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口之家的大爱传奇

2010-07-05 22:11:26董传军
37°女人 2010年11期
关键词:炮弹

董传军

这是一个特殊的7口之家,家庭成员全部从事拆弹工作。几十年来,这个每天都徘徊在生死线上的家庭,为我们演绎了一幕幕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死传奇”……

一天接一天,365日跨越“鬼门关”

炎炎夏日,一辆绿色越野车从河南省偃师市沿着高速公路风驰电掣般驶往洛阳。车上坐着拆弹专家黄飞武和他的儿子黄玉新,他们刚接到洛阳急电:在市中心立交桥施工工地上,发现了不明炸弹!

到现场后,越野车刚停稳,黄飞武便飞身下车,挤进警戒线内,只看了一眼,便下结论:“这是一枚抗战时期遗留下来的炸弹。请大家远离现场,我来排除它!”

黄飞武提着特制工具正要走近炮弹,黄玉新拉住他:“爸,還是让我来吧!”黄飞武推开儿子的手,说:“炸弹掩埋了几十年,弹体发生了变化,排险难度大。我过去排除过这种弹,比你有经验,还是我去吧!”然后不由分说,把儿子推出了警戒线。

黄飞武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清除弹体上的泥土,尽管弹体包裹着黄土,尾翼已严重锈蚀,但引线完好,仍有爆炸的可能。黄飞武拿出“听诊器”在炮弹肚子上听听,又用小锤敲了敲,最后用小铁锹将炮弹小心刨出来,握住弹头和尾翼,一使劲,将10多公斤的炸弹抱在怀里,迅速上了越野车,对儿子说:“把车开到最近的山坡下!”

车上,黄飞武像抱着一个酣睡的婴儿一样小心,他知道,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严重后果。终于,越野车在无人的山坡下停稳了,黄飞武小心翼翼地将炮弹放在一个深坑里,回头对儿子说:“你离远点儿,我来引爆它!”

随着“轰”的一声巨响,炸弹被安全引爆。黄飞武长出一口气,与儿子拥抱了一下,脸上露出了微笑。

这样的事外人看来惊险,对黄飞武来说却如家常便饭。作为济南军区某部的拆弹专家,黄飞武的任务就是销毁弹药、排除险情。他有着几十年的拆弹经历,销毁过300多种、8000多枚各类枪炮弹,是个不折不扣的“拆弹能手”。

几十年时光转瞬而过,但对黄飞武而言,几乎每一天都历历在目。当年,他从湖南怀化到河南当兵。当兵第二年,他成了全军第一批拆弹手,从此开始了“刀尖上跳舞”的拆弹生涯。那时,黄飞武26岁,高大英俊,很有男子汉气派,喜欢他的姑娘不止一个。可当姑娘们得知他是拆弹手的时候,就全都跑了。直到28岁那年,河南姑娘杨素芳闯入了他的生活。

杨素芳是个性格直率的姑娘。知道了黄飞武的工作性质后,她没有像其他姑娘那样退缩离去,而是干脆地提出一个条件:“飞武,要我嫁给你可以,但你得转业!即使回老家种地,我也跟你走。这活儿太危险了,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哪天你和炸弹一起飞上天!”这一次,黄飞武沉默了。他喜欢杨素芳,不能让她就这么离开自己。前思后想,他想出个折中的办法。

不久,黄飞武果然转业了,杨素芳如约和他举行了婚礼。可新婚蜜月刚过完,黄飞武对妻子吐了真话:“素芳,我虽然转业了,可我丢不下我的专业,组织上尊重我的意见,同意把我转为军工了。我还得回部队干老本行……”杨素芳一听就哭了,可“生米已成熟饭”,哭够了,只得叹口气告诉丈夫:“你回部队吧!你心里要真有我,干个三年两载就回家,我等你。”黄飞武赶紧点头答应。

可杨素芳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一等就是10年,等到3个孩子相继出生,丈夫仍没有回家的打算。她常常感到委屈,每到这时,黄飞武就语重心长地劝她:“部队培养一个拆弹专家不容易,全国数下来能称得上专家的没有几个,我不能就这么离开,你再等等。”

终于有一天,杨素芳忍不住了,她辞掉工作,带着3个孩子来到部队,说:“我等你10年,让你回家你不回,现在我带着孩子来部队陪你!”黄飞武吓坏了,苦苦劝妻子回家,但杨素芳死活不回去。后来,部队领导得知这事,大为感动,说:“飞武,让他们娘儿几个都留下吧!干这种危险活,有亲人在身边对你有好处。”从此,这一家人团聚了。

原以为守着丈夫心会安,谁知道目睹丈夫天天上“战场”,无数次跨越“鬼门关”,杨素芳更加揪心了。每逢丈夫出去执行任务,杨素芳夜里就睡不着觉,老做噩梦,梦见要销毁的弹药突然爆炸,丈夫浑身是血……

一天,黄飞武又接到任务——有人送炮弹过来了,需要马上去拆。丈夫前脚走,杨素芳后脚跟了出去。进了部队大院,哨兵一见是嫂子,“啪”地打一个立正,放她进去了。

杨素芳透过武器装备销毁车间的窗户,看到丈夫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小心翼翼地拆卸炮弹、拧引信,汗水顺着额头不断流下来。她实在看不下去了,流着泪跑了出来。

回到家后,杨素芳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与其长期牵挂,在恐慌和担心中度日如年,不如和丈夫并肩前行,两人一起拆弹!听完妻子的决定,黄飞武一个劲儿摇头。拆弹,连受过专门训练的男人都觉得非常危险,一个没有半点儿拆弹知识的家庭妇女,怎么可能干得了?

“你手把手教我!”杨素芳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黄飞武很了解妻子的性格,她的决定一旦说出口,就无法改变。于是,黄飞武牙一咬,说:“好,我教你!但你要答应我,等孩子上学后你再和我一块儿拆弹,你拆简单的,我拆复杂的。我和你如果谁有不测,活着的一定要把孩子抚养成人!”杨素芳点了点头,答应了。

一人接一人,怀揣遗书与死神握手

很快,3个孩子相继上学了。杨素芳让孩子们都住校,自己跟着丈夫来到武器装备销毁车间,开始学拆弹。当黄飞武将一枚只有两公斤重的小型迫击炮弹放在她面前时,她紧张得浑身发抖。黄飞武安慰她:“别怕,我已经拆掉引信了,你先了解它的构造和爆炸原理。”杨素芳很聪明,她很快就摸清了这枚炮弹的构造。随后,黄飞武又教她拆卸“三八”大盖的子弹头,这次她不怕了。从那以后,杨素芳就跟着丈夫,认真研究各种手榴弹、炮弹和航弹,学习拆卸规律。

3个月后,杨素芳便能干脆利落地拆卸和修理大多数的枪炮弹了,在拆除一些小型炸弹时,她甚至比拆卸车间的业务骨干都强。部队领导得知这事后,大为感动,破例将杨素芳转为军工,从此,她“名正言顺”地和丈夫并肩拆弹了。

有一次,部队送来了8枚美国地雷,这是在朝鲜战场上缴获的,领导将拆弹任务交给了杨素芳。她知道这种地雷不好拆,心里很紧张,黄飞武当即请求领导批准他替妻子完成这次拆弹任务,领导同意了。

第二天早上8点,室外冰天雪地。黄飞武夫妻俩早早来到排爆车间。黄飞武让妻子站到防爆间外面,打算独自操作。可杨素芳的犟脾气又上来了,她说:“老黄,咱俩活着进来,也要活着出去,少一个都不行。一块儿干活吧!”没等黄飞武同意,她就穿起沉重的防护服,拿起一个小西瓜大小的地雷仔细端详起来。

这个地雷的引线不是两根,而是红、蓝、白三根线,如果剪错,后果将不堪设想!夫妻俩商量后,决定先剪白线。杨素芳手快,抢到了剪刀,小心取出白色引线,干脆利落地剪断,地雷没有爆炸。接着她又剪断了红色、蓝色两条引爆线,地雷被成功拆除。一个小时后,8枚地雷全部拆完,夫妻俩的首次合作非常成功。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74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杨素芳用架子车将200多公斤空炮弹壳运送到库房,下坡时,她一时没有稳住架子车,被车子的惯性撞倒,车轮从脖子上碾过,她的颈椎严重受伤。后来经过抢救,她的命终于保住了,但从此下半身瘫痪,无法再行走……

妻子瘫痪后,家里的重担一下子压到了黄飞武身上。他每天既要集中精力拆弹,又要照顾患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困难可想而知。然而灾难没有将这个汉子压倒,转眼10年过去了,在他的精心照顾下,妻子的病情奇迹般好转,而且能下地走路了,大女儿黄丽萍、大儿子黄玉新也长大成人了。黄玉新18岁生日那天,姐弟俩在餐桌上郑重地向父母宣布他们的选择:“爸爸、妈妈,我们姐弟俩要接过妈妈手里的接力棒,和爸爸并肩拆弹!爸爸勇敢,妈妈也勇敢,我们做子女的更要勇敢!请爸爸、妈妈批准。”

黄飞武当即落泪了,既觉得难过,又为女儿和儿子的选择骄傲。但做母亲的还是不忍心让两个孩子都去拆弹,她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姐弟二人,只能有一人拆弹,另一人选择别的职业,这样我和你爸会少一半的担忧!”姐弟俩都争着要拆弹,争到最后,两人还是都坚定地选择拆弹事业。杨素芳只好含泪同意了。

大女儿黄丽萍继承了母亲的优点,聪明伶俐、倔犟好学,上班不到半年就掌握了各种炮弹、子弹类的拆卸,成为有名的业务骨干——“弹弹通”。在销毁车间,她总是从爸爸和弟弟手里抢最危险的活儿干。有一段时间,销毁手榴弹任务重,她每天戴着厚厚的口罩在40℃高温下一干就是10多小时,黄飞武替她算了算,在不长的时间里,她已经拆了1300多枚炸弹。

1988年,黄丽萍结婚了。丈夫张洪荣是现役军人,部队在外地。1990年,张洪荣从部队转业,听从妻子的建议,毅然选择和妻子并肩从事拆弹事业。

2000年,黄飞武最小的女儿黄丽红从技校毕业后,不顾父母和哥哥姐姐的反对,坚决选择要成为“中国拆弹第一家”的第六个成员。家人劝不住,只好同意。

黄丽红自小性格开朗,大大咧咧,涉世未深的她还不知道行走在火药堆里有多么危险。那天,防爆车间接收了一批报废手榴弹,拆卸时,黄丽红不小心竟把一枚手榴弹的引线拉了出来,手榴弹刹那间发出了“嗤嗤”的声音,黄丽红被吓傻了,愣在那里一动不动。

此时,正通过监控器观看拆卸现场情况的士官杜晓东发现了险情,情况万分危急,他高喊一声:“危险,快跑!”一个箭步冲上去打掉她手里的手榴弹,把她推倒在地并伏在她身上。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防爆间摇晃起来,窗玻璃和拆卸工具落了一地。爆炸过后,黄丽红仍傻傻地趴着不动。杜晓东急忙抱起黄丽红,问:“小黄,你哪里受伤了?”黄丽红这才回过神来,连连说:“我没事,我还活着。”见黄丽红没事,杜晓东这才发火:“再不小心,你迟早会出事!”说完,一瘸一拐走出了车间。黄丽红这才发现,杜晓东的腿被弹片划伤了。

第二天,黄飞武在家里摆了一桌好菜,感谢杜晓东对女儿的救命之恩。席间,黄飞武先敬了杜晓东一杯酒,继而心情沉重地说:“我们一家6口天天干拆弹、卸弹和维修武器弹药的工作,这是天天上战场,一不小心,生死就在瞬间啊!”

杨素芳接过话头说:“今天,咱家6口人每人写一份遺书,有什么想交代的、要说的统统写在上面,一份给我保管,一份自己揣着。一则时刻提醒你们注意安全,再就是一旦真有什么事,我们对家人也有所交代!”

听老伴说到这儿,黄飞武哽咽了,他经历的生与死太多了!可他想不明白,为什么一家人全都要干这种危险的活?这样的选择是对还是错?

全家人都沉默不语,当即默默写下自己的遗书……从此,家里便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年年底,都要更换一次遗书,把新内容加进去,写好后悄悄放在杨素芳的柜里锁好。谁也不用提醒,也不谈论这事,只是默默地写好,默默地放进去。

黄丽红跨过鬼门关之后,仿佛突然长大了似的,变得越来越踏实,越来越细心。没事的时候便主动跟杜晓东学习理论,练习拆弹技术,还一口一个“师傅”地叫他。随着时间推移,两个年轻人慢慢擦出了爱的火花……

第二年秋天,杜晓东成了这个“中国拆弹第一家”的第七个成员。

一代接一代,演绎生死真情

在这个“拆弹之家”中,每个成员都早已学会守口如瓶,他们每天把笑脸送给家人,把痛苦都悄悄埋藏在心底。黄飞武说:“这么多年来,我们全家人从来没红过脸、吵过架,大家把阳光、幸福和微笑给了这个家,工作中遇到危险都悄悄隐瞒着,从不把恐慌情绪带回家。这也许是我们‘特殊家庭的特殊家规吧!因为,没准儿明天,谁就见不着了……”

其实,这个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死秘密”,比如,大女婿张洪荣,就有一个隐藏了5年的秘密。

2005年盛夏的一天晚上,张洪荣接到命令,要销毁一批弹药。这是一批“杂乱”的弹药,既有国民党军队遗留下的,也有抗日战争时期缴获的。一些弹药不仅没有标志,还出现了漏药、引线外露等情况,稍有不慎就极有可能引起连环爆炸。

晚上8点,首长一声令下,张洪荣立刻进行点火销毁操作。可等了几分钟后,却不见弹药引爆。张洪荣知道,这是一枚哑炮,而他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排除哑炮!请示首长后,张洪荣开始排除哑炮和二次点火。他小心地扒开虚土,找到深埋于炮弹中间的TNT炸药,然后重新插上导火索,继而再次点火,快速撤离。

然而,10分钟后仍然没有爆炸声,经验告诉张洪荣,他又放了一次“哑炮”!他脑子里一片空白——他是远近闻名的业务尖子,怎么两次都失败了呢?他再次请求首长允许他第三次点火。首长说:“你有把握吗?没把握我换别人!”张洪荣急了,说:“我找到了失败的原因,这次保证完成任务!”首长点点头:“多加小心,确保成功!”

此时,张洪荣深知自己要面临的情况很凶险。他想起了妻子和孩子,背过脸,泪水哗哗地流了下来。5分钟后,他擦干泪水,喝了一瓶矿泉水,稳了稳情绪,再次走向爆坑。为保险起见,这次他在每个炸点设置了两个点火引爆。他取出导火索装在雷管里,沉着冷静地点第一个炸点,点火成功,第二个炸点也点火成功。可在第三个炸点实施点火时,却怎么也点不着。情急之下,他将半盒火柴捏在一起猛划,这才将受潮的导火索点燃。

时间不够了,张洪荣来不及撤离到安全区,他迅速躲藏到离炸点10米处的一个深深的掩体里,刚刚趴下,剧烈的爆炸声伴着如雨的弹片从头顶呼啸而过……

二女婿杜晓东和岳父的一次经历,同样充满传奇色彩。2002年秋天的一个深夜,杜晓东接到电话:“晓东,××工厂发现炸弹,请去排除一下!”杜晓东立即起床准备防护服,岳父黄飞武听到动静后问:“晓东,你去干吗?”“有个朋友家有点儿事,让我帮个忙。”黄飞武说:“撒谎!有任务吧?我跟你一起去。”他赶紧穿好衣服和女婿赶到现场。

到现场后,他们远远地看到楼墙角下,放着一个大编织袋,里面就是爆炸物。杜晓东立即准备穿排爆服,这时黄飞武突然说:“晓东,我口渴得难受,你去给我买瓶矿泉水吧!”杜晓东一听,赶紧去买矿泉水。回来后,他看到岳父已经穿好防护服走向装着炸弹的编织袋。杜晓东急忙跑过去,却被岳父狠狠地推了回去:“排这种弹我有经验,你退后吧!”黄飞武小心地打开编织袋,但见里面放着一个鞋盒,他将耳朵贴近鞋盒听听,没有声音,这才轻轻将鞋盒外的不干胶撕开,只见盒内放着两枚手榴弹和一瓶汽油。黄飞武迅速把手榴弹的引线剪断,并带到安全处引爆……

搀扶着满头银发的黄飞武走出爆炸现场时,杜晓东忍不住流泪了,在最危险的关头,岳父将生的希望留给了他。

作为一家之长,在危难面前,黄飞武总是第一个挺身而出。2009年8月15日,黄丽萍接到通知,有3枚外国炮弹需要拆除,这种炮弹没人拆过,首长指名让拆弹能手黄丽萍负责这次任务。当时,黄丽萍正发高烧输着液,黄丽红、张洪荣、杜晓东都争着替她奔赴销毁车间。

一旁的黄飞武说:“你们别争了,抓阄吧,谁抓到谁去。”大家同意了。黄飞武写好票出来后让孩子们先挑,结果3个人抓的都是空白纸条。黄飞武亮出手上的纸条笑呵呵地说:“看来你们仨都没诚意啊,看看我这个是什么?”说完打开手,纸条上面清晰地写着“去”。孩子们吵着说:“老爷子作弊,重新来!”

黄飞武的确是作弊了。在抓阄时,他把写有字的那张纸条夹在指缝间。孩子们不同意,纷纷要求重新来。黄飞武赶紧打电话向首长请缨:“我经验最丰富,我去!”首长劝住争吵不休的孩子,批准黄飞武去。

黄飞武赶到销毁车间时,妻子和几个子女也都到了现场,片刻后,首长也赶来了。黄飞武检测后发现,这批炮弹采用的是反倾斜设计,这是他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如何拆除,他也没有经验。黄飞武定了定神,小心地揭开引信,开始手工拆除。他数了数,大约有10根线头,理出头绪后,就一根根剪断,最后只剩下两根线,先剪红的还是蓝的?他拿不准了。

这是关键的一剪,如果剪错,炮弹很可能就立即爆炸,同时剪两根也很容易发生爆炸。怎么办?黄飞武深吸一口气,先剪断了蓝线,爆炸装置的红灯突然亮起!千钧一发之际,他猛然将红线剪断,并立即卧倒向隐蔽沟里滚去。1秒、2秒、3秒……10秒过去了,炮弹没有爆炸,黄飞武再次在死神面前逃脱。

当黄飞武从隐蔽的沟里出来时,雷鸣般的掌声响了起来。黄丽红、张洪荣、杜晓东都争着跑去抱住父亲,说:“爸,我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

黄飞武笑笑,动情地说:“爸爸是经历过太多生离死别的人,懂得生命的珍贵,明白亲情的价值。我已经老了,应该在危险时刻替你们多做点儿事啊!”

说到这儿,黄飞武哽咽了,全家人泪流满面……

这就是“中国第一拆弹之家”的故事。几十年来,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拆除了3670多个爆炸装置,销毁废旧炮弹、信号弹、燃烧弹、毒气弹1亿多发(枚),排险1383次,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最后,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黄飞武、杨素芳、黄丽萍、黄玉新、黄丽红、张洪荣、杜晓东。

(摘自《家庭》)

猜你喜欢
炮弹
水枪“炮弹”
树上长“炮弹”
装填炮弹
环球时报(2020-02-21)2020-02-21 06:13:37
人影炮弹炸点声测定位研究
“炮弹”表妹
美味“炮弹”——爆米花
积木炮弹
骑炮弹飞行
基于微多普勒分析的末制导炮弹转速测量
炮兵
中国青年(1948年2期)1948-08-16 02: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