺简单”和“都挺难”的比例只有较少的7%和2%,其余学生认为考试难度适中或者“有的难,有的简单”。

四、结论

1.大学生学习负担适中。

本次调查中,大学生普遍认为课时量、作业量、作业难度、考试难度等方面的安排比较恰当。大学生有相对较多的课余时间,换而言之,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的教育环境远比他们在进入大学前轻松得多。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2.大学生学习方法令人担忧。

本次调查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在课程预习、听课、完成作业、师生交流、复习及应对考试等方面均存在方法不当的问题。有学者将大学生的学习表现同心理问题挂钩,并以此为突破口解决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当前大学生知道为谁学、为什么学,这是一种进步;如果不知道,才是心理问题。本次调查反映的主要问题在于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学,这是一个方法问题。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就是强调自主性,而且以探究和创新为主,因而教会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是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3]心理学理论表明,如果学习者发现自己的学习有问题或者不充分,那么他就有可能寻求帮助或者采取行动改变现状。同时,学习指导者也可能对学习者传授更有效的学习策略,让学习者使用这些策略来促进自己的学习。教育工作者给予学生的正应该是这个“方法”而非知识本身。出现这样的问题,责任首先在教师、在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

3.大部分学生自习时间用来应对学习任务(作业及考试)。

反向思考,如果学习任务布置得当,学生应该可以在课余时间从事学习活动,而不是一味地休闲娱乐。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布置学习任务的形式,引导大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应该带有启发性、引导性。反对像小学教育那样,将作业布置成反复抄写以加强记忆的形式。有部分学者希望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式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际上大学生在校期间正处于需要多变、动机多变、兴趣多变、目标多变的人生阶段。整体而言,大学生涯其实正是大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或者目标从被发现,到由多变化到固定化的一个人生阶段。这种现象是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决定的。如果不能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实行素质教育、兴趣教育,那么我们的大学生永远不会有自觉学习的动力,因为在大学期间他们的需要、兴趣、动机和目标不是学习而也许是交友、玩乐、发展自己真正被压抑已久的兴趣,等等。兴趣偏于感性,依靠感性促进大学生学习不如调动他们的理性,由教师通过布置学习任务的形式引导大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增加学习时间,使大学生养成学习习惯、求知习惯。这是在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下的无奈之举。

4.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不相往来的困境。

由于高校扩招、教学体制等的改革,高校师生的课后交流目前已存在严重的缺失,这成为导致高校师生关系发生明显负面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师生情感淡化,师生关系冷漠,传统的尊师爱生的感人情景,课后师生之间共同探讨问题,在校园促膝长谈、交流经验的场面不断减少,高校逐渐成为“知识买卖”的市场。教学的本质是一种交流,教师的责任是通过恰当的交流方式教书育人。这种交流不应只局限于2个小时的课堂上,更应该在课后有所体现。因此高校应该提倡在2小时的课堂之外开展第二、第三课堂,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在教师周围形成良好的学习“圈子”,形成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1]刘荣军.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教育与职业,2008,(33).

[2]刘亚琴等.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及激励模式初探.中国电力教育,2009,(128).

[3]林国耀等.大学生学习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以漳州师范学院为例.集美大学学报,2010,(1).

[4]杨丽娴等.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集美大学学报,2005,(6).

[5]徐建星.高校师生课后网络交流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3).

[6]张煜梓.针对大学生学习现状的教学建议.科教文汇,2009,(11).

猜你喜欢
考试作业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我想要自由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