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强,钟强文
(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15)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形成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不难看出,这些目标是宏观性的、原则性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尚需探索和创新一些详细的制度、政策、措施与之配套,方能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最终把占我国国土面积大多数的广大乡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城乡一体化探索实践,其实于五年前就已在成都悄然展开。按照“以产业为支撑,以建立健全市场化配置资源为关键,以配套政策为保证”的原则,通过资源保护和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加快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使农民逐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以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国民待遇上的一致,其标志性的实践作为,就是实现了大成都区域内的中心城、县城、重点镇和工业集中发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满覆盖;编制了大成都区域二、三圈层十四个区(市)县的县域总体规划;编制了《成都市城乡新型社区布局规划》等,一句话,大成都已初步将城乡规划纳入了“一张图纸”。就彭州市而言,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已得到了部分实施。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8.0级大地震,不仅在瞬间给川、甘、陕三省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造成了基础设施特别是房屋建筑的严重毁损。对人们来说大自然的灾难固然是不幸的,但人们也看到,这次大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开始之时,恰逢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目标的提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灾区的灾后迅速重建,以及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结合灾区农村永久安置点的建设规划,也为人们在总结前几年新农村建设探索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试图通过对笔者参与的此次大地震重灾区之一彭州市磁峰镇莲水村黎家大院组团灾后重建示范点规划方案的分析,着重在节省土地、风貌特色体现、推进人居环境和谐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共享等方面给出一些思考,以期把此作为新的探索实践,并能对今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1)在尊重中央美院编制的《彭州市磁峰镇灾后重建规划》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了既有地形和自然资源,规划形成“一山、一水、多台阶”高低错落的空间竖向形态,体现灾后重建规划“山环水绕、环抱有情”、“显山露水、跳跃发展”的总体理念和立体层次的多样性。
(2)建筑布局上遵循“显山露水、顺应地形、节约土地”的原则,使田园风光渗透进组团,从而与自然环境达到良好的相容性。
(3)以多种建筑单体为母体,通过诸多组合变化,形成各种不同的院落式和散落式结合的组团,以表现空间形态的多样性,通过建筑色彩、材质、图案的变化体现建筑本身的多样性。
(4)充分考虑其发展性,以“一水、一山”形成登山、果林稻田观光等乡村旅游外延发展空间,形成集中家庭特色养殖、农家客栈、特色竹编展示作坊等产业到户的内部格局,以此作为组团居民进一步发展的产业支撑。
(5)根据该居住组团紧邻镇区的区位特点,基础设施的配置充分体现共享性,公服、市政设施配置远近结合,切合实际。其中公服设施与居住建筑叠建,以节约用地,给水和排污远期考虑利用镇区的资源(用水由磁峰自来水厂供水,污水汇入磁峰镇污水厂集中处理后排放);近期以地下水净化作为水源,污水排入组团临时处理设施处理后排放。生活燃料近期为煤、罐装液化气及农作物秸秆;远期为天然气。电、讯、气、光纤等管线全部配置到位。充分考虑了防震、消防、防洪截洪等工程措施,达到防灾减灾要求。
重建方式:统规统建
用地规模:2.65 hm2
人均综合用地面积:37.5 m2
建筑面积:24 256 m2
人均建筑面积:34.3 m2
安置总户数(总人口):197户(706人)
结构形式:砖混结构
给排水:地下水净化
生活污水沼气净化池处理后排放
燃料:煤、液化气、农作物秸秆
总造价:3 500万元
产业:农家乐、特色竹编、特色养殖、经济果林种植
早在2008年6月底,即成都灾区灾民过渡安置初步完成,工作重心将全面转如永久性住房重建之时,成都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了“安全、经济、适用、省地”的灾后重建指导思想。按照四川省的有关规定,国家对恢复永久性住房的受灾农户补助标准为户均2万元,前述安置点地处彭州西北部,房屋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因此建设如此标准的房子成本一般是1 000~1 200元/m2,户均的建安成本约为10~12万元,如仅靠国家的补助和贷款,资金缺口仍然不小。考虑到灾区重建的资金压力,成都市市政府提出了原址自建、统规自建、统规统建等5种重建方式。磁峰镇莲水村黎家院组团安置点所在村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了统规统建方式,其筹措建房不足部分资金的方式是,通过统一规划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由国土部门依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按“拆院并院”补助标准给予农户的补偿资金。震前该地村民宅基地按130 m2/人计,而安置点灾后重建人均用地37.5 m2/人,安置点共可节约建设用地6.53 hm2,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可筹得重建资金1 470万元,摊到每户约有8万元,这样加上政府补贴的2万元,村民基本不掏钱就可得到一套安全、舒适的永久性住房。另外,彭州耕地资源非常珍贵,在灾后重建中注重节约土地,也是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储备基本的资源。
在具体方案中,根据用地条件,磁峰镇莲水村黎家大院组团主要通过充分利用坡地(在满足安全、防灾的前提下)、原有宅基地,以及适当提高容积率等手段,来达到省地的目的。
成都市域内农村的灾后住房重建工作量大面广,以农村住房灾后重建为契机,为今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水探索,是上至中央、省、市领导,下到镇(乡)、村干部以及广大规划设计工作者的一致共识。成都市在农村住房灾后重建规划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四性”原则,即:考虑长远发展,立足当地实际,突出产业支撑的发展性;结合地形地貌、民风民俗,塑造风貌特色的多样性;与当地自然环境协调,优化生态环境的相融性;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和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让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的共享性。并为此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农村住房灾后重建规划设计会战。特别是对于“多样性”,四川省、成都市领导要求站在创造历史的高度,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做到少留或不留遗憾。
彭州地处青藏高原断裂带的龙门山中部边缘,有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类地貌类型,呈现“六山、一水、三分坝”的自然格局,可以这么说,彭州具备了打造优美农村居住风貌特色的所有自然元素(见图 1)。
磁峰镇莲水村黎家大院组团呈现典型的山地地貌特征,有山、有水、有农田、有林地,并且紧邻彭州著名的旅游胜地——莲花湖,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规划方案充分利用了既有地形和自然资源,布置五个小组团,彼此间适当拉开间距,从而形成若干视觉通廊,以丰富的山林景观作为视线对景,也使田园风光渗透进各小组团,体现居住建筑与自然环境良好的相容性(见图2、图3)。
关于“多样性”的实现,以前人们往往只片面注重建筑表面形式上的,诸如色彩、装饰等的多样性,而忽略了建筑布局,与环境的适应性,特别是传承多元文化内涵上而应体现的多样性;同时灾后重建的实践也使人们深刻体会到,多样性并不是简单体现在“多”上,而应体现在形式与内容协调的“多”上;体现在与农村实际发展水平、与农村环境相适应的“多”上。布局上不受朝向、间距限制,做到院落式布局形式多样、自由式布局活而不乱,而且坚决杜绝了“兵营”式布局,充分体现了建筑布局的多样性。在建筑单体立面色彩运用上尽量丰富多样,同时在山墙、入户口设置装饰字画以及仿垂花门等,以适应农村审美情趣,体现乡土气息;屋面色彩则避免大面积变化,仅以个别对比色进行点缀(见图4)。
另外,在安置点的规划设计中,特别注意为其未来的发展留有发展空间和条件,这样,未来经济富裕后,农民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进一步深化、美化和升级改造现有的居住、环境设施,而无需再靠国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这也是“四性”长期发展的与时俱进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第五部分“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中要求,“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成都市统筹城乡5 a的实践也表明,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城乡均等化,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手段。
但是,通过该农村灾后重建的规划实践也深刻体会到,基础设施城乡均等化并不是把城市的一套做法照搬到农村。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在现阶段乃至今后很长一个阶段,我国农村还将以小规模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现实条件下,基础设施的配设必须符合当地实情,否则要么就是根本无法实施,要么就是实施了而无法运行造成浪费。例如,在安置点室外供电线路的敷设方式上采用了架空线方式;在配置污水终端处理设施时,最初选用的是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但经进行认真、详细的技术经济比较后(见表1所列),最终放弃了上述选择而改用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
表1 技术经济比较一览表
到2009年底,成都的农村灾后重建工作业已基本完成,城乡统筹的策略、思路,在成都农村的灾后重建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虽然许多具体的办法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但总体思路应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进行推广,这已是不争的共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是一项长期的实践,而当前所做仅是第一步,包括人居、生产、教育、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等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非常值得欣慰的是,该项目设计也与众多灾后重建项目设计一样得到了社会与业界的认可。该项目设计除了在刚刚结束的成都市灾后农村住房重建优秀规划设计建设项目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外,还在早些时候由中国规划学会、中国园林风景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举办的2009年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活动中,荣获规划、建筑双金奖!
农村灾后重建规划、设计经历、成果,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将会并且已经对人们从事的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成都市规划管理局、成都市建委适时出台了《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此《导则》正是在总结成都市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的基础上,结合业已形成的一套统筹城乡的具体做法而形成的。人们有理由相信,在成都市委、市政府“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大政方针的统领下,在《导则》的具体指导下,成都未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将和灾后重建一样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为全四川乃至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树立榜样。