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2010-07-06 12:08陈天会中共十堰市委书记
当代经济 2010年9期
关键词:十堰全市建设

○陈天会 (中共十堰市委书记)

近年来,十堰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中央和湖北省委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五个抓手”,奋力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在加快十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阔步迈进。

一、以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为抓手,廓清发展思路

2007年以来,十堰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既恰逢难得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东风公司“两个总部”陆续外迁、汽车工业结构性调整加剧,十堰经济发展尤其是主导产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南水北调、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对水源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面临十分繁重的调整结构和搬迁移民任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贫困人口存量大,扶贫开发任务异常艰巨;自然灾害频发和全球金融危机持续深入影响,给十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更加严峻的考验。

面对复杂局面和严峻形势,十堰市委市政府把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与十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在深刻分析把握十堰市情的基础上,针对十堰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和科教实力,确立“把十堰建设成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针对十堰城乡差距大、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问题,提出“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的“一统三分”的三农工作思路;围绕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部署,发挥十堰“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三张国际国内知名的“城市名片”和大山大水大人文的资源优势,提出发展山水一体旅游,把十堰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

在实施战略目标过程中,十堰市坚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以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为抓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双亿”工程为抓手,做大做强地方工业;以项目工作和招商引资为抓手,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以发展武当山旅游和开发建设城区物流市场为抓手,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抓手,着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三城联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全面推进和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尤其在2009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重大考验的实践中,十堰市委市政府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和十堰经济走势,及时作出全年经济运行“困难在工业,潜力在投资,亮点在旅游,最大的不确定性在农业自然灾害”的科学研判。组织开展“千名干部进百企,服务工业促发展”、“重大项目百日攻坚”和“信访维稳突击月”等重大活动。这些思路和举措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项经济指标不仅好于年初预期、好于湖北全省平均水平,而且提前1年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二、以经济建设为抓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近年来,十堰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大力推进工业强市,积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取得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成效。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比2007年增长33.7%,固定资产投资比2007年增长9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07年增长49.2%,财政总收入比2007年增长46.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比2007年增长73.4%。十堰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等殊荣。

1、壮大主导产业,培育特色产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针对经济结构单一、经济运行稳定性协调性不够的市情,十堰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围绕培育和发展“一主四大”的产业目标,着力抓好“两依托两提高”。依托东风公司,做大做强汽车主导产业。全市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发展到500多家,制造业存量资产近千亿元,汽车年生产能力达到60万辆。2009年生产汽车38万辆,比2007年增加14万辆。依托优势资源,加快培育新兴特色产业。2009年,全市水电工业、医药工业、绿色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71.3亿元,比2007年增长47.5%。以武当山为龙头的旅游业取得突破性发展,2009年全市旅游总收入62.3亿元,比2007年增长近1倍。提高地方工业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增强了十堰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持续性和抗风险能力。从2007年到2009年,地方工业占全市工业比例由38.7%提高到53%,地方工业产值与东风公司十堰基地的比例由3∶7变为4∶6。提高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2009年,6县市生产总值比2007年增长43.8%;占全市经济比重由2007年37.8%提高到40.6%。

2、拓展城市空间,完善服务功能,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十堰把加快城市建设作为振兴十堰的战略之举,千方百计突破工业与城市发展的土地瓶颈制约,探索出一条整理山地谋发展的希望之路。2003年以来,全市集中连片整理山地22522亩,用于建设工业园区、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等。省政府在全省总结推广十堰整理山地的作法和经验。近几年,十堰先后建成北京路、天津路、重庆路等9条城市道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近40平方公里。综合改造和新建人民广场、火车站广场、人民公园、赛武当广场等大型公园绿地,建成博物馆、美术馆、游泳馆、大学城、行政中心等城市公共设施。

3、构筑大通道,疏通内循环,交通环境显著改善。交通瓶颈是制约十堰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十堰积极树立交通先行的理念,抓住支持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加速推进一个机场、二个码头、三条铁路、四条高速公路等基础性重大项目建设。近年来,积极争取促成十堰至西安高速公路和武康铁路二线建成通车,十房、十白、谷竹十堰段三条高速路开工建设。县乡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万公里,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武当山机场获国家民航局批准建设;三条铁路前期准备工作顺利推进,武汉至十堰动车组开通运行;十堰被国家列入全国公路交通枢纽城市,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彰显。

4、推进对外开放,扩大招商引资,经济外向度长足提高。针对对外开放度和经济外向度不高的实际,十堰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在“请进来”上下大功夫,在“走出去”上大胆尝试。十堰与俄罗斯、日本、罗马尼亚、港澳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2009年,全市利用外资比2007年增长39.4%,外贸出口总额是2007年的2.7倍。2001年以来,兴建18个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引进韩国三立、农夫山泉、万向集团、双星集团、雨润集团、渝安集团、京能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十堰。

三、以民生建设为抓手,积极构建和谐十堰

十堰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2007年以来,十堰新建和改造校舍33万平方米,享受“两免一补”的学生达到18万人;2009年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9.04%;大力支持高校建设,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整体搬迁,郧阳师专新校区和郧阳医学院药护学院建设顺利推进,高校在校生人数比2007年增长60%,郧阳医学院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成为全国“硕士学位”培养点。二是大力发展科技事业。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农业科技进步工程,推进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2007年以来,全市组织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计划84项,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121项;24家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专利1724件,专利授权量及增幅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加快发展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市、县、乡三级急救站136家,形成覆盖全市的120医疗急救网络。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新农合参合人数、参合率分别由2007年的209.5万人、86.07%提高到2009年的227万人和94.88%,住院补偿比例由35.2%提高到46%。城镇医保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重大公共卫生保障有力,有效应对甲流感、手足口病和毒奶粉事件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功救治世界首例危重甲流双胞胎产妇,中央电视台对此进行了专题宣传报道。四是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广电事业。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庆祝建国60周年、建市40周年为契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成功举办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受到国内外广泛赞誉。

2、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建设和谐十堰,强化解决民生问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岗位,2007年以来,累计安置城镇新成长劳动力10.5万人、实现再就业5.5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人口占全市农业人口的6.3%;认真落实农村五保政策,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年均递增300元,分别达到年人集中供养1800元和分散供养1300元;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更加完善,截止2009年底落实医疗救助资金3725万元;优抚安置政策全面落实,全市3.1万余名重点优抚对象,全部按国家规定标准落实抚恤补助待遇;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3年累计扶贫搬迁8997户,共计36228人。

3、扎实推进移民外迁内安工作。十堰是移民大市,目前仍有近60万新老移民。对此,十堰始终把移民工作作为保障民生、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大事来抓。一是组织完成坝区和施工影响区移民搬迁安置任务。提前完成施工影响区229户、881人移民搬迁任务,实现了“无群众上访,无安全事故,无一户强制搬迁”的目标。二是整体完成移民外迁对接工作。去年7月开始,十堰组织450批(次),1万多名干部、移民代表分赴武汉、襄樊、荆州、荆门、随州、天门、潜江、仙桃以及省属农场的各安置点进行全面考察,确定194个移民安置点。三是积极配合安置区规划实施工作。按照《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湖北省丹江口水库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实施规划工作大纲》规定,组织近30个调查专班,全面开展线上资源调查工作,全市确认出市外迁移民总人数为73785人。库内外迁规划基本到位。积极配合长江设计公司做好基础数据提供、外迁人数确定到户到人等工作。积极配合做好外迁安置点工作,有112个安置点的规划通过评审,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四是稳妥推进移民试点工作。全市外迁试点移民2444户、10308人,已完成搬迁移民899户、3746人,确保了按要求完成外迁试点任务。

4、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平安十堰”创建活动,2007年至2008年,连续两年跻身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单位行列。全市8个县市区全部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县市区。2007年首届中国最安全城市排位中十堰市名列第24位,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中十堰市位列全国宜居城市第3位。切实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坚持市委常委大接访和值周制度和信访工作“四项制度”,着力开展“维护稳定、安全生产和信访工作大排查、大接访、大化解突击月”、“四访促和谐”、县市委书记大接访等活动,有效化解和妥善处理一大批信访突出问题,全市信访工作呈现“三个下降、三个提高、三个没有”新局面。安全生产各项控制性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四、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全力服务南水北调工程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把十堰的发展放在国家大局中来谋划,在服务南水北调中谋求地方的发展。坚持把服务南水北调、确保一库清水北送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完成,坚持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十堰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1、建立健全环保和生态建设机制。成立十堰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汉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推进生态立市战略的实施。先后颁布实施《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编制实施《十堰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丹江口库区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十堰市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可行性研究报告》,确保环保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认证,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环保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将环保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体系,出台实施《十堰市环保目标考核办法》,每年与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签订生态建设、节能减排等目标责任书,明确各级政府及部门生态环保建设的职责。实行环保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在全市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全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2007年以来,累计投入30多亿元建设林业生态工程、水保工程、农村节能工程、人畜饮水工程、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02万亩,天然林保护面积1059万亩,人工造林231万亩;全面停止天然林和商品材采伐。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43.6%提高到目前的52.6%。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建成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和13个省级自然保护小区,保护区面积达到407万亩,占国土面积11.4%。十堰成为全国创建生态示范区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地级城市。

3、积极抓好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严把新上项目“准入关”,全力推进治污减排。2007年以来,十堰累计投入20多亿元,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目前,已关闭有污染的企业300多家;先后整治800多个排污口,在47家重点工业废水排污口安装在线监测装置;治理重点污染企业86家,完成治理项目300个;拒批50多个经济效益好却有污染的拟建项目;对110个污染重的拟建项目依法进行了否决,对8家严重破坏植被的矿产企业实施了停产整顿,对130家污染严重的小电镀、小造纸等“十五小”企业和69家黄姜加工企业依法强制关闭。启动19个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列入《丹江口库区水污染防治规划》的12座污水处理厂有10座相继建成使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城镇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以上天数96.4%。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加快推进面源污染治理工程,新建垃圾集中处理池近10万个,农村面源污染程度明显下降。截止2009年底,全市主要污染物总量继续保持“双下降”,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比2005年消减3.67%和8.61%,圆满完成省下达的削减1.5%和0.5%的目标任务,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目标。

4、着力发展生态产业和低碳经济。按照建设生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要求,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基地506万亩,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品牌“三品”认证品牌120多个。大力支持东风商用车公司、东风中客、东风渝安、双星东风等大中型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引进发展循环经济企业40余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80多家企业进入全省“清洁无害化企业”行列。东风汽车公司及全市近百家企业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五、以党的建设为抓手,为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1、加强思想宣传工作。十堰市委中心组坚持学在前面、用在前面、作表率在前面,被省委表彰为“全省先进党委中心组”。积极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抗灾救灾保民生、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执行力等专题宣传,组织“魅力乡村”旅游大展“、感动十堰”人物评选、十大经济新闻和经济人物评选等专题活动。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推出胡安梅、汤晓红、李传知等一批重大典型。以开展“三城联创”为抓手,扎实推进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重点的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十堰被评为“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连续五届蝉联“全省文明城市”称号,连续两次被中央文明委表彰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荣获全省首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创新品牌,被评为湖北省建国60周年60张名片之一。

2、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圆满完成第二和第三批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市直班子届中考察,积极推进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五个一批”工程。提拔43名40岁左右的优秀中青年科级干部进入县级领导班子,选拔39名优秀选调生进入市直机关工作,公开选聘14名市直县级事业单位行政领导人员和12名35岁以下年轻副县级领导干部,选拔8名优秀乡镇(街办)党委书记到市直机关担任副县级领导,公开透明的用人环境逐步形成。

3、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按照“重基层、打基础、管长远”和“创特色、树品牌、求实效”的工作思路,十堰市大力实施基层党建“活力工程”,积极构建统筹城乡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深化流动党员“双联双管”工作,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市开展以“千名干部进百企、服务工业促发展和千名干部进农村、双联双助解难题”等“双联双助”活动。全面推行村级事务“一会两票”民主管理机制,启动县级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和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选试点工作,形成具有十堰特色的党建工作品牌。这些改革也得到了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潘立刚的高度赞扬。

4、加强反腐倡廉建设。2007年以来,十堰市委先后11次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多次开展“加强作风建设,创优发展环境”等专题教育活动,深入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认真开展“三公一金”清理,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六进工程”为依托,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中纪委《党风廉政建设》杂志专题报道宣传十堰廉政文化建设的经验。

猜你喜欢
十堰全市建设
Shiyan in the Eyes of a Foreign Manager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第二十一届全国涂料涂装及表面保护技术会议将在湖北十堰举行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童迷黑白秀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关于在湖北十堰举办观赏石鉴评培训班的通知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